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蘭專欄】一個人的尾牙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寒流來襲的微雨日子,頭戴毛帽、穿著衝鋒衣夾克的75歲林太太,和拎著菜籃車78歲、身穿羽絨服的的張太太相遇在社區巴士上寒暄,我看著她們各自上車並聽著她們對話。

林太太敘述她出門要先轉車去診所看病拿藥,然後要去市場買菜做卦包和春捲「過一個人的尾牙_」

關鍵字「尾牙」立刻引起我的注意,對噢!年關近了,要尾牙了!但是「尾牙」是哪一天,一面滑手機一面聽她們說話。

2024年1月26日星期五即農曆12月16日是「尾牙」,民間企業公司行號會在這一天的前後宴請員工聚餐,並舉辦抽獎犒賞員工一整年辛勞來辦「吃尾牙」活動。

吃尾牙是一種團體歡樂活動,但林太太說她要過一個人的尾牙_林太太繼續表示女兒擔心她一個人天冷在家會孤寂,邀請她前往女兒家,但是林太太拒絕女兒好意,林太太強調要自己過「尾牙」要有儀式感的準備食材,享受一個人的尾牙。

尾牙可以是社會約定俗成的上班族的年終聚餐活動,也可以是「新獨立時代」一個人的吃食獨處追劇?

張太太在林太太下車後,與我交談,她也是驚覺時間過得很快,已經來到年終「尾牙」,張太太告訴我她自己一人一間大屋子過日子,她居住80坪五層樓雙拼別墅獨居過日子多年,她一人生活一人上市場買菜煮飯。

根據「2023高齡友善大調查」發現台灣65歲以上高齡獨居比例約為16.2%,超過60萬人口,幾乎是每6個老人就有1個人獨居。如同林太太一個人看病拿藥、一個人認真準備過節,張太太一人上市場買菜做飯吃飯,等待假日才偶有兒孫來訪,這樣的老人獨居生活逐漸成為社會生活風景。

「獨居」是全球化的生活樣態,美國在1960年代36_50歲以上的獨居人口比例是13%。但是60年過後來到2020年增加超過到30%。北歐芬蘭、挪威的女性獨居高達45%_50%是男性25%的一倍以上。

過年曾經是團圓的節日,但是現在卻是流行一個人的過年?走進小七便利商店,迎面而來的廣告宣傳是「一個人的開運年菜」一個人是自由自在卻不孤獨嗎?過年的團圓另一層面被認定為家族親人情緒勒索的高峰期,逃離成為新趨勢新現象,AI時代來臨,傳統社會的年節意義已經被顛覆被改寫。從一個人的尾牙然後一個人的過年已經是民生經濟的大趨勢。

提早面對獨居不自苦不憂鬱,是一種日常生活學習享受的當代顯學,馬太太的先生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30歲女兒在澳門拼事業,馬太太則在台灣生活,全球化社會下的家的定義改寫,一家三口三個地方靠3C產品手機、電腦聯繫情感,遇到生病發燒是一個人的看病拿藥一個人的蝸居療癒。馬太太的先生超過65歲但是在還有機會持續工作下持續維持各自三人三地生活,馬太太每週安排做志工、參加社團唱歌活動和公園學校散步等人際互動和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智及穩定的情緒。

哈佛大學2019年研究發現,每天跑步15分鐘或走路一小時,可以降低26%的憂鬱症風險。身體活動觸發神經化學反應,刺激腦內啡,抑制焦慮,可以強化認知功能和記憶力。

台灣在2018年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14%是高齡社會,2025年則將超過20%邁向超高齢社會。而且戰後嬰兒潮的378.3萬人陸續到法定退休65歲,如何安排第二人生的開展,不妨聽尼采建議「對待生命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終究你會失去它」_

2024年的「獨處」書寫是書市的熱門課題,學習一個人的獨處一個人的尾牙、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的過年是日常生活處事能力,也是迅速崛起的一個人的情商商機。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