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臣要做什麼?吳政忠要做「桶箍手」

木桶能裝水,除了每一片木板扎實、彼此邊界相合,還需要至關重要的「桶箍」,將木板束緊才行。而且「桶箍」為了發揮功效,常是金屬或繩索,材質不同於木板,環形姿態也不同於木桶其他構造,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如果科技產業是一條河,台灣想汲取一桶又一桶水,中央政府需要串連如同木板的各個部會機關協力當中的桶箍就是剛從科技部升格而成的新國科會」(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首任「桶箍手」,則是「科技政委、科技部長、國科會主委」集於一身,中央內閣科技大臣吳政忠 

台灣未來面對的挑戰,上中下游需要接好,彼此落差要縮到最小,那就需要一個判斷的節點,就是國科會,」國科會主委吳政忠爽朗地說著,「同時,又把政委、部長、主委變成『同一個人』,也是把落差縮到最小」。 

閃著一頭俐落白金短髮,67歲的吳政忠充滿儒雅氣息,永遠精神奕奕的他,淡然的笑語,談起各種科技議題一氣呵成,感覺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專長於應用力學的他,是台灣著名力學專家,專長於超聲波研究、非破壞式檢測等領域四十歲時,就以新秀之姿得到舊國科會頒予的研究傑出獎,連得三次之後,再得兩屆特約研究員的名譽,直到2008獎滿畢業」 

2006年中央借助吳政忠科技專業,聘用他入閣,擔任舊國科會副主委,再至2016年擔任政委、2020年接任科技部長,擔任組織改造大任,今年完成科技部升格新國科會,就任首任主委。 

箍成多支「國家隊」,同步往外走

中央內閣科技大臣吳政忠。 黃菁慧攝
中央內閣科技大臣吳政忠。 黃菁慧攝

新舊國科會科技部,三者有何不同?三個單位都參與的吳政忠,最適合回答。 

「主要是mindset(心態)的不同,」吳政忠表示,其實新國科會現在定調的四大方向:基礎建設、基礎研究、科學園區創新創業,以前也都有做,但現在將「上中下游『箍』得更緊,並且以『國家隊』的概念,連結國際」。 

台灣科技發展政策引導機關,10年來變動頻頻舊國科會(國家科學委員會)淵源自1958年,1972年成為行政院常設機構隨著新科技議題,對國家發展愈來愈顯重要,有了更多組織變化。 

最近十年,行政院延攬科技背景的政務委員、新設跨部會「科技會報辦公室」,2014年將舊國科會升格為科技部,最終於2022年進行整併 

科技部向上升格為新國科會,整併科技會報辦公室,由科技政委兼任國科會主委。 

十年組改過程,真的很複雜,但就是這個「改來改去的歷程,也許更有機會做得更好。 

從執掌目標來看,舊國科會著重推進更先進前瞻的學術研究計畫,視野在於「學術界」轉入科技部時代增加科學園區管理任務,目光擴及「產業」,而此時國家科技政策的擘畫,仰賴科技會報辦公室,由多位部長同時列席共議 

這趟漫長十年的「治理練習」,讓新國科會具備鏈結產學的經驗,也擁有跨部會橫向溝通的能力 

如果10年前設立如此宏大任務的單一機構,結局可能是高遠到無法落地產業,也可能是難以理解其他部會任務,孤掌難鳴。 

如此看來,吳政忠為新國科會設定的「桶箍定位」,定得清楚又犀利。而他也為自己設立新挑戰:串起產學國家隊,一起往外走。 

今年六月,吳政忠集合數個單位,出訪美國華盛頓,敲門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和國家癌症研究所(NCI),「我們有什麼可以give(給),又要跟別人take(換)什麼,這種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談判,需要一個窗口之外,也需要一個產業的國家,吳政忠表示 

聽起來理所當然,但細節卻有萬千 

熟悉公部門運作的學界人士表示,部會之間執掌分明,有時彼此理解不深,有時又因任務重要性排序不同,不易推進,更微妙的是事成之後的「credit(功勞)」如何共享,要當這位『桶箍手』並不容易」。

講究共融,富含衝勁

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黃菁慧攝
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黃菁慧攝

多年來與吳政忠協作密切的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六年來每週四與吳政忠一起午餐直言啟發良多 

唐鳳舉例,吳政忠認為「科技」不是只有自然科學、工業技術,以為核心的社會科學怎麼透過科技技術來配合人類生活,也是一種科技「吳老師看待人與科技,有著共融觀點在工作實務上,也懂得共融地串連大家」。 

一同效力於科技會報辦公室的台大電機系教授蔡志宏,也有同感。 

蔡志宏表示,重大議題的關連範疇常常很廣, 例如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需要衛福部、中研院、國衛院、國網中心等單位,共進促成,也需要各大醫學中心積極以對,「主委(吳政忠)會在正式會議之前,不只一次的相約餐敘溝通,而且不只找承辦官員,也找業界一起,聽取彼此看法,推動大家在正式會議形成共識」。 

說服多重領域的人士,怎麼做到的被部會同仁形容容易「教授上身」的吳政忠,展現研究精神,總是交代承辦同仁仔細「做功課」,把議題研究透徹之後,再談其他蔡志宏直言,主委很講究品質,模糊是沒辦法分工的」。 

關於「教授上身」,吳政忠指導的學生們,同門師兄弟笑得有些「苦」 

跟著吳政忠做研究長達17年的「大師兄」陳永裕,現為大同大學教務長,他回憶在台大超聲波實驗室時期,所有同學對吳政忠的指導都是「又敬又畏」,敬的是老師嚴謹的邏輯、思路與判斷能力,畏的是老師滿滿衝勁之下,給予的突破壓力。 

陳永裕觀察,吳老師能在那麼年輕時(53歲),得到學界最高的傑出特約研究員獎,是因為他做研究勇於嘗試,願意接受新鮮概念,做大幅度的改變,這也是老師難能可貴之處」。 

共融、嚴謹、衝勁、改變,正是台灣需要的「新國科會」,也正是一位「桶箍手」需要的特質。 

看淡官銜,「做事」比較重要

問起當政委、部長主委各有何不同?吳政忠說,「我個人來看,其實變化不大,隨即幽默地說,上回出席活動,民眾不熟悉「主委」一職,曾笑語「社區管委會也是主委」 

對我來說,真的還好,」吳政忠說,「我本來到政府部會工作,就不是要來當官的,既然是來做事情,什麼職稱就沒那麼重要了」。 

吳政忠小檔案
・出生:1955年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康乃爾大學理論與應用力學博士
・經歷: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所長、國科會副主委、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科技組召集人、行政院政委、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召集人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打造台灣「護國群星」!卡位全球太空商機,台版SpaceX在哪裡?
台灣自製氣象衛星完裝,「颱風假」能更準確?
史上最短命「科技部」成歷史?蔡政府成立「新國科會」為哪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