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還是熱! 9月急診熱傷害破去年紀錄

9月入秋異常高溫,今早台北飆37.1度,刷新今年入秋最高溫紀錄。衛福部統計,截至昨日,九月急診熱傷害就醫共316人次,已破去年9月142人次紀錄。今年秋季氣溫好比夏季。醫師提醒民眾,別輕忽秋季「秋高氣爽」忽略防曬,炎熱外出應多喝水、戴帽等預防熱傷害。

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表示,近來天氣持續炎熱,上周急診收治一名熱衰竭患者,因白天長時間於工地工作,突然出現身體虛弱、意識不清症狀,緊急送醫後,體溫稍高達38至39度,補充水分、適度休息降溫後好轉許多。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說,無論夏季或秋季,高溫、濕度皆是造成熱傷害的主要因素,尤其較易熱傷害、中暑的高風險群,如長者、幼童、熱愛戶外運動、居住頂樓或正服用治療鼻塞、控制腸胃蠕動和巴金森氏症等,含有抑制排汗藥物者。

但高溫不論在夏天或秋季,預防方式相同。高偉峰解釋,人體散熱透過輻射、傳導、對流和蒸發4種方式,其中人體身處在比起室內或戶外低溫的環境,如體溫37度待在溫度30度的環境裡,便會散出輻射熱,人體9成的散熱是透過此方式,但當所處環境高於35度,散熱效果有限。

其餘少量透過傳導,如手摸溫度低的桌面、或透過對流,當通風良好時有益散熱、或熱愛運動人士,最常透過蒸發散熱,當運動流汗時,讓汗水從液態轉變成蒸發,每一公克的汗水,從攝氏0度到100度蒸發,就能帶走540大卡的熱能。

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民眾,秋天若高溫仍應預防熱傷害,別以酒精、含糖飲料解渴,將愈補愈渴流失身體水分,每日至少喝2000毫升白開水;易熱傷害的族群,應避免於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外出,若需外出應盡量走遮蔭處、做好防曬。

編輯推薦

 

讓人又愛又恨的香菜 究竟有沒有抗癌的神效?

喝冰水降低新陳代謝?研究告訴你真相

 

★更多追蹤報導

首道鋒面將至 中秋節前夕還有東北風
睡前熱敷1處,半夜不再頻尿!小心這點做錯反睡不好
久咳不癒? 恐是10大禍源在作祟
南歐逾攝氏40度熱浪 2050年前恐成常態

------------------------------------------
Yahoo奇摩新聞邀請「職場爸媽」投稿!在懷孕、生產、育兒的階段,您的職場是否友善?歡迎分享自身經驗,寫下您對企業友善育兒有什麼期待 >>>https://goo.gl/iy5T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