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基金的跑路潮

工商時報【李書良】 今年以來,大陸私募股權基金機構成了官方打擊債務和金融風險的最新犧牲品,最近幾個月「失聯」的基金數量已經創下紀錄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隨著中國政府新規對私募股權基金和對沖基金的籌資加以限制後,近幾個月「失聯」的這類機構數量創下新紀錄。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宣布「失聯」的私募基金機構多達161家,這是2017年失聯機構數量的70%以上。 這裡所謂的「失聯」,指的是私募基金未能按照要求,每3個月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更新一次登記狀態的情況。儘管有部分機構只是逐漸淡出,但多數機構則是未能兌現向投資者承諾的付款,甚至是捲款跑路。 每日經濟新聞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進行的分析,在這161家私募基金中,超過70%是股權類、創業基金類私募,其餘主要是對公開交易的證券進行投資的對沖基金。 新規+網貸 失聯潮湧現 去年,大陸政府為防控金融風險啟動了「監管風暴」,藉以控制債務過度增長。官方專門針對資產管理公司推出新規,對銀行與非銀行機構合作管理客戶資金的能力進行限制。 上海諾亞財富私募股權基金研究部總監汪波表示:「資產管理新規對該行業造成了沉重打擊,他們不再能籌集資金。這點從2016年底開始,情況愈來愈糟。」 另一方面,大陸社會近期出現大量P2P網貸平台倒閉的案例,也波及到私募基金領域。過去高峰時期,全大陸網路借貸平台超過5千家,用戶規模逼近2兆元人民幣(下同),但如今僅剩下2,700多家。而一些「失聯」基金的所屬集團,同時也是接受警方調查的P2P平台的經營方。 更糟糕的是,部分「失聯」基金甚至還涉嫌直接從事詐騙行為。今年7月底,不少抗議者聚集在上海銀行的一個分行門外,要求託管阜興集團旗下4家不同私募基金機構的上海銀行償還眾人資金。 私募失控 金融業踢皮球 面對焦急趕來的投資者們,上海銀行只能一臉無辜的表示,阜興旗下失聯私募的產品並非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非代銷,銀行僅是託管。其潛台詞其實是:「我管不了,也不歸我管。」 阜興集團是一家業務範圍涵蓋房地產、資產管理、稀土的綜合性企業。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的公告,阜興集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已經失聯,該協會對此「高度重視」。未經證實的報告則顯示,涉事投資額高達250億元。 市場人士指出,相較下,歐美世界的另類資產管理公司可以直接向機構投資者和富有的個人投資者推銷自家產品,而大陸私募基金則嚴重依賴銀行銷售其產品。在此前一些案例中,無良的銀行員工會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出售這類產品。對此,大陸監管機構去年開始要求金融機構在銷售產品時要進行錄影和錄音。 另外,針對私募基金的理財產品設計往往過於複雜,官方新規也明確禁止理財產品進行模糊、如同金融衍生品一般的「多層嵌套」。 北京格上財富私募基金分析師徐麗直言:「官方禁止多層嵌套給私募基金帶來了直接影響,尤其是那些依賴於銀行資金授權的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