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戶沾滿鐵屑…被800根煙囪包圍的孤島!台灣史上第一個空汙遷村案

作者●朱淑娟

圖說:即將迎接百歲生日的鳳林國小,本來臨近海邊,現在卻緊鄰工廠。我們問學生:妳對家的印象是樹還是煙囪?她們毫不猶豫的回答:煙囪!(攝影者.商業周刊程思迪)
圖說:即將迎接百歲生日的鳳林國小,本來臨近海邊,現在卻緊鄰工廠。我們問學生:妳對家的印象是樹還是煙囪?她們毫不猶豫的回答:煙囪!(攝影者.商業周刊程思迪)

一座被891根煙囪包圍住的孤島,高雄大林蒲將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宗因空污而遷村的聚落!

去年此時,當時的行政院長林全,率領高雄市長陳菊,財經部會首長,中鋼、中油、台電等三大國營事業董事長,親赴大林蒲,林全與陳菊向現場上千位居民深深一鞠躬,「過去政府在工業區的規畫上,保障居民生活品質上,有很多疏忽,讓各位面對這麼大的困難,」「過去因為生活品質、空氣污染、因為工業區交通衝擊、造成不便,我代表政府表示歉意,希望盡快改善,」林全說。

於是,遷村計畫風風火火的啟動了。2019年1月將開始辦理大林蒲遷村安置,1萬多位居民,將離開這世代居住3百多年的地方。(編按:內文所稱大林蒲,包括大林蒲、邦坑、鳳鼻頭三地,俗稱沿海六里。)

1960年代,政府先在台糖的甘蔗田上,設立臨海工業區;70年代,政府推動十大建設,以一坪3百多元徵收大林蒲農田,大煉鋼廠、大造船廠進駐。隨後中油、台電、以及下游廠商陸續進駐,臨海工業區擴張成五百家工廠,年產值近9千億元的工業城。

自此大林蒲人開始半世紀在煙囪下的日子,良田消失,換來空污、噪音、不便的交通、還有工安事故。

老一輩還知道田是怎麼變煙囪的,年輕一代從小就看著煙囪長大。「從我出生開始,眼睛一張開就看見煙囪,以前不知道什麼是煙囪,慢慢長大後才知道,幹!原來這根叫作煙囪。」23歲的影像記錄者林建良說。

30年前,這裡被工廠三面環繞,至少還有一面臨海。但後來,南星計畫填海造陸,居民連僅有的海岸也沒了,大林蒲竟從緊臨海邊,變成離海一公里,濱海村變成道道地地的內陸村。鳳林國小從緊鄰沙灘變成緊鄰馬路,鳳林國中更直接變成大卡車奔馳的南星路,只好覓地另建。

而填海造陸的1百多公頃,被圍籬、崗哨阻攔,居民不得進入。仔細看,填海的土方竟是各種成分不明的廢棄物,是造成海水鹼化、地下水含重金屬、海底底泥含汞的元凶。

海邊可以不去,魚可以不吃,但人不能不呼吸;空污,是大林蒲人最大的惡夢。高雄PM2.5紅色警戒的日數,亦即空污對居民健康的威脅,居全台之冠。而高雄的空氣最大污染源,就是臨海工業區。

中鋼另一個讓居民頭痛的,還有鐵礦砂露天堆置的問題,東北季風一吹,鐵屑多多少少會吹到村落裡。「我們真是比越南還不如,台塑鋼越南廠都用乾式的,中鋼還在用四十年前的濕式煉焦爐。」鳳鼻頭居民龔全成說:「我們家的瓷磚白的,早上起來都是粉,這種季節窗戶兩週不擦就沾滿鐵屑。」

大林蒲如今變成空污、廢棄物、噪音,所有污染的集合體。大林蒲一萬多居民,每個人都是周邊工廠的監督者,未來把居民遷走後,整片圍起來,居民與外人均不得進入,污染會改善嗎?

無論是因為空污而遷村,或因為循環園區而遷村,曾經繁華如今不宜人居的大林蒲,已準備走入歷史。而台灣的產業政策與環境政策,還在政治殿堂裡角力著。

【更多報導】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566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