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專欄|名家觀點】在滿地六便士的世界 做一個開窗看月亮的人-林立杰

林立杰(Josh)是世界知名的刺青師,他以黑白寫實且具張力的風格,在海外獲得多項紋身大獎,成名之後,他周遊列國,帶著一卡皮箱的營生工具,替世界各地預約的客戶刺青,早早就以刺青師的身份,展開數位遊牧生活。近年他回台開設工作室,提拔年輕一代刺青師,並為瘦子、余文樂、吳建豪等藝人刺青,還與諸多品牌跨界合作推出聯名商品。但在成名之前,林立杰其實是一個差點被放棄的逆子,國中畢業後輾轉念了四所高職才勉強畢業,當完兵回來重考美術系,兜兜轉轉,終於走回命定的紋身藝術家之路。

空有天賦無從發揮 重考退學成常態

林立杰成名甚早,刺青早年並不被主流社會待見,令人好奇,爸媽當年沒反對他當刺青師嗎?林立杰笑了,「我年輕時有更荒唐的事,爸媽的接受尺度被我撐得很大。」然後他娓娓道來自己一波三折的升學之路。

從小,林立杰就熱愛畫畫,媽媽也送他去學畫,他在快樂的繪畫兒童班寫生,參賽屢次得獎,國中時正式到畫室學畫,有繪畫天賦、能力也不俗,但在國三準備升學時,周遭每一位大人紛紛告誡他:「不要考藝術,會餓死沒有錢!」班導師甚至對他說,「畫畫當成陶冶性情就好,你看你的畫圖老師,自己都那麼窮,你要跟他一樣嗎?」面對接二連三的勸阻,林立杰只好乖乖聽話。

自認「奴性高」的林立杰後來考上了五專機械科,原以為人家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好歹都能混畢業,但努力過後成績還是很糟,不到半年就被「32」退學,「我媽都驚呆了,『只有國中畢業是瘋了嗎』,然後就把我打包送去國四重考班。」

第二次參加升學考,林立杰考得比前一次好,他選擇外縣市的學校去讀資訊管理,「這次有撐比較久,讀了一年之後才被學校踢出去,也是因為成績不好。」退學後的林立杰有點絕望,他沒有直接回家,在外頭待了一陣子,「我覺得自己GG了,這一生就這樣子,難道我要考第三次聯考嗎?」他實在不想再經歷一次重考班生活了。

回家和媽媽商量後,媽媽幫他找了一家離家近、容易考的私立學校,林立杰笑說:「這間學校是獨招,只要考國文和做智力測驗,不是智障都可以上。」他還記得國文的考試題目中有一題是考一首詩的作者,答案選項有:李白、李黑、李黃,這樣大喇喇地送分,怎麼可能落榜。這一回林立杰選擇了廣告設計科,至少和畫畫有關。

被砍一刀歷生死劫 鬼門關前歸來渾噩度日

不過,這所私校很嚴格、採取近乎軍事化的教育方式,「我這麼奔放的一個人,當然是受不了啦!」當時的他在學校很紅,是學生眼中酷酷的「壞學生」,更是校方的眼中釘,好不容易熬到高二下學期,林立杰實在唸不下去了想要轉學,再次靠著媽媽的關係,轉到一間離家更近的高職,教務主任很坦白地告訴他:「要不是你媽說情,我才不會答應,明天把耳環拿掉才可以註冊。」

這已經是林立杰待過的第四所高職,但他並沒有因此安份下來,「上課沒幾個月,就在外面被人家砍了,住進加護病房差點死掉!」歷劫歸來,已是高二下期末考,本來他的出席天數就不夠,成績又爛,註定要被留級,不料他在國文期末考的作文中寫下自己的瀕死經驗,老師讀了之後竟然大為驚喜,讚他寫得好,還把作文貼在佈告欄,林立杰在學校一夕爆紅,「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升到高三了。」

升上高三之後,為了能輕鬆一點混畢業,林立杰轉讀夜間部,白天則到唱片行上班,「剛好是周杰倫發第一張專輯的時候。」晚上下課後,他就和玩樂團的朋友一起聽音樂、看電影、喝喝酒,「那時候我找不到人生目標,感覺自己是社會邊緣人。」儘管如此,林立杰還是在高三畢業後拚上了一所技術學院,打工玩樂渾渾噩噩過了半年,下場當然又是被學校踢出去,就在此時,他收到了兵單。

順應己心  重考美術系一次就上

當兵是林立杰人生的轉捩點,他遇到了一位影響人生軌跡的學長,這位學長當時負責美工,有繪畫底子的林立杰頓時成為好幫手,兩人一起製作海報、寫POP字體,逐漸熟識起來。看著這位特立獨行的學弟,學長多次問他:「你要不要考藝術學院?」而林立杰總是不以為然,打哈哈帶過,心想:「我是魯蛇,怎麼可能念藝術?」但學長不放棄,他語重心長地對林立杰說:「我看過很多做設計、藝術的人,可是我沒有看過像你這樣特質的人。如果世界上有一個職業叫藝術家,我想不到還有誰比你更適合。」

其實,前兩次報考高職的時候,林立杰的成績都足以選擇美術相關科系,但兩次都迫於長輩的壓力做出了違心的選擇。聽完學長的話之後,林立杰決定為自己選擇一次。退伍那年,林立杰已經 22 歲了,終於取得了家人的支持投入藝大獨招。他再度踏進了補習班準備重考,同時找畫室練手感,僅僅準備了半年就考上臺藝大藝術系進修部,「臺藝錄取率很低,平均700個取30,我考27名差點就落榜了!」林立杰驕傲地說,他也一直記得開學當天的心情,「我的同學、老師都很奇怪,有留長頭髮的、有絡塞鬍的,老師講話也很有個性。我以前覺得沒辦法活啊,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人,原來這裡每個人都這樣,原來我們這種人可以活著長大,我感到很有安全感。」

也許是多年前「念藝術會沒錢」的警告言猶在耳,也許是家裏長年租屋、有經濟壓力,林立杰即便念了心心念念的藝術系,要靠自己賺錢的念頭,仍縈繞在他心頭。他擅長純手繪,於是思考著有什麼職業既能發揮所長、又可以賺錢?當時他的身上已有少數刺青,「刺青師」這一行映入眼簾,他心想:「我媽是國中老師退休,月薪五萬,所以我賺六萬的話,我就是家裡最會賺錢的人了。」於是他決定一試,白天在西門町的刺青店學藝,晚上在關渡的學校上課,就這樣半工半讀,不僅以全系第二名成績畢業,當學徒四年後,一畢業就投入紋身這一行,可能是藝術系史上第一人。

紋身藝術家、刺青師——林立杰(Josh)。(圖片提供/林立杰)
紋身藝術家、刺青師——林立杰(Josh)。(圖片提供/林立杰)

脫貧成名一卡皮箱闖世界 尋找變動中的人生目標

剛入行時,林立杰在師傅的刺青店工作,他坦白說,一開始生意並不怎麼樣,「你和其他人做一樣的圖,那客人當然找做很多年的師傅!」要怎麼做出差異化,吸引顧客找他?他決定把自己的「純手繪」特色發揚光大,在台首開「寫實黑白素描」的紋身風格,逐漸打開自己的市場。經過八年的刺青學習和經驗積累後,林立杰終於自立門戶。他開始到世界各地參展,見識不同的風格和技術。

林立杰到世界各地參展,成名的第一個契機在澳洲,他獲得黑白素描冠軍,算是第一個以寫實紋身獲獎的亞洲紋身師。2012年,他和模特兒歐帝斯一起參加《倫敦紋身展(Big London Tattoo Show)》,這是當時全世界水準最高的紋身展,兩人一戰成名,登上歐洲著名的刺青雜誌。就這樣,他的知名度逐漸大開,獲得多次國際刺青大獎,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客人,指名找他刺青,他憑著一身功夫,帶著一卡皮箱的工具,就可以周遊列國、在各大城市刺青,如同紋身界的「台灣之光」。

回首這段路,他自認算少年得志,但也許是脫貧太快,他急於證明「我已經不是魯蛇了,我脫圈了!」他一度過著爆發戶生活,家裏電視越換越大,沙發越換越好,名牌服飾、設計師家具應有盡有。他家裏養貓,朋友笑他:「人發達了,連貓碗都升級了。」這樣的日子過了四、五年,他卻覺得空虛,「我覺得很累,名牌至少還穿得到,但我根本沒時間看電視、坐沙發。紋身工作很靜態,我的世界很小,我每天還是坐在椅子上,面對10cm x 10cm的空間。後來我頻繁出國工作,以為會有所不同,但其實並沒有。」他還是手拿刺青機、坐在椅子上,只是待的國家不一樣而已。

慢慢的,他開始有不一樣的體會,「我覺得,這些追求可能不是我唯一的目標,人應該還有其他的目標,人生應該追求什麼?想要的生活方式是什麼?這個答案是會變的,雖然我不知道答案在哪,但應該在人生的旅途去尋找答案。」也許是受到不同的招喚,他到倫敦拜師英國皇室紋繡大師 Dawn Cragg,精進自己的紋身技巧,為失去乳房的乳癌患者重建乳頭,認為這樣做「至少是幫助人的事情。」

打造品牌力 商業與藝術其實密不可分

周遊列國的工作經歷,也沒有白費。他曾到世界知名的刺青店工作,那是世界一流的刺青師才會被受邀的聖地,然而林立杰環顧四周,他發現台灣的刺青師、他的朋友們,並不遜色於這些世界高手,「我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工作過,台灣可以做得更好。台灣可能欠缺的是品牌的建立和溝通的能力。」這種下他回台開店的種子。疫情前,他和老婆原本已到美國定居,後來疫情爆發,刺青工作停擺,2021年他返台開設了工作室,一方面,提攜有潛力的後進刺青師,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及故事性打造品牌力,並向消費者溝通。

林立杰暢談品牌的經營與眉角,例如品牌一定伴隨著商業行為,而藝術其實和商業行為密不可分,他甚至挑釁說,藝術是最沒有資格嫌棄商業的一行,因為藝術品也會伴隨著商業行為,而商業行為是傳達價值觀和進行溝通的方式之一,「藝術只會發生在高度發展的國家。有錢人買車、買豪宅,藝術品一定是最後一個買;破產時,藝術品一定是第一個賣。」

那對林立杰而言,藝術是什麼?面對這個大哉問,他回到藝術系學生本色,分享《月亮與六便士》這本小說。故事的原型是印象派畫家高更,他人到中年離開巴黎、離開老婆、離開富裕的生活,到鳥不生蛋的大溪地創作,最後在貧病交迫下,完成了現代人認為他最成功的作品,而「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話成為書中流傳的經典話語,深刻地反映了林立杰對藝術的理解。

不要急著貼標籤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滿地都是六便士,意思就是滿地都是錢,錢是一種交換的度量衡,也是一種標籤,錢同時定義、規格化東西,就像紋身師是一種標籤,我的名字也是一種標籤,我們不可能不靠定義來溝通,所以『滿地都是六便士』。」林立杰解釋道,但天上有月亮,在人類還沒登月時,這是沒有被定義的,月亮可以是各種東西,不同文化、神話有不同的定義,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就像人們想像月亮上有嫦娥。

他接著說:「藝術是存在於每個人的腦裡。我們只能說,藝術家做出來的作品,是我們在六便士的世界,透過他開一扇窗,讓你抬頭窺探窗外的月亮,世界有很多不同的觀看角度,每個人的想像力會投射在月亮上,因此有無限可能。」藝術家有點像書的目錄索引,世人透過目錄,來窺探何謂內容、何謂藝術,「對我來講,我就是做這樣的事情,我想做藝術創作。」因此,這些年他除了替人刺青,也做雕塑作品,回到更純粹的藝術領域。

踏入紋身這一行已20多年,林立杰也曾迷失過。對於想入行的後進者,他給了一套普世適用的建議:「不要急著貼標籤,也不要急著給答案。我們的教育,至少在我這一代,幾乎所有考試都有標準答案,是非選擇、對錯分明,很少申論讓你表達意見,那會影響我們未來看待事情的方式,求學、求職希望快速獲得一個標準答案,我們照做就好。如果沒有照著規則走,就會感到焦慮。其實沒答案沒關係,慢慢找就好了。」

就像年輕時的林立杰,依照大人給的「標準答案」重考多次而未果,最終依照本心、遵循內心嚮往之後,才能在滿地六便士的世界,成為一個替世人開窗、窺探月亮的紋身藝術家。


【本文經臺北文創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
※關於臺北文創
臺北文創深耕文化創意領域多年,以「發掘與培育文創人才」為設立宗旨,為了鼓勵所有創作者,自2015年於官方網站推出「名家觀點」線上專欄,訪問來自音樂、影視、藝文、設計領域,具影響力的文創工作者,內容聚焦在人物對產業及自身經歷的觀點分享。
※本文為個人觀點,不代表《立報傳媒》立場

The post 【立專欄|名家觀點】在滿地六便士的世界 做一個開窗看月亮的人-林立杰 first appeared on 立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