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訊吃到貴蘋果,將衝擊鴻海股價?

日前富士康鄭州事件衝擊iPhone出貨量,鴻海全年營收仍逆勢繳出6.6兆、年增10.47%的好成績。但與此同時,卻傳出立訊吃到「高貴蘋果」,也就是接下iPhone高階機種訂單消息,讓外界憂心忡忡紅色勢力又來,以致鴻海股價近期跌破百元關卡。真有那麼糟?分析師指出,鴻海除了中國,還可搶進這個新霸權國家商機,並不需要過分悲觀。

「這次事件(鄭州疫情)是不是免費掉了門票給競爭對手,讓他們有機會去生產高階手機?」兩個月前鴻海第三季法說會上,面對法人頻頻追問掉單疑慮,劉揚偉強調:「機會不大。」

兩個月後,中國官媒指出富士康產能已恢復至九成,但一紙消息,再度使掉單傳言甚囂塵上。

鴻海被擠下獨家代工地位,庫克有何盤算?

5日,《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蘋果正與立訊精密簽下大訂單,鴻海代工高階機種的獨家地位將不再。消息一傳出,就讓鴻海股價在1月開春又跌破百元大關,截自1月10日收盤價為99.4元。

「鴻海沒有議價能力,立訊取得高階iPhone訂單,為日後拿下更多元客戶的訂單開闢道路。」《金融時報》引述研調機構Counterpoint分析師Ivan Lam評論。

儘管在富士康大逃亡事件初期,外界便傳聞蘋果為補足產能,正要求過去未有生產高階機種經驗的和碩、立訊,將產線換成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不過,由於取得高階機種生產認證至少需時一季以上,當時業界並未特別擔憂。

但產線轉移在去年底確實已發生。去年12月,和碩、立訊已分別取得小量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訂單,如今再傳蘋果與立訊簽約,等於進一步挑戰鴻海地位。

外傳立訊接下iPhone高階機種訂單。取自立訊精密官網
外傳立訊接下iPhone高階機種訂單。取自立訊精密官網


不過,IDC資深研究經理高鴻翔認為,至今看來,「救火」的意味還是比較濃厚。

「蘋果那兩款高階真的賣很好,低階賣不好,當然要趕快做出高階的,若解讀成紅鏈侵佔台灣,有點風聲鶴唳。」高鴻翔說,「反觀身為老二的和碩還比較危險,老三(立訊)要取代老大(鴻海),短期內不會發生。」

高鴻翔指出,今年iPhone 15的訂單將如何配置,仍待觀察。不過,調研機構Trendforce去年12月28日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富士康稼動率尚未恢復,立訊將加入iPhone 15 Pro Max組裝供應鏈行列之一,鴻海失去獨家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

鴻海的機會在印度

但「失去獨家地位」畢竟並不等於「被取代」,劉揚偉在第三季法說會上亦樂觀指出,鄭州事件並非是生產技術問題,而是暫時性的疫情干擾。

回顧劉揚偉日前的對外回應,可以看出鴻海接下來在蘋鏈中掌握優勢的關鍵,將在於「分散風險」及「危機處理能力」,是否占據獨家生產高階機種的地位,反倒不是重要指標。

離開中國,其實接下來鴻海在印度的發展,才是關鍵。

根據摩根大通分析師日前預測,蘋果很可能在2025年前,將25% 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遠高於2022年的5%。

而據彭博9日報導,去年4月至12月,從印度出口的iPhone高達25億美元,相較上一個會計年度(2021年4月到2022年3月),幾乎翻了一倍。其中,鴻海、緯創各出貨超過10億美元,而去年4月起在印度展開小量生產的和碩,則出貨約5億美元。

莫迪總理積極發展當地半導體與電動車

此外,印度總理莫迪近來十分積極在國內發展半導體、電動車事業,2022年2月,鴻海與印度跨國集團Vedanta簽約成立合資公司,雙方並在9月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投入200億美元建造半導體廠。印度最大的集團公司塔塔,亦在去年6月加入鴻海旗下MIH電動車聯盟,在中印關係交惡下,更加凸顯台廠優勢。

不過,蘋果也正有意在印度扶植起新的組裝廠,過去半年,數度傳聞塔塔將收購緯創印度廠房,切入蘋果供應鏈,據彭博今(10日)引述兩名知情人士說法,塔塔預計在今年3月完成印度工廠收購,塔塔將因此成為繼立訊後,第二家非台廠iPhone組裝廠。

印度總理莫迪(右二)近來積極發展半導體、電動車事業。取自@narendramodi twitter
印度總理莫迪(右二)近來積極發展半導體、電動車事業。取自@narendramodi twitter

新角色崛起,未來會如何影響蘋鏈組裝廠勢力消長?DIGITIMES Research 資深分析師兼研究經理林俊吉指出,塔塔集團資源豐厚,未來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期,肯定會和台廠搶食蘋果大餅,「但利弊都有,雖然彼此間有競爭,但台廠到印度還是會享受到好處。」

回歸鴻海,可以確定的是,儘管因去年富士康疫情導致高階機種掉單,但蘋果分散佈局的策略,以及鴻海在印度逐步擴大產能,並以電動車、半導體事業站穩腳步,未來幾年,其地位應不致於受到太大的撼動。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立訊分食iPhone代工版圖!鴻海如何「老神在在」維持龍頭地位?
蘋果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4,對中國製造角色有何影響?
立訊追隨鴻海之後造車,蘋果供應鏈「變心」下的是什麼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