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團隊首度直擊花蓮地震海底揚塵 有助近海地震研究

由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中研院以及臺灣大學共同組成的花蓮地震科研團隊。(圖:中山大學提供)
由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中研院以及臺灣大學共同組成的花蓮地震科研團隊。(圖:中山大學提供)

4月3日花蓮強震是繼921大地震之後規模最大的地震,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在地震後,火速與中央大學、臺灣大學以及中研院籌組跨領域團隊,搭乘新海研3號研究船首度深入震央區域,進行海洋環境變化紀錄,不但在多處大陸斜坡探測到海底山崩造成的底質擾動,也是第一次在水層中發現巨厚的霧濁層(即海底揚塵)。(溫蘭魁報導)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表示,過去曾有研究報告指出,斷層錯動可能造成地底流體逸漏,造成海水化學成份異常,也可能誘發大範圍海底山崩,引發海底揚塵,但,這些物質會隨時間逐漸稀釋,因此把握時間進行水文地質調查極為重要,也因此,中山大學在0403花蓮大地震發生後的一個禮拜之內,僅管剛好遇到清明連續假期,仍排除萬難,動員新海研3號相關單位,並迅速聯合中央大學、中研院以及臺灣大學的地球物理、化學跨領域團隊,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林玉詩領隊,搭乘新海研3號研究船前往花蓮外海,進行水下探勘。

林玉詩副教授表示,研究團隊抵達震央達測區後,先使用多音束測深儀進行海底地形測繪,並同步利用底質剖面儀掃描海床沉積物,確認作業環境安全後,進一步使用水文探測器,施放電火花震源鎗和訊號接收纜線,利用高解析反射震測技術,尋找潛藏在海床下地震產生的斷層錯動。

電火花施放。(照片來源:中央大學博士候選人林廉凱)
電火花施放。(照片來源:中央大學博士候選人林廉凱)

五天的航次,團隊歷經多次餘震與海面上強勁的風浪,探勘斷層面、測繪海底地形,並調查地震引起的即時海洋環境變化,完成了主震和餘震區總共322公里的地形與底質測線、184公里的震測測線以及三站水文剖面,在多處大陸斜坡探測到海底山崩造成的底質擾動,並且在水層中發現巨厚的霧濁層,也就是海底揚塵,同時也帶回珍貴的海水樣本後續分析。

中山大學表示,這次是台灣科研團隊首度直擊震央海域,觀察到非常厚且範圍廣泛的霧濁層,海科院院長廖德裕說,這些霧濁層除了影響海洋生態,也是科學家解開地層中有關海底強震歷史的關鍵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