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風 VR助攻 走入畫中不是夢

中國時報【李怡芸╱台北報導】 近日北京故宮宣告共5萬作文物、包括《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名畫均在所推出的「數位博物館」中以不同的形式對外展示;台北故宮更是早在2002年便開始了數位典藏工程,並於2017年就推出7萬張書畫器物圖片供免費下載。陸暨南大陸教授曾一果便指出,在新媒體時代,文物的數位化是博物館未來接觸觀眾的重要途徑。 實際走進博物館看展,難免受限於燈光、距離、角度而時有無法將文物全貌盡收眼底的遺憾,北京故宮歷時20年進行文物數位化整理,近日共推出「數位文物庫」、「故宮名畫記」、「故宮多寶閣」等數位內容。 曾一果指出,博物館其中一項功能是作為展示媒介,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傳播方式使文物難以接觸人群,因此新媒體在此時便能發揮作用,以台北故宮的《鵲華秋色》VR系統為例,原畫是宋末元初畫家趙孟頫所繪,是乾隆帝最喜愛的山水畫之一,透過VR技術,觀眾可走入畫中鵲山與華不注山間的參天古木、蜿蜒河水間。 曾一果表示:「這種自由的知覺經驗,感受到的已不再是繪畫本身的工筆技法、內容與色彩,而是一種沉浸於其中的意境,可能更貼近原畫者的繪畫意圖,也可能更貼近體驗者自身想要尋求的觀賞角度。」又如郎世寧新媒體藝術展中的《百駿圖》,觀者可以自由在電子版中隨意為馬匹塗色,雖然原真性不高,但卻也因為互動創作,極易形成記憶景觀。 曾一果指出,文物過去總帶有權威性,將文物置於較神聖的位置,如今運用數位化、多媒體,則是讓參觀者不必在現實與過去間穿梭,賦予用現代眼光看傳統文化的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