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西門紅樓 飽覽今昔意象

記者劉佩倩/專題報導

西門紅樓是臺灣最早由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之一,亦是目前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3級古蹟市場建築物,歷經市場、書場、電影院、劇場的角色變換,再轉型至當代文創聚落與藝文展演平臺,始終承載前衛、摩登、多樣的豐饒意象,歡迎民眾前來飽覽古蹟文物,品味西門町最美的地方味。

多元文化融合 撐起劇場盛世

鄰近臺北市西門町商圈的市定古蹟西門紅樓,於1908年興築完成,由日本建築師近藤十郎所建造,運用大膽創意,以「八卦造型」取其八方雲集之意作為市場入口、「十字架造型」作為市場主體的特色。目前眾人所稱的八角樓和十字樓,另加上緊鄰兩旁的南北廣場,統稱為「西門紅樓」。

西門紅樓落成之初,是日本人交易買賣物品的市場,當時稱作「新起街市場」,八角堂1樓販售精品、化妝品、生活休閒娛樂雜貨,2樓則販售臺日土產、糕點、咖啡專賣店,到後期更設立喫茶所、食堂提供民眾休憩飲食;後方十字樓販售多樣的生鮮果菜,成為當時貨物最齊全、新穎的潮流聖地。

直到國民政府來臺,轉而由上海人陳惠文經營,改名「紅樓劇場」,大批湧入的外省移民,撐起劇場輝煌演藝盛世,上演當時最流行的平劇、越劇、相聲等劇種,滬園京劇、紅樓書場、話劇成為移民的心靈慰藉。

轉型文創聚落 奠定藝文地位

而後電影興起,戲劇沒落,電影院林立,紅樓逐漸隱沒在舊曲巷弄中。2000年一場大火,周邊違章建築和紅樓十字樓部分嚴重毀損,2002年在紙風車劇團接管下,紅樓全面整修並以紅樓劇場重啟,八角樓1樓經營咖啡廳與精品店,2樓則定期上演藝文活動,深受熱愛戲劇的民眾喜愛,更加奠定西門紅樓的藝文地位。

2007年,西門紅樓由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手,致力於打造為西區指標性景點,同時開辦西門創意市集,配合臺灣節慶規劃主題市集,貼近民眾生活;打造西區文創空間—16工房,提供臺灣文創設計品牌實體進駐,使紅樓成為臺灣文創產業工作者的發展平臺。每到週末,常能見到國內外遊客穿梭於西門紅樓,感受新興創意聚落的生命力,並在生命中留下美好的探索記憶。

西門紅樓承載前衛、摩登、多樣的豐饒意象,吸引遊客拍照留念。(記者劉佩倩攝)

西門紅樓如今轉型為當代文創聚落與藝文展演平臺,貼近民眾生活。(記者劉佩倩攝)

八角樓展場以年代劃分西門紅樓不同時期的演進。(記者劉佩倩攝)

八角樓1樓展覽,介紹西門紅樓的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記者劉佩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