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富陽》黃埔百年系列報導:「黃埔精神」與「兩岸和戰」的省思:從夏立言副主席訪陸談起

程富陽》黃埔百年系列報導:「黃埔精神」與「兩岸和戰」的省思:從夏立言副主席訪陸談起
程富陽》黃埔百年系列報導:「黃埔精神」與「兩岸和戰」的省思:從夏立言副主席訪陸談起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先生,自2月8日率團赴大陸訪問10天,可說是為近年來已瀕臨僵持、對峙的兩岸關係,似乎帶來一絲轉圜的契機;觀察這次訪問,竟不只在大陸受到中共官方少見的重視,也在台灣內部激起了千層浪,連遠在大西洋的美國,對這位昔日於國、民兩黨執政,曾擔任過兩岸、外交與國防的政務官,給予一份特別的關注。

夏立言訪陸與「黃埔」有何關聯?

也許有人要問,夏立言跟「黃埔」有何關係?為何需要把他們作連結?這其間又有何意義?但如果把兩岸關係的時程往前推,就赫然知曉「黃埔精神」,暨無法,也不能在目前或日後的兩岸關係中缺席;因為「黃埔精神」不僅是中國近代史的軍事標誌,更是國父創立中華民國的政治濫觴,只有從這個歷史真相的角度解析,才能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兩岸關係,撥開其間層層迷霧,透視與暸解黃埔精神在今日的兩岸關係,應扮演何種角度?應採取何種立場?

其實,只要翻開1924年的中華民國近代史,便知國父孫中山雖在1912年正式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國家權利仍旁落在一心想當皇帝的袁世凱手上,而袁氏的皇帝夢雖只作了83天,但中國的命運卻在他死後,流落到他昔日手下的各地軍閥手上;這種軍閥割據的局面,國父藉前蘇聯之力,於1924年6月16日成立黃埔軍校,其目的就是要以統一的思想與軍事力量,來完成中國真正的統一。

因此,黃埔精神,雖揭示著「犧牲、團結、負責」精神;但論其宏大願景,卻是要建立國父革命建國初心與理想,也就是創建一個富強、民主、統一的中國;因此「聯俄容共」之路,只能是當時為達成這個願景而必須選擇的途徑;而當軍閥無法捐棄私人權力,而阻礙此一偉大目標時,則透過北伐的軍事行動來達成統一的方式,也就屬必然。

從歷史看「兩岸和戰」大局的省思

清末在「戊戌變法」失敗中殉職的譚嗣同,其在《獄中題壁》所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種「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後起。」的精神,正是其認知革命不但需要有圖存而留者,也需有願肝腦塗地而犧牲之人;因此他冀望康有為、梁啟超兩人與他各行其是,以圖中國的改革與富強;事實上,如今將近百年的黃埔精神,顯然亦需具備這種勇氣與前瞻;窺視兩岸問題到底要用和平或武力手段圖之,亦需端看是否成為一個富強、民主、統一的中國這樣大局來觀察。

基此,當時代需要眾志成城重建國家時,就算前蘇聯與中共皆有圖謀奪權意圖,黃埔亦不無廣納吸收,攜手合作前行,這也是黃埔軍校成立之初,之所以國共混雜的原因;而另一方面,縱使中共於1949年佔據整個中國大陸,但當1950~1976年,毛澤東以馬列共產主義及個人極端專權統治,我黃埔國軍雖偏據台島一隅,但仍無礙其擎起反共旗幟,以軍事對抗之,這乃是改革與建國必需運行的「兩條途徑」,與美國羅斯福總統所說的「胡蘿蔔與棒子」及中共「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可說如同一轍。

但從各方已解密的歷史文件中,我們暸解到,當在1958年「八二三砲戰」的漫天砲火塵囂中,蔣中正與毛澤東幾乎同時洞悉美國欲要求台灣放棄金門,以尋求台灣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的這個事實;因此,兩人均豪不猶豫的在軍事行動中各退一步,讓這場砲戰嘎然而止;顯然,他們都不願為一場局部戰爭,而斷送中國長遠的統一願景。

中共鄧小平在毛澤東死後的1976年復出,先高調倡議以「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創建中國時;實際上,已等同把外來過時的馬列思想給拋棄了,他借用西方資本道路建設大陸,他講「不管白貓黑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其實已揭示其向西方優勢民主制度轉移的體現;這也是蔣經國在1987年決定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實施兩岸交流的前因;而這雙造的開放政策,更是為爾後90年代創造兩岸「九二共識」的先機。

「九二共識」是維繫兩岸和平的基石

從兩岸交流由黃埔老兵探親之路先行,便可看出黃埔精神,即是在創造兩岸互利下,我們並無懼用談判、交流方式,來解決兩岸長期存在的「和戰」問題;就如美國於冷戰時期對前蘇聯所說過的:「我們無懼談判,只是不願在威脅下談判而已。」這句話,對目前的兩岸而言,可謂是「時不同而理同」。

因此,我們可見證1992年,在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於香港所洽商的「九二共識」內涵中,雙方雖在「一中各表」或「各表一中」議題上有分歧,但卻無礙兩岸逾20年的經貿合作,暨為爾後中國大陸的崛起創造有利先機,也為中華民國的民主發展形塑安全環境;直到1999年李登輝提出了「兩國論」,2000年陳水扁在取得政權後推動「一邊一國論」,而蔡英文更自2016年贏得台灣總統大選後,即片面拒絕「九二共識」,打破兩岸原都能接受的模糊「一中」現狀,而一昧向美國單邊傾斜,讓原先建立的長期美中台穩定三角關係,瞬間轉化為充斥威脅挑釁的蹺蹺板現像。

從此,兩岸從強調「一尺布尚可縫,一斗栗尚可舂,同胞兄弟何不容?」的殷切期盼,到「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恫嚇警示;從吟唱「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善意憧憬,到升幕「溪雲初起日沈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繃場景;從倡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戮力同心,到悵然「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西望咨嗟;從懷抱「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的熱切思懷,到現今「相看兩生厭,兩岸猶隔萬重山。」的對峙處境;從「打斷筋骨連著肉,花好總有月圓時。」的親情冀盼,到當下「為有犧牲壯士多,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終極警告。

不可否認,20多年兩岸的「詩」情「話」意,的確為創造兩岸和平墊下厚實的基石;但也不過10年光景;台灣倡議「主體意識」的民進黨,自從先後在2000年、2016年兩次拿下政權後,皆因倡議台獨意識及拒絕「九二共識」,而使兩岸形勢,瞬間丕變,再度將兩岸的話語氛圍,又拉回到「政治語言」的層次。

依憲法謀求中華民族統一的「黃埔精神」

「黃埔精神」強調的是為國家民族的奉獻犧牲,並著眼於凝聚同袍情義,擴大為團結華夏同胞,同時展現出「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負責精神,準此思考,近20年來在兩岸風雨中,多位黃埔先進在尋思「上兵伐謀」的避戰謀和之路,走的異常艱辛;從政界的郁慕明到洪秀柱,從軍界的郝柏村到許歷農,或從王文燮到陳廷寵;這些極力以「黃埔精神」延續中華薪火相傳,遵循中華民國憲法,致力促進兩岸和平的社會賢達與黃埔先進,都被主張台獨的人士或政黨視為「賣台」禍首,但他們著眼於國家民族大局,既無畏詆毀,更不計個人毀譽,這種「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態度,正是「黃埔精神」最佳詮釋。

黃埔精神豈是畏戰之輩?回顧當年軍閥割據時代中最具戰力的吳佩孚,竟在「丁泗橋ㄧ役」中,完全潰敗於蔣中正所率領的黃埔軍時,他不得不慨嘆:「我們不怕死的直系軍碰到不知死的黃埔軍,敗的是無話可說。」從此退居三江,隱而不出。基此,我們深知黃埔精神可說是毫不畏戰,這在對日的八年抗戰中,更是完全體現黃埔精神的堅強意志與頑強戰力。

但「不畏戰」而「避戰」,理應是今日黃埔精神所當為之抱負;因為黃埔精神,即是秉持與完成先賢所傳承的「一個富強的中國」為理念;曾在「823砲戰」中,被當時解放軍列為主要砲擊目標而受傷的中華民國前國防部長俞大維,面對90年代兩岸新情勢,曾語重心長的說過這樣一段話:「凡是打過仗的人都不願意再看到戰火重燃,因為戰爭只能帶來災難,對誰都沒有好處。」台灣政治人物當思之,緊抱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中共當思之,所有謀求兩岸和平的人,更當思之。

如今,在因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讓兩岸良性互動停滯之際;在「美中博弈」世局中,讓台灣陷入戰爭風險之時;在美國全力圍堵中國大陸崛起,企圖以台灣為其戰略前沿,將台灣帶進「以台制中」來維繫美國霸權之圖;我們實樂見身為台灣最大在野的國民黨,能即時派出熟悉兩岸及國際形勢的人物,來重新啟動兩岸的和平之旅;但我們更冀望,此刻仍在大陸謀求兩岸友好交流互動的夏立言,也能思索那股曾經在戰場流血過,又能體悟和平重要,及依憲法謀求中華民族統一的黃埔精神;因為,這才算得上是重新開啟與實踐兩岸未來和平的真正契機。

作者為退役上校,目前為中華戰略學會會員

照片來源:中華民國陸軍官校官網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