福:佑護心靈/石衛東

石衛東

福是什麼?

福,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雙手捧著酒樽往祭桌上進奉的樣子,表示用酒祭神。福的本義為保佑、賜福。用作名詞,指幸福、福氣;還指舊時的一種禮節,又叫“萬福”,也特指行萬福禮。

福,是所有人的衷心期盼。福的護佑,從學校開始,學校是最有福的地方。

“福”課程,為孩子們帶來好運氣。向獲獎的同學祝福,在榮譽課程上,在榮譽課堂上,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一聲大聲的讚揚;兩束含著羡慕的目光;一陣持續時間比較長的掌聲,這些都成為優秀的課堂資源。孩子們教師節送給老師的祝福。一句“老師您辛苦了”,一幅自己畫的獻給老師的畫,會牽動老師多少的心系子?激發老師多少源自內心的淚水?在疫情期間為祖國祈福。一支燭,一雙含滿童稚的執著的目光,都是祈福課程的要素。四是新春佳節寫“福”字。把在書法課上學到的“本事”展示給新春裏的親朋好友。五是宣導孩子們做好事,做好人,與人為善,為自己“釀福”。

“福”課程,也是老師們的職業幸福課程。我在人校長的東門路小學大膽嘗試著用比較寬鬆的方式,讓老師們自己找到以教科研為主要路徑的通向職業幸福的路。一是充分尊重老師們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職業自律規律,大膽嘗試“輕簽到、重實效”,給教師寬鬆的心理空間,以信任和尊重,引領老師們靜下心來,也放下心來,做專心專業的事情。二是大力宣導讀書學習之風,鼓勵教師們花“空餘時間”,讀書學習切磋琢磨。蕭伯納說:“如果你有一個人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物質層面的讀書,只是讀“蘋果”,而真正精神層面的讀書,才是讀思想。三是與時間賽跑,引導老師們做有本事、善作善成之人。正如我們相信每位學生都極具潛力的一樣,我們更相信作為孩子成長引領者的老師們更是如此。老師們每個人都有著無限可用的教育創造力和教育延展力。我們大膽探索“課堂教學+學校管理+晉能服務”三部式的教師全員提煉專案,根據每位老師的專長,將紛繁複雜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事務合理分配給每一位老師,使得每一位老師互相交流,互相配合,各得其所,各負其責。在收穫良好學校管理效益的同時,大大提升了老師們的工作自覺性和職業幸福感。四是以傳統文化的之水,滋養老師們做心理恬靜、淡定優雅、心有情懷之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疑是博大精深、營養豐富的。我積極宣導並身體力行,帶領老師們讀誦《論語》《大學》《孝經》。現在很多經典篇目,老師們已經背誦得滾瓜爛熟。大家驚喜的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好多問題,都從傳統經典中,找到了答案;做人、做學問、做管理找到了方向感;更容易與學生及其家長們達成溝通。我們開展了“國旗下講《論語》”系列活動,師生同台,從靈魂深處激發老師們的職業神聖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家長之福氣,直接助力學生和學校;同時又要源源不斷地從與學校的嫺熟配合中汲取多汁和營養。一是源於孩子。比孩子、拼孩子,聽起來比較殘酷,但毋庸置疑,這卻是每一位家長在探求家庭幸福的過程中必經的路。這是家長們的課程。既要無微不至、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又要旗幟鮮明地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為,他們扣好第一粒扣子。二是源於對學校老師特別是孩子班主任老師的基本上無條件的崇敬和尊重。 這樣做不僅能夠激發老師們愛孩子的熱忱,是因為尊重;而且能夠讓孩子從你的身上學會零距離的尊重和敬畏。第三,家長之福氣,最重要的還是不斷修煉自己,提升自己。這就需要煉製學習反思、用心陪伴、服務社會等的高超技能。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自身不強大,那很多的福,你都會錯過。擦肩而過,失之交臂,這真是不小的遺憾。不斷地加強自我修為,永遠是家長們接喜納福的最有效的課程。

福來了,我們就會有感覺,這叫幸福,這種感覺很美妙。作為一名幸福的教師,我感覺這種美妙,在校園裏發芽,在生活中成熟,也將會在我的一生中徜徉。

初心一直都在,我們就會在追福、逐福、造福和享受幸福的同時,不會忘卻苦難。正因為經歷和跨越了深重的苦難,我們才會相信:我們的民族會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果把彩虹比作幸福,那苦難就是連凜冽的風和磅礴的雨。中華民族經典而深邃的文化雄辯地告訴我們:不經歷風雨,無法見彩虹。不願意經受苦難。只有經受過苦難,才會深層次地感悟到幸福的來之不易,進而倍加珍惜幸福,創造更美好的幸福。

我們在推進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堅信:開設苦難課程,與開設幸福課程,同等有意義。老師們結合班會主題教育課,領著孩子們觀看反映中華民族苦難史的優秀影片;孩子們結合研學遊,進農家寒舍,實地體味生活的艱辛;愛好習作的孩子們,依託“小背簍文學社”練筆活動,用筆寫下對苦難的理解;孩子們在思政課上,談出越過苦難的路徑和方法,通過深入淺出的教育,居安思危,引導孩子們從小樹立正確的“苦難”觀領悟國家安全的大義。

福,佑護每一顆善良的心靈。我們在心靈成長的過程中,一路與福相伴,我們幸福地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