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過猶不及 隱私不易兼顧

中國時報【許素惠、曹婷婷、諶悠文╱綜合報導】 國內智慧科技發展漸趨成熟,雲林科技大學教授鄭秦亦表示,未來更上一層樓的技術是將影像系統融入照明,讓路燈就有監視功能。但物極必反,考量隱私個資等問題,也可能自發性限縮進一步發展更精確的辨認功能。 鄭秦亦指出,雲科大啟用不久的產學大樓內,建置最新的輪框無人工廠,有別產業界泰半單機作業的現況,輪框無人工廠整合機械手臂、影像控制等技術,不但是產業DEMO的設計基地,也是智能產業教學場域。 鄭秦亦預測,路燈融入影像監控是下一波智慧校園與智慧城市趨勢,然而精準的人臉辨識功能,會衍生個人隱私被侵犯的問題,未來可能以個人特徵做為辨認資料主體、人臉辨認影像只當輔助之用,讓智慧科技合法合理被應用。 長榮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張瑛玿指出,智慧校園透過大數據收集學生資料,誰掌控這些資訊,學生畢業後資料封存在哪?若被有心人擷取使用,會是什麼情形?她說,台灣都是先推政策,卻不先想規範,智慧校園的便利前提是使用資訊也合宜,才能讓人放心。 她舉例,某些幼兒園開誠布公,讓家長可透過監視器了解孩子在校園上課情形,但嬰幼兒人格尚未成熟,爭議較小,同樣邏輯卻未必適合套用在已能獨立思考的大學生身上。 智慧校園已是不可擋的趨勢,但資訊取得便利,相對也反映出隱私不易兼顧的盲點,成為兩難。律師許世烜指出,學校負責掌控隱私的人必須具備法治素養,學生本身也同時要有自我意識,學會保護隱私。 許世烜指出,多數人對個資認識不多,隨著《個資法》上路後,導致某些機關團體面對不想處理或對外公開的事,會過度保護個資,形成矯枉過正現象,過猶不及其實都不妥,因此兼顧智慧科技發展應用與隱私,最重要的前提在於掌控個資者必須具備法治觀念與隱私意識,學校也要落實法治教育。 美國校園槍擊事件頻傳,面對更改槍枝法令困難重重,越來越多美國學校轉而尋求人臉辨識等AI安控技術。專家提醒,監控公司出售尚處實驗階段的安全監控系統,只是迎合社群領導人對襲擊事件的恐懼心理。這類人臉辨識系統的效果到底如何,還無法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