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專欄|Indiegogo】海外KOL行銷的避雷指南來了!不想踩坑的快看進來

品牌方在和海外 KOL 合作時,不可避免的都會犯一些錯誤。在上個月 relay.club 和 Indiegogo 聯合舉辦的海外網紅營銷之夜中,relay.club 的 CEO Jim 分享了有關海外網紅營銷中品牌方們踩過的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選錯一個社群平台

目前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多社群平台的時代,目前三個主流的社群平台中 Youtube、Instagram 和 Tiktok, Youtube 的銷售轉化率效果是最好的,Instagram 和 Tiktok 則更多側重在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市場有傳言,Tiktok 預計會在明年度在美國推出直播帶貨功能,未來就能在平台上實現銷售轉化。品牌若要做好營銷推廣,需要選擇對的社群平台。此外,也要對自己的產品和目標用戶群有非常清楚的了解,透過想要觸達的目標用戶來尋找 KOL,選擇垂直領域的 KOL,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2 優先考慮粉絲量,而不是互動率

品牌一般在選 KOL 合作時,往往會優先考慮粉絲量,但其實互動率更重要,因為品牌可以更好的透過互動率好的 KOL來影響觀眾的行為。所以品牌在考慮「高粉絲量第互動率」和「低粉絲量高互動率」之間,建議選擇後者。

#3 只想和行業明星 KOL 合作,而非垂直領域 KOL

很多品牌方會在一開始的時候優先考慮使用明星 KOL,這類型的大明星費用往往比較高,比如百萬級的要求的費用會在 10 萬美金以上,但他們的粉絲覆蓋非常的廣、像是地域、人群,不一定能精準觸達你想要的人群。一般情況下會建議找垂直領域的專家,投影儀的產品,那品牌方就要找投影儀領域非常受歡迎的 KOL,這樣對應後面的銷售數據也會更高。

#4 報價不具吸引力

第四個常見的坑就是品牌的報價太沒有吸引力。近年來品牌報價的方式主要涵蓋 1. 產品交換 2. 品牌聯盟銷售計劃 (Affiliate Link)3. 現金支付。在 2022 年,其實大多數粉絲量超過 10 萬的網紅都會傾向有現金支付,不一定是只給產品大家就會樂意幫你拍片。品牌同樣要理解,你支付的如果是花生,招進來的往往會是猴子,一分錢一分貨。建議品牌先整理好想要合作的 KOL 名單,然後給予他們一個合理的報價,建議不要報的太低,否則雙邊都是在浪費時間。評估粉絲的價值,可以參考如互動率、粉絲量、過往發布內容的相關性、用戶群體年齡、用戶地域、增長趨勢,評估的角度較為多元、綜合。想要了解如何給 KOL 報價,也可以參考這篇由 Influencer Marketing Hub 最新整理出來的價格區間,裡面涵蓋了各大主流社交平台 KOL 的報價範圍:https://influencermarketinghub.com/influencer-rates

#5 Campaign 沒有明確、可量化的目標

有些品牌在發起 Campaign 的時候不會對 Campaign 設立一個明確、可量化的目標。強烈建議品牌在啟動 Campaign 前,務必要非常清楚的定義 Campaign 的核心目標與KPI。像是點贊量+互動率、視頻內容分享數、播放量、品牌官網或社媒帳戶的粉絲增長數、轉化率,並針對不同的行銷推廣確定內容。

#6 沒有給 KOL 提供明確的工作內容和要求

有時候品牌在和 KOL 合作時,會給 KOL 一個很模糊的工作內容和要求。在和 KOL 合作時候,最好明確幾個關鍵要素,如交付時間、想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希望強調的產品賣點有哪些等等

#7 微觀管理 KOL 不給自由發揮的空間

有些品牌會微觀管理 KOL,從頭到位給予各種需求和反饋意見,這種情況 KOL 一定會感到很不舒服,就像是在職場上班,如果你的老闆給予你各種各種詳細的需求,並不給予你任何一定程度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你個人也會覺得很厭煩。你之所以請 KOL,是因為他有自己做事的風格、有自己的特色,所以過程當中一定要尊重 KOL,給予他們該有的空間和自由。

#8 沒有提前和 KOL 簽訂合作協議

品牌在和 KOL 確定合作後,務必要先簽約合作協議,雙方明確所需要履行的責任、條款合作內容等重要的資訊,保障雙方的權益。

以上就是在和海外網紅營銷合作過程中,需要避免的 8 個坑,請收下這份避坑指南。如果您對此類內容感興趣,歡迎前往 www.relay.club 了解更多!

relay.club 和 Indiegogo 聯合舉辦海外網紅營銷之夜。(Indiegogo Taiwan提供)

【本文經 Indiegogo Taiwan 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
※關於 Indiegogo
Indiegogo 為美國募資平台,於 2008 年成立,是美國第一個回饋型的群眾募資平台,以實現資金民主化為理想,Indiegogo 致力於「集結想法,並集結眾人之力讓想法變成現實」,從創始以來,已經有超過 80 萬個創新想法透過 Indiegogo 募資而得以成真。
※本文為個人觀點,不代表《立報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