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的讀者在哪?

《三體》作者劉慈欣曾說,科幻小說這種「類型文學」,重點不在自我表達,而是更需要「面向讀者」,即便受到各獎項的肯定,但最實際的肯定還是贏得讀者,「銷售數字遠比得獎重要」。在台灣,出版社和作者也想問:科幻小說的讀者在哪?

《三體》主編王正緯指出,2008年甫推出繁體中文版時,反應並不理想,直至去年將由Netflix改編成電視劇集的消息公布後才熱賣了一波;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一向被譽為「科幻聖經」的《沙丘》,編輯的普遍心聲是:科幻類型小說在台灣不吃香,甚至要打著其他類型小說旗號,反而好推動。

博客來的統計數字可看出影視帶動科幻小說的明顯成效,《沙丘》在第二部上映後銷量激增,已登博客來近3個月科幻小說排行榜亞軍;《三體》在Netflix上映後的一個月內銷量激增,比起上映前增加了約8倍,目前站上第一季科幻文學暢銷榜冠軍。隨著科幻影視作品改編成功,新譯版科幻經典作品也陸續推出,如《三尖樹時代》、《時間機器》等,顯示科幻文學市場仍在持續發展。

王正緯也指出,影視作品擴大了科幻小說的讀者群,但台灣也一直有一群科幻小說的愛好者,在臉書社團上持續推廣與討論,據他觀察,「這群讀者的黏度和購買力都很強」,尤其近年電子書更為普遍後,可明顯感受到科幻讀者往往會入手電子書,解決了過去買厚重的小說會有空間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說,「科幻小說讀者是對電子書高接受度的群體」。

除了外譯作品受到科幻迷的喜愛,台灣本土創作也在持續嘗試,如2011年高翊峰的《幻艙》透過避難室場景,書寫人如何面對要逃避的事物;吳明益的《複眼人》描述在未來,巨大的垃圾漩渦襲擊台灣東海岸引起的生態浩劫,揉合科幻、奇幻與現實,在純文學與類型小說間,嘗試出更多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