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既有客群、放大品牌聲量,UNIQLO 的聯名成功法則

品牌想要突破既有客群,展開跨界聯名是個好方法,不過聯名對象究竟該如何選擇,又該如何展開合作,對所有行銷人員都是難題。

日前 UNIQLO 與英國輕奢品牌「ANYA HINDMARCH」聯名推出系列服飾,不只在東區創造了排隊熱潮,在社群上也引起廣大迴響。UNIQLO 如何在聯名上取得佳績?本身具備何種特質?找尋聯名對象時又有哪些優勢?

符合 3 項標準,雙方成功推出聯名

UNIQLO 與 ANYA HINDMARCH 此番合作,以最受 30~40 歲女性歡迎的「大眼睛」圖案作為主題,推出了女裝及童裝毛衣、帽子和手套等商品。罕見組合,加上趣味性滿載的圖樣與繽紛色系,使得這次聯名無論是在日本、台灣和香港,都成功引發熱潮。

UNIQLO 的聯名為何屢創佳績?長期耕耘零售產業的日本解方公司 MUGAMAE 顧問岩崎剛幸點出關鍵:「成功的聯名,商品必須具備看似常見卻罕見、具有特色但不是太特殊、能用簡單故事性描述等 3 大要素。」 ANYA HINDMARCH 是一個以銷售包款為主的品牌,平常並未推出服飾類商品,因此對消費者具有「罕見」的價值;聯名的服飾有品牌特色,但也符合日常穿搭需求,同時圖樣淺顯易懂具代表性與辨識度,3 項標準都符合下,更容易受到消費者歡迎。

這次聯名對雙方都有一定助益。對 ANYA HINDMARCH 來說,與 UNIQLO 這樣的跨國連鎖服飾品牌合作,可以快速拓展品牌至各國、各層級的消費客群中,讓原本不認識其品牌的消費者也能對品牌有印象;對 UNIQLO 來說,與 ANYA HINDMARCH 的聯名商品不僅能提升銷售額、開拓新客戶群,與知名設計師品牌聯名,更是一舉提升 UNIQLO 品牌價值。

UNIQLO x ANYA HINDMARCH 圖/UNIQLO
UNIQLO x ANYA HINDMARCH 圖/UNIQLO

客群廣、品質好、善於溝通,讓各品牌願意合作

UNIQLO 有許多知名聯名案例,包含由設計師 Clare Waight Keller 親自操刀的 UNIQLO:C 聯名系列、與日本時尚設計師黑河內真衣子合作的Uniqlo and Mame Kurogouchi 聯名系列,以及由前愛馬仕創意總監 Christophe Lemaire 與其巴黎團隊操刀設計的 Uniqlo U 系列等。之所以能吸引多個品牌與設計師聯名合作,主要歸功於 UNIQLO 的幾項特質。

首先,無論是重視性價比的 X 至 Y 世代消費者,或樂於體現身份和表達自我的年輕消費者,各年齡層都是 UNIQLO 的潛在客群,同時也能觸及兒童和年輕家庭的客群。此外,UNIQLO 的商品雖平價,但也具備一定品質與時尚感,根據中國行銷平台數英網的數據顯示,消費者願意從 UNIQLO 購買商品的主因,是因它在價格、品質和時尚間取得了平衡,比起競爭對手 Zara 和 H&M,消費者更願意入手。

線上線下行銷的配合,也讓 UNIQLO 備受青睞。UNIQLO 善於利用 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平台展示實體店鋪的情況和新商品,創造出線上客群與線下的聯繫,同時也擅長透過社群媒體的訊息傳播和收集能力,將消費者的需求和想法轉化為商品開發的動力。因聯名商品同樣能藉由 UNIQLO 社群在各地散播,也提升品牌的合作意願。

具備更廣視野、維持平價價值,成聯名成功法則

除了上述優勢,UNIQLO 的營運方面做出不少調整,包含跳脫「日本思維」的商品開發。隨著 UNIQLO 的成長,原創商品不斷增加,而與各種企業、個人和店鋪的合作也愈來愈多,因此 UNIQLO 選擇在紐約時尚重鎮 SoHo 區成立「NY 研發中心」,主導聯名商品,從紐約向全世界發聲,用更開拓的視野做出好企劃。

2023 年全球服裝企業銷售排名中,UNIQLO 位列第三名,截至去年 8 月底,其全球店鋪數已經達到了近 2,500 家。對與 UNIQLO 合作的品牌來說,如果產品能藉此拓展到全球,不僅可以作為促銷,也是最好的曝光。

屬於輕奢品牌的 ANYA HINDMARCH,一般情況下要花費數萬元才能購入,但在這次的聯名只要幾千元、甚至幾百元就能購買,價格差距愈大,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就會愈高,在不降低品牌價值的前提下,ANYA HINDMARCH 與在大眾市場具有強大聲量和銷售實力的 UNIQLO 合作,是高效開拓新客戶群的方式。聯名是拓展品牌知名度方式之一,找到合適的品牌合作,就有機會突破同溫層、吸引不同的消費者,創造正向效果。

資料來源:ITmediaDao InsightsFASHIONSNAP

更多報導
《蠟筆小新》美冴開 IG 帳號!日本藥妝品牌獨特行銷策略,如何引起消費者共鳴?
全球會員續約率長年維持近九成!Costco 穩居零售業三大龍頭的秘訣是什麼?
從車庫創業到進駐紐約!名創優品 3 年營收破百億,祕訣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