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流行的羊肉爐、薑母鴨店! 歷史所教授曝是從「香肉店」轉型來的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皮國立表示,台灣很多羊肉爐薑母鴨店是香肉店的成功轉型(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皮國立表示,台灣很多羊肉爐薑母鴨店是香肉店的成功轉型(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節氣進入立冬,許多人為立冬補氣,已開始吃麻油雞、薑母鴨,但其實國內在麻油雞,薑母鴨開始流行以前,其實還有一種肉,被國內廣為流行用於冬季補身。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皮國立表示,1980年代,台灣有一波流行吃狗肉進補的風潮,據當時報載,說狗肉大補是因內含高量荷爾蒙,吃了冬天不怕冷,陽氣旺盛。但隨著動保觀念興起,現在我們看到的許多老一輩人開的羊肉爐和薑母鴨,很有可能就是「香肉店」的成功「轉型」。

立冬進補是許多人的日常,但到底是怎麼來的,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於11月9日的立冬補冬記者會,邀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皮國立,說明補冬的歷史故事。皮國立表示,華人地區哪裡,補都是重要文化,吃東西不是吃飽,而會問有什麼「效」中醫注重食物本身的性質。

皮國立表示,冬令進補(補冬)有幾個起源,從《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 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但並未提到冬令進補。但

從《黃帝內經》的「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到了《傷寒論》談溫病時則演變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而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有一種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一起煮,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這也成為北方冬至吃餃子的起源。

皮國立表示,特別是到了明清,溫補更加流行,明代醫者張景岳(1563-1640)曾說:「傷寒瘟,多起於冬不藏精,及辛苦飢餓之人,蓋冬不藏精,則邪氣乘虛易入,而飢餓勞倦之流,則受傷尤甚,故大荒之後,必有大疫,正為此也。」

而到了民國期間,孟河醫派的丁仲英在《康健周刊》(1933)記載:冬天是一年的最後,虛損的狀態最為嚴重。趁冬天進補,以因應來年之挑戰。其次,冬天脾胃消化力最好,胃氣大開,吃得也多,最宜調補身體。也有人論述,因補品滋膩,不好吸收,冬季消化力旺盛、食慾好,稍稍多量也比較不會傷到脾胃。也讓冬令進補的風氣更盛。

1980年代,台灣有一波流行吃狗肉進補的風潮,據當時報載,說狗肉大補是因內含高量荷爾蒙,吃了冬天不怕冷,陽氣旺盛。皮國立表示,那時候的台北中華路上到處都是「香肉」店,他也曾被爸爸帶去吃,騙說這是牛肉,但吃完才知道自己也吃到了狗肉。

但隨著動保觀念興起,香肉店逐漸不被社會所接受,國內曾一度提到是否可讓狗以如同豬牛飼養方式豢養,但根據人類學研究發現,一旦動物被人類命名,就很難再被當作「食物」的來源。現在我們看到的許多老一輩人開的羊肉爐和薑母鴨,很有可能就是「香肉店」的成功「轉型」。

隨著1980年,國內冷凍業物流逐漸建立起來,也讓許多非羊肉、鴨肉的產地也可賣羊肉爐和薑母鴨,也漸漸的取代了原本的香肉店。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利菁「RK近視手術」為何要換角膜?醫曝發生率1%的「角膜變性」
輕食料理不誠實 食藥署公布首次輕食料理稽查高雄兩業者挨罰十萬
擺脫罹癌胃腸堵塞營養不良 健保12月給付「十二指腸支架」就醫省8萬
立冬這麼熱怎麼補? 中醫師教你「涼補」最推這味!作法超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