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記憶/趙成

趙成

又到端午節了,在超市的入口處和櫃檯最顯眼的地方,粽子早已經被擺成了商超的主角,火腿粽、豆沙粽、蛋黃粽,長的,圓的,三角的,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飄散、彌漫的粽子香味,讓記憶中的端午節瞬間快樂地復蘇起來,仿佛忽然間就回到兒時故鄉粽子飄香的火紅五月。

農曆五月初五正值農村的午收農忙季節,鄉親們都比著趕著在油菜地、麥田間揮汗如雨搶收搶種,一片片金黃倒了下去,一趟趟新綠漾滿了田野,一陣陣笑聲驚起了田間的鵓鴣,在已經略顯燥熱的天空“布穀布穀,割麥插禾”地叫著,仿佛焦急地催促著農事。

因為農忙,鄉間的端午節氣氛不是很濃烈,於是放學回來的我們,便會很興奮地圍著母親看著她變戲法一樣地包粽子。母親把一大盆糯米、綠豆淘好洗淨,然後用浸泡蒸煮過的帶著清香的粽葉包三角粽子,再用細細的白絨線一圈一圈地捆紮好,不一會,一大串粽子就象才採摘的菱角一樣擁擠了一大瓷盆。母親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裏,架上柴火煮了起來,灶裏的火紅旺旺,母親秀美的臉被映得紅旺旺,我心中的期待也被照亮的紅旺旺。水開的時候,沒等揭開鍋蓋,糯米和粽葉的清香已經急不可耐地繚繞而上,撲鼻縈香,氤氳的滿屋都是粽子的香味。挑一個在手,新鮮的粽葉翠綠靈動,玲瓏剔透,慢慢地一層層撥開粽葉,純白的糯米肌膚一樣展現在眼前,沾上白糖,輕咬一口,香入口甜入心,比較這世間的美味,何來匹敵?在外地工作的父親總是在快到中午的時候才會趕回來,於是,正月裏留下來的臘肉、金黃噴香的蒸雞蛋、翠綠逼眼的青椒炒韭菜、還有滲出紅油的鹹鴨蛋都會被一一端上桌來,一桌豐盛的菜肴,一桌子的歡聲笑語,霎時便會快樂滿屋。飯後,我們也常會纏著父親講述屈原和端午節的故事,聽著聽著,眼睛便會被屈原的偉岸高潔和執著追求感動的熱熱乎乎,父親也便會用“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詩句勉勵我們。及至現在,也常常會在心底問及到底哪里才是屈原憧憬的理想聖地?汩羅江依舊流淌,而詩人的浪漫主義源頭又在哪里呢?

端午的時候,母親還會提前在家裏的大門頭上掛上一束艾草,據說能消毒驅邪,至於到底是不是真的“驅邪”我不知道,但是艾草在夏天能防止蚊蟲叮咬倒是真的。我們也最喜歡脖子上掛著母親用粗布縫製的香草囊四處炫耀,走到哪里,那股沁人心脾的藥香就追到哪里,讓人感覺這不僅是香囊,更是母親的關愛無時無刻不在孩子的胸前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