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專欄】媒體素養結合家鄉文化 「看見家鄉」引領偏鄉兒少創作感人影像

偏鄉教學是近年來被廣泛討論、炙手可熱的話題,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目標有高度的連結,為了縮短城鄉教學資源的差距,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的兼任助理教授黃聿清加入臺灣看見家鄉教育推廣協會,與其他計畫主持人帶領學生運用專業—影像拍攝能力,加上虛實整合的豐富課程設計,提升偏鄉兒童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讓小朋友從無到有自行創作、撰寫故事腳本並拍出深具質感的家鄉紀錄片、Podcast。

影片創作 使學童認識家鄉

最初「看見家鄉&聽見家鄉:偏鄉兒少空拍暨影音培訓」(簡稱看(聽)見家鄉)的計畫核心能力為,培養學童「故事力」、「家鄉力」、「影像力」、「剪輯力」四大能力,盼媒體素養與家鄉文化相互結合,創作出更多感人的影像紀錄。

第一年的計畫執行,為進行課程與教學,教導學童從如何說故事開始,培養學童的敘事能力,引導他們創作腳本,以「多元視野」、「土地連結」、「人文關懷」、「尊重信任」、「尋找勇氣」、「自我修復」為六大目標。

運用故事行銷手法,成功吸引閱聽眾的注意力,實際教學則以應用相機、手機及空拍機為主,以紀錄片的形式紀錄家鄉故事,透過影像基礎課程及攝影技巧課程,最後剪輯出屬於學童、獨一無二的影片。

而第二年計畫執行預計完成6部以上看見家鄉紀錄片,亦或完成26集聽見家鄉Podcast節目(每集20分鐘),並於社群網站發表20則以上的空拍影音與訪談成果。

學童在認識家鄉的過程中,藉由社區長者分享生命經驗的故事,得以深化學童對家鄉土地的認同以及對長者價值的肯定及關懷,期盼「看(聽)見家鄉」計畫,讓臺灣的兒童紀錄片能有機會於世界嶄露頭角,並且讓臺灣的美好被大家看見。

看見家鄉&聽見家鄉:偏鄉兒少空拍暨影音培訓計畫,盼媒體素養與家鄉文化相互結合,創作出更多感人的影像紀錄。(看見家鄉提供)深耕校園 發揮媒體影響力

在返鄉教學前的培訓,黃聿清老師結合校內開設長達10年的「媒體再現與行動」課程,引導修讀課程的學生認識何為媒體識讀,並要求學生須回自身母校進行媒體識讀的授課教學,體現媒體的影響力。

因新冠疫情影響,許多學校不開放校外人士入校,導致學生們返鄉教學的機會就此瓦解。但是黃聿清老師另闢道路,轉變原先的教學模式,將課程融入自媒體,如YouTube、Instagram及Podcast等新媒體,並邀請業師於上課時分享經驗、傳授方法,以期學生在人心惶恐的疫情下,能看見、做出更多不同的可能。

看著學生們的成品,黃聿清老師笑著說,「在計畫過程中不斷反省,原來台灣還有許多特別的地方,但從來不曉得!」也讓她由衷地認為,學生應伸出觸角,進行不一樣的嘗試,並且做中學、跨出舒適圈,認識教室、校園外的世界。

「看(聽)見家鄉已是一列在軌道上跑的火車,將一直跑下去。」黃聿清老師分享,此計畫幫助許多偏鄉學童,有不少曾經受過幫助的學童長大後,再次重返參與幫助學童,此循環將生生不息。

她還提到,不僅學童需要陪伴,在高齡化社會中,長者也同樣擁有需求,目前她帶領幾位學生,定期前往陪伴長者,與他們聊天談心,紀錄他們光陰的故事,將製成故事書、Podcast,希望故事能影響下一代,永續流傳於人心。

看見家鄉&聽見家鄉:偏鄉兒少空拍暨影音培訓計畫,盼媒體素養與家鄉文化相互結合,創作出更多感人的影像紀錄。(看見家鄉提供)返鄉教學 運用專業所學

目前就讀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電影組四年級的學生陳宜蓁表示,參與看(聽)見家鄉計畫的原因是,她深受偏鄉(返鄉)教學所吸引。原先她每年皆會返鄉教學,但參與計畫後讓她改變教學做法,也看見更多可能性。

在教導國小學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陳宜蓁認為,最難的是轉換思維教導小朋友學習新的事物。她解釋,影像領域對於初次接觸的人而言,較難以理解,教學過程中,不能以現有的思維去引導小朋友,需轉換方法加上舉例說明影像的概念,不斷地思考小朋友適合何種教學模式,使他們可以容易理解學習。

「影像或許是他們未來可以帶著走的技能!」陳宜蓁充滿成就感地說,鑒於偏鄉學校獲得影像教育資源相對城市困難,儘管現今於網路學習較為容易,但網路學習的成效不如實際教學,這讓她更篤定且堅持與小朋友面對面的教學互動模式。

透過小朋友產出的作品,可以看見、聽見他們對故鄉、對學校不同故事的詮釋,也可以藉此得知小朋友的付出與心路歷程。陳宜蓁分享,在教導小朋友的過程中,同時也是在檢視自己所學是否有所不足或是是否存在迷思,也能與夥伴互相切磋交流專業,對她而言,是非常寶貴的收穫。

看見家鄉&聽見家鄉:偏鄉兒少空拍暨影音培訓計畫,盼媒體素養與家鄉文化相互結合,創作出更多感人的影像紀錄。(看見家鄉提供)

※關於看見家鄉
「看見家鄉」計畫2017年發起,2021年由台灣看見家鄉推廣教育協會持續推動。帶領學童操作空拍機,掌握另一項說故事工具,並注入人文關懷與思考,向全民傳遞家鄉價值。更多資訊請查詢Facebook粉絲專頁YouTube頻道
※本文為個人觀點,不代表《立報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