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大反撲,中國密謀3策略!美晶片禁令變半導體催化劑?

「你越逼中國,越會使得他們團結起來打群架。」一名半導體業者在接受《數位時代》採訪時,對禁令下的中國下了此番評論。意味著即使白宮的鎖喉攻擊來得又快又猛,卻也可能反倒成為中國加速發展半導體的催化劑。

嚴格控管風險!設備商進行「預防性撤出」

時序拉回美國商務部公布禁令不久後,《華爾街日報》便於10月13日報導,諸如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和科磊(KLA)等半導體設備商,已相繼開始撤離於中國長江存儲駐廠的美籍員工,並暫停在中國的業務。

應用材料公司台灣區總裁余定陸(圖左)及台灣應用材料公司人資長羅淑貞(圖右) 圖/陳君毅攝
應用材料公司台灣區總裁余定陸(圖左)及台灣應用材料公司人資長羅淑貞(圖右) 圖/陳君毅攝

曾任職於國外設備商的業者直言,其中應用材料在中國的布局最廣又最深,推測很可能是風暴下損害最大的設備商。該公司也在上月12日以禁令為由,將第三季營收預期財測下調了四億美元。在此之前,中國占該公司第二季的銷售額約三成。

另名研調機構分析師表示,當時駐廠於中芯國際的美籍設備商也在著手進行「預防性撤出」。該名分析師坦言:「不只撤14奈米,還包含28奈米,幾乎全都撤。」

semiconductor  圖/Infineon
semiconductor 圖/Infineon

分析師解釋,禁令內容雖僅規定高階製程不得有美籍人士涉入,但由於晶圓製造程序複雜,即使是在28奈米的廠區還是有可能生產14奈米的產品,「假設有1,000道製程,其中可能有200道是重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美籍設備商只好進行大規模的撤員,將踩到紅線的可能降到最低。

2025國產製造夢碎?分析師:投片恐漸移轉出中國

而禁令對中國的影響並不僅止於此,海豚智庫的創辦人李東成分析,諸如蝕刻、洗淨或擴散等設備,大多含有美國技術,未來中國於境內擴建晶圓廠的速度將會受到拖延。其中,又以美國意欲加以壓制的先進製程首當其衝。

分析師表示,未來的一年內,中芯的擴產速度肯定會放緩,產能也有極高機率出現短缺。再加上廠區的美籍維護人員退場,也會影響到機台的健康度,波及晶圓廠生意,「特別是像歐、美系廠商,就會要求投片移轉出中國,做嚴格的風險控管。」

中芯國際 圖/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 圖/中芯國際

而在IC設計方面,雖然在中國政府數十年以來的獎勵發展下,實力早已不容小覷,對於高階AI晶片也有一定程度發展。如今在先進製程受到白宮打壓的情況下,即便設計能力再強,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李東成說:「小米、OPPO還是可以採購5G晶片,但AI晶片沒有辦法。另外,2025國產製造計畫也會延遲。」

白宮步步進逼,中國將如何接招?三大應對能策略助中國脫困?

然而,一國的高階科技發展,幾乎能與軍事武力的進步劃上等號。從中國近年強硬的政治態度來看,北京當局真的會因為美國的百般阻撓,就甘居人後嗎?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認為:「中國不會坐以待斃,一定會想辦法擺脫。」他以北韓為例,過去北韓雖然被國際制裁,仍發展出了相當精準的核彈武器。換句話說,北韓能夠做到,具有14億人口的中國也可以。具體來說,《數位時代》羅列出幾項中國可能的應對策略。

首先,在人才方面,一位量測相關業者指出, 中國很可能會加速對周國家的人才吸納,包含日本、印度、韓國和台灣

該名業者分析,由於台灣具有半導體設備相關的技術、維修人才,以及能夠研發先進製程的戰將,人才被高薪挖角至中國以加速發展的機會很高。波士頓顧問公司(BCG)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徐瑞廷則認為, 當中最關鍵的人才,便是掌握先進製程關鍵技術,並了解如何執行的中、高階主管

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暨全球資深合夥人徐瑞廷 圖/林衍億攝影
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暨全球資深合夥人徐瑞廷 圖/林衍億攝影

不過,徐瑞廷也表示,當前還很難確認人才撤出的影響有多大:「有一些持有綠卡或在中國工作的美國人,可能反過來想留在中國。」他進一步解釋,這批人就算回去美國,曾在中國工作的經歷多半都會被人知曉,即使履歷不寫也很難掩蓋這項事實,很可能會造成找求職上的困難,「因此人才部分,禁令的影響還很難現在就下定論。」

其次,在技術方面,中國也可能透過發展量子電腦,以及先進封裝技術,幫助高階AI晶片及運算的發展。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表示,中國很早就開始累積與量子電腦相關的學術能量,也有不少曾赴美學習量子知識的留學生。

楊瑞臨認為,雖然當前量子還在早期階段,業界也普遍看好古典運算的未來的發展,「量子和古典運算是互補,以現階段來說沒有取代關係。」但他也認為,一旦中國被逼到死角需要狗急跳牆的時候,「你也很難預測中國之後會做出什麼東西。」

目前在歐洲、加拿大等地區,都有阿里巴巴發展量子的足跡。楊瑞臨指出,量子運算的硬體規格無需用到先進製程,40、28奈米等相當成熟的製程即可,「中芯就可以幫阿里巴巴做。」他補充,量子運算的SoC(系統單晶片)只需要幾百萬顆,速度就能跟目前幾億顆的SoC一樣快。

阿里巴巴集團首集技術官兼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 圖/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集團首集技術官兼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 圖/阿里巴巴

最後,在商業策略的部分,量測業者明確指出:「 中國可能會加快對歐洲半導體廠的併購速度。 」事實上,在記者採訪完的隔天,即傳出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不顧國安機構的反對,批准中國北京賽微電子(Sai Micro Electronics)的全資子公司賽萊克斯(Silex),併購德國汽車半導體廠商艾爾默斯(Elmos)晶片廠的消息。

雖然德國政府隨後火速澄清,該併購案尚未獲得批准。但從此消息來看,中國出手併購歐洲成熟製程的晶圓廠,旨在加速擴大成熟製程的產能,還能有效率地獲得具有經驗的人員和已驗證過的機台廠房。甚至於在禁令範圍還可能再擴大的情況下,此舉也頗有避險的意味存在。

延伸閱讀:【圖解】美中科技戰進入深水區!一文看懂半導體禁令由來

責任編輯:林美欣

更多報導
【圖解】美中科技戰進入深水區!不狠就來不及了?一文看懂半導體禁令由來
【圖解】美光DRAM 1β量產出貨,狠甩三星!1β是什麼?應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