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擇優計分制 能解美國的問題嗎?

川普政府2日宣布新移民改革計畫,將以擇優計分制移民,取代現行「來者不拒、照單全收」的政策(雖然現制也有排期和名額限制)。這個計畫立意良好,但部分農業州的共和黨議員反對,遑論取得民主黨議員支持,所以它和廢除「歐記健保」一樣前途未卜。但平心而論,川普的移民改革設計,要比現行實施半個多世紀的移民政策理想,有助美國擺脫一些包袱,但能否根本解決這個「世紀難題」,很難樂觀。

川普政府的計畫,簡單說,是在「普羅大眾制」或「擇取精英制」中,選擇了後者。其構想並不新穎,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早就採取類似制度,讓申請者依年齡、學歷、專長、工作經驗、傑出成就等類別計分;如果申請者想提高評分,甚至可投資若干金額,給予加分(類似美國EB-5投資移民)。這些國家用計分制,視自身需要擇優錄取移民,因此吸收外國精英和富有的新移民,確實有利其本國發展。

川普改革案保留家庭團聚(但僅限夫妻和未成年子女,不再包含父母和兄弟姊妹的依親申請)和難民兩項名額,對現實作了妥協。其中增加「英語能力」評估較具爭議。改革內容宣布後,部分華裔紛表贊同,認為拒絕條件差的移民來美國,不是壞事;對年輕、學有專長的華裔留學生,或家境富有者可藉投資135萬元或180萬元獲得12點積分,都是不錯的消息。只是等待依親排期、期待父母來美團聚的華裔,是一大打擊。

改革案較歡迎年輕、高學歷者(從51歲以上申請者評零分、高中學歷僅獲一分可知),是著眼提升國家競爭力。美國數十年來廣泛吸收外國移民,說好聽是「人道考量,有容乃大」;反面看是「龍蛇兼收,品類複雜」。無論素質高低、條件優劣,只要不被查到犯罪紀錄,通過面談,就能取得綠卡。結果移民結構兩極化,高學歷、專業知識精英增加美國競爭力,讓美國成諾貝爾各種獎項榜的常勝軍;但低階移民也帶來許多問題,新移民社區常見的賣淫犯罪等亂象。

早年申請移民,有公共負擔(pubilc charge)條款,即潛在可能申請福利的移民往往被拒絕。近年執行太寬鬆,即使移民申請時有財務擔保人,但申請者入境後即「靠美國養」的案例不勝枚舉,竟有五成移民家庭吃政府福利,比本土家庭的三成還高,難怪引起反感。

美國人口逐漸老化,需要外來移民,有選擇性地接受較高素質移民,才能維持美國強大。切斷「移民鏈」,不能再一家有一人獲綠卡,成為公民後,父母、祖父母、兄弟姊妹都可據以申請依親,可能被反對者指違反美國傳統的家庭人倫價值。歐巴馬政府2013年即提出這個構想,並準備取消移民抽籤制,川普政府採納這兩個構想,民主黨似沒有理由反對。

川普的改革也包含終結非法濫用福利,亦即排除可能造成「公共負擔」的移民,今後老弱殘障病患要申請移民,可能被拒;過去兩岸四地華人「國內退休、美國養老」的路,可能被阻斷,但對早已獲綠卡者,卻不受影響。川普和參議員合作研擬的移民改革新案,除了「英語熟練程度」評分爭議較大,隱含「英語系國家移民較優先」,有違美國種族、語言等多元化的開放原則之外,整個改革案大體具一定說服力,也有可行性,是不錯的改革構想。

但事情不會這麼簡單,它涉及選票和未來政黨勢力版圖。民主黨對移民政策向來較同情普羅大眾。依實務經驗,少數族裔選民歷來高達六、七成投票支持民主黨;如果共和黨移民改革案只吸收精英移民,低階普羅大眾移民路被封堵,長遠可能有利共和黨擴張版圖,民主黨必然反對。即使國家長遠政策有政黨利益考量並不適合,卻難以避免,未來兩黨在移民改革上如何妥協,是川普施政的另一項重大考驗。

而現實上,移民只限精英,如阻絕低學歷、低技能者申請,農業州的農工缺額、都會區餐館洗碗打雜、辦公大樓清潔工,以及更多低層低薪勞工的補缺,難道永遠只能靠非法無證移民補位?這是川普改革案未回答的問題。美國境內已有1100萬至1200萬無證移民,政府有能力遣返嗎?否則如何解決他們的身分問題?川普移民改革計畫還是避重就輕,只醫頭,沒有醫腳,顯得頭重腳輕,只改革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