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調查】畢業即失業?新冠世代畢業生面對的求職困局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除了使各大產業受到衝擊,也讓許多剛自大專院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面臨了求職的問題。而面對這波疫情的影響,社會新鮮人的看法不一,有些人認為因為疫情工作變得難找,有些人則是選擇繼續升學。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除各大產業受衝擊外,許多社會新鮮人也面臨求職問題。(攝影:李宗道、<a class="link " href="https://tw.news.yahoo.com/tag/張可君" data-i13n="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 data-ylk="slk:張可君;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itc:0">張可君</a>,立報傳媒)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除各大產業受衝擊外,許多社會新鮮人也面臨求職問題。(攝影:李宗道、張可君,立報傳媒)

根據yes123求職網的數據統計,今年搶先就業的比例相對於去年減少了15%,許多類型的行業也因為疫情,減少了開出的職缺數,工作相對比去年同期還要難找。yes123求職網發言人黃宗斌表示,「餐飲業、觀光業跟航空業屬於疫情重災區的產業,不僅沒有職缺,可能還出現裁員放無薪假的情況,若新鮮人在內需型產業求職,職缺就可能相較於之前的學長姐少很多。」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黃宗斌表示,若新鮮人在內需型產業求職,職缺就可能相較於之前的學長姐少很多。(攝影:李宗道、張可君,立報傳媒)
yes123求職網發言人黃宗斌表示,若新鮮人在內需型產業求職,職缺就可能相較於之前的學長姐少很多。(攝影:李宗道、張可君,立報傳媒)

而面對未知的未來,應屆畢業生應該做好什麼準備,才能脫穎而出,同學們各有想法。針對同學做的努力與準備,政府也因應疫情推出獎勵措施,鼓勵畢業生申請,然而在推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挑戰。

為鼓勵青年朋友「衝就業」,<a class="link " href="https://tw.news.yahoo.com/tag/勞動部" data-i13n="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 data-ylk="slk:勞動部;sec:content-canvas;subsec:anchor_text;elm:context_link;itc:0">勞動部</a>祭出獎勵計劃。(資料來源/勞動部,製圖/張可君)
為鼓勵青年朋友「衝就業」,勞動部祭出獎勵計劃。(資料來源/勞動部,製圖/張可君)

此次勞動部所祭出的獎勵計畫,是針對15至29歲的應屆畢業生,只要在九月底前就業,並連續受雇滿3個月,就給兩萬元的就業獎勵金,滿6個月再加發一萬元的補助,目的是為了鼓勵青年朋友「衝就業」。除了鼓勵青年朋友衝就業外,更幫助青年朋友培養新的專長,結合訓練單位,培育出國家重點產業的新尖兵,學習的費用由勞動部支出,更可以拿到長達一年,每個月3000到8000元不等的獎勵金。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長陳世昌表示,政府提供的就業獎勵好比各種菜色,青年朋友願意使用哪一道菜由自己決定。(攝影:李宗道、張可君,立報傳媒)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長陳世昌表示,政府提供的就業獎勵好比各種菜色,青年朋友願意使用哪一道菜由自己決定。(攝影:李宗道、張可君,立報傳媒)

對此,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長陳世昌表示,政府提供各種菜色,青年朋友願意使用哪一道菜由自己決定,怕的是多數人都不曉得政府端了這些菜色出來,沒人吃就可惜了。

「練專長」也是勞動部在此次計劃中所推出的項目,除了結合訓練單位培育人才,也會加發給待業青年學習獎金。(資料來源/勞動部,製圖/張可君)
「練專長」也是勞動部在此次計劃中所推出的項目,除了結合訓練單位培育人才,也會加發給待業青年學習獎金。(資料來源/勞動部,製圖/張可君)

如此多樣化的獎勵方案,是否能受到青年朋友的青睞及真正幫助到應屆畢業新鮮人找到工作,值得觀察並持續關注,但多數同學們抱持樂觀的態度。

「衝就業」、「練專長」、「興僱用」是勞動部推出的就業措施三大策略。(資料來源/勞動部)
「衝就業」、「練專長」、「興僱用」是勞動部推出的就業措施三大策略。(資料來源/勞動部)

面對踏入社會、投入職場後的壓力,新冠世代的新鮮人除了要試著找到自己的定位,也要抓緊專長,才能在如此艱困的時代下挺身而行。疫情的結束無法預測,新冠世代的畢業生如何突破重圍,在這個最壞的時刻,也只能勇往直前,持續邁進,試著為自己的人生寫出新篇章。

社會新鮮人對於疫情的影響看法不一,有些人認為工作難找,有些人則選擇繼續升學。(攝影:李宗道、張可君,立報傳媒)
社會新鮮人對於疫情的影響看法不一,有些人認為工作難找,有些人則選擇繼續升學。(攝影:李宗道、張可君,立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