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文化藝廊「李仁燿三十年小口瓶創作經典巡迴個展」 展出25件作品

落實美感新竹,新竹市再推藝文個展「李仁燿三十年小口瓶創作經典巡迴個展-第二十五站」即日起在新竹市文化局一樓文化藝廊展出。文化局表示,此次展出小口瓶作品十五件、蜂巢茶壺五件及書法五件等共計二十五件精彩作品,展期至六月十六日止,歡迎各界前往參觀。

文化局長王翔郁表示,陶藝家李仁燿出生於苗栗大湖農家,造就他對於自然事物的觀察及體悟有更深刻的敏銳,自小因書法而對藝術產生濃厚興趣,高中時投入陶藝創作,透過陶土探索美的領域,並於2005年開始研究手拉坏中難度最高的小口瓶,運用家鄉在地富含鐵質的苗栗土,以一氣呵成的精神與技法,拉製出瓶口內徑最小只有零點零一公分,僅容髮絲通過的雅致作品,不僅開創了小口瓶的新天地,更與小口瓶共同建構了陶藝生命創作的新時代。

陶藝家李仁燿表示,小口瓶自古以來,被喻為迎福納祥的吉祥物,「肚大、細頸」為其主要特色,傳統的梅瓶、膽瓶線條優美,更是小口瓶最佳的黃金比例,為了精準翻出直徑僅零點一公分、內口徑零點零一公分的瓶口,並保持燒製時瓶體內外壓力的平衡而不爆裂,拉胚時必須全神貫注,過程中運用傳統的氣功調整心、氣與手勁,讓瓶體每一部分都能勻稱優美。

李師指出,近二至三年來開始嘗試讓小口瓶不施以任何釉藥入柴窯燒成,利用柴燒所產生的火燄和自然落灰,呈現自然釉色變化,持溫二小時完成,在一千二百五十八度高溫的燒成下,作品增添金屬光澤,時而展現出復古溫潤的樸實風華,時而散發樸質渾厚又不失華麗的美感。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成形的小口瓶經過紫燒後,運用噴釉、淋釉等方式上釉,釉藥要燒得好,其溫度、質地及色彩,對作品都有決定性的影響,藉由電窯與瓦斯窯等高溫燒成並持溫2小時,淬煉呈現多重結晶,每只瓶身的曲線加上豐富的釉裂花紋及釉彩層次,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正是小口瓶的魅力所在;而在夏季多颱的台灣,更可善用不穩定的氣候所形成的「窯變」,來讓釉彩更加璀璨動人,為造型溫婉秀美的小口瓶,增添一抹清麗的詩意。

新竹市文化局補充,小口瓶樸實的外表卻有深厚的底蘊,髮絲大的瓶口卻有其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口小肚大教導「厚積而薄發」及「虛懷若谷」的處世之道,細微精湛的工藝背後,隱揚「有容乃大」之哲學精神。更多詳情請至新竹市文化局臉書粉絲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culture.hccg/ ) 及官網 ( https://culture.hccg.gov.tw/) 查詢,或撥打03-5337945 新竹市文化局專線。

李仁燿三十年小口瓶創作經典巡迴個展-第二十五站
展期─即日起至一一三年六月十六日止
地點─新竹市文化局一樓文化藝廊(新竹市中央路109號,週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