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爆發、公校失靈、教育M型化全球第一⋯台灣恐陷「世襲貧窮」4苦果

 5年前的108課綱說明會座無虛席,湧進無數家長旁聽。無論制度怎麼變,大家依然最關心:如何讓我的孩子維持競爭力?(攝影者‧駱裕隆)
5年前的108課綱說明會座無虛席,湧進無數家長旁聽。無論制度怎麼變,大家依然最關心:如何讓我的孩子維持競爭力?(攝影者‧駱裕隆)

文●蔡茹涵

在台灣的教育現場,「雙峰現象」正持續加劇。

去年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揭曉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時,才特別點名台灣的雙峰現象全球第一。

台灣教育資源失衡,學生程度M型化全球第一

這個詞彙的意思是:隨機抽樣一群十五歲的學生來考試,其中最高分者與最低分者的落差值之大為全球之冠,例如英文成績,可能某些國三生已經通過英檢中級,某些卻連二十六個字母都還背不完。

這也代表台灣社會看似平等,其實教育落差非常嚴重,甚至比韓國、新加坡等過去被視為社會階級差距強烈的國家更甚,而在教育體制中掉隊到後方的人,日後翻身機率也越低。

「公立學校的教育,理論上是雨露均霑的,它保障每個人都有平等學習的機會,」台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陳婉琪分析,有個專有名詞叫「夏季失落」(Summer Learning-Loss),意思是經過漫長的暑假後,經濟弱勢的孩子,會比家境優渥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學習停滯,因為後者多了補習班、才藝課、夏令營等資源。

以往的夏季失落,還可以靠著學校課程,一點一滴的彌補回來。如果哪天公校體制失靈,聚集的又多是經濟弱勢、缺乏家庭功能的學生,他們和中產階級之間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再更進一步,當這群讀公校的弱勢學生,與另一群從小接受私校教育的中產階級學生紛紛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又會發生什麼事?

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林明仁分析,教育的M型化,將大幅影響社會的穩定度,也就是影響社會韌性。

「如果一個社會的決策者或中產階級,對不同階層的認知和了解越來越少,甚至毫無接觸的時候,做任何決策,就不會考慮到這些人,」他舉例,曾有研究指出,二戰後的英國社會,比戰前更願意照顧不同階級、甚至重新分配某些資源,原因是幾乎所有男性都打過二戰,無論你是牛津大學的菁英,或一個普通工人,共同奮鬥相處過,就擁有共同記憶和連結。

階級流動難,社會不信任恐撕裂國家

而在現代社會,網路又會讓同溫層更聚集,唯一能強迫你認識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時間點只剩下兩個:義務教育和當兵。

「如果一個社會的兩極化推到極致,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林明仁分析,例如在上位者不在意底層的感受,可能會失去同理心;窮人如果被歧視或欺壓久了,人一旦沒什麼好失去的,遇到重大挫折,可能就直接拚命。

「兩極化的社會,就像一張網被撕裂成兩半,它是斷開來的,中間就會有人掉下去⋯⋯,唯有Social Network(社會網絡)織得很密,才不會有人被漏接。」林明仁說。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教育的不信任如果遲遲未解決,將有可能演變成整個社會的不信任。

一個從教育到社會都M型化發展的國家,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日本趨勢學家大前研一寫的《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一書,就提出幾個血淋淋的觀察:

首先,經濟弱勢的家庭,將越來越難提供子女好的教育,造成『世襲貧窮』,而幸運擁有寬裕家境、拿到不錯學歷的年輕人,畢業後也得面對薪資結構M型化,多數人會落到低薪那頭,某些人可能會拒絕工作,不願販售廉價勞動力;更多人會為了避免貧窮,選擇不生育。最後,低生育率又將打擊內需市場,造成整個國家惡性循環。

讀來是否怵目驚心?但其實,如果現在不努力從教育源頭開始改變,這樣的結果,恐怕距離台灣並不遠。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你的孩子正逃亡到私校?108課綱成轉折,公校90天換4師、1/3教師被投訴⋯台灣教育怎麼回事?
台灣學生數學能力全球第3,但學習落差「全球第一」!比南韓、星港更糟,怎麼回事
年收破百萬卻一桶金也沒存著⋯一個窮忙心態:下班躺平、假日吃大餐血拼犒賞自己
貼心的人,不會隨便說出「這3個字」
月薪4萬和10萬的主管,差距只有2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