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喘不過氣、麻木痙攣、胸悶胸痛…其實是「過度換氣症候群」 胸腔科醫師回答5大問

一名年輕女性和朋友上夜店飲酒狂歡,卻突然喘不過氣、身體發麻,就醫後醫生發現她腕足痙攣、全身無法動彈、嘴唇麻木,進一步檢查發現她的血液二氧化碳值偏低,血氧濃度飆高,證實為「過度換氣症候群」!

原來這名女性平常沒有飲酒習慣,第一次大量喝酒突然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的反應嚇到,相當害怕,導致發生過度換氣。

由於過度換氣症候群常伴隨窒息感,讓人極度恐懼,因此常被誤以為中邪。到底什麼是過度換氣症候群?哪些人容易發生?又該怎麼緊急處置?搞懂它,才不會症狀一來就跑到廟裡收驚!

Q:什麼是過度換氣症候群?

A:當病人不由自主加速呼吸,身體的呼吸感受器會以為氧氣不夠而大力呼吸,造成換氣更快速,使血中氧氣濃度飆升,二氧化碳降低,產生呼吸性鹼中毒、血管收縮、鈣離子過低。

急性發作時,患者通常有感覺異常、痙攣、生理狀態改變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類似鷹爪手及墊腳尖現象的腕足痙攣,甚至無法動彈;慢性患者平時就容易出現嘆息式呼吸困難、頭痛頭暈、胸悶胸痛及心悸等症狀。

Q:誰容易發生過度換氣?

A:男女比例國外研究為9比11,過去也有統計發現女性罹患比例是男性的7倍,以15~35歲女性居多,大多在40歲以內發病。可能是女性受情緒起伏影響較多,就醫意願也較高;但也可能是男性發作時選擇忍耐,沒有就醫。

急性發作可能來自巨大心理壓力或身體極度疼痛所誘發,如腸胃炎、嚴重絞痛、某些嚴重肌肉疼痛等;慢性發生原因則可能與疾病相關,如肺栓塞、肺炎、氣喘等呼吸系統疾病,二尖瓣脫垂、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或者其他腦部、神經系統、心理疾病導致症狀反覆發作。

因此像是自我要求高、完美主義人格,或有恐慌症、焦慮症的人,都比較容易誘發過度換氣。

Q:發作時怎麼辦?

A:由於隨著呼吸肌肉疲累,症狀發作後會持續緩解,原則上即使沒有任何處置,數10分鐘至1小時也會自行改善,沒有立即生命危險。

有人會用紙袋罩住口鼻呼吸,噘起嘴吐氣、吸氣,回吸二氧化碳,打斷過度換氣的循環。

Q:用紙袋罩住口鼻安全嗎?還有什麼別的方法?

A:紙袋和臉部間要留有空隙,而且要患者自己使用,降低造成窒息或低血壓的風險,最好在有醫護人員的情況下實施,或者用手掌圈住口鼻呼吸,比用袋子罩住呼吸來的安全。

旁人也可以協助患者用半坐臥式調整呼吸、放鬆心情,腹式呼吸則可以讓呼吸放慢,調整呼吸頻率。所以平常就能練習腹式呼吸,吸氣時腹部膨脹,呼氣時腹部向內收,避免胸部抬高,發作時還能減緩不適。急診醫生也可能給予鎮靜藥物或教導腹式呼吸來改善症狀。

Q:怎麼避免或減少症狀發作?

A:當症狀緩和後,建議還是要到門診詳細檢查,找出病因,如果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可以對症治療,像是尋求胸腔內科、心臟科、神經內科或身心醫學科協助治療。如果是心因性的過度換氣,平常應做好壓力管理,調適情緒,減少症狀發作的機會。

(資料來源:commomhealth.com.tw、康健雜誌129期《喘不過氣怎麼辦?》、台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

延伸閱讀:

痔瘡症狀不只出血!5大原因讓人長痔瘡,6招預防

白木耳熱量極低!10大功效美容、止咳,銀耳料理推薦

全民大缺碘!吃錯「它」恐增甲狀腺癌風險,營養師教3招補足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