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升格電支 候選名單增至7家業者

升格電子支付的候選名單,再增2家至7家。依金管會規定,第三方支付線上代理收付日均餘額超過20億元,須主動申請晉升為電子支付。而今(2024)年初調查去(2023)年數據顯示,有7家業者在10億元以上、20億元之下,除了2022年已上榜的LINE Pay、Pi錢包、藍新科技、綠界及Foodpanda之外,再新增Uber Eats及91APP。

金管會每年第1季都會啟動第三方支付日均餘額調查,若日均代收付餘額超過20億元,須升格為電子支付業,監管強度被迫提高。據金管會最新調查,目前沒有任何一家業者去年的代收付日均餘額在20億元之上,因此今年沒有業者會被迫升格為電子支付業。

不過,金管會「鎖定」代收付日均餘額超過10億元,但未達20億元門檻業者,今年有7家,包含LINE Pay、Pi錢包、藍新科技、綠界、foodpanda、Ubereats、91APP等。至於外界關注的樂購蝦皮,因積極開設店到店後,日均餘額不僅未超過20億元門檻,甚至連2年低於10億元,反而離升電子支付越來越遙遠。

金管會指出,調查2020年數據時,樂購蝦皮代收付日均餘額有超過10億元,但調查2022年其代收付日均餘額就已經沒有超過10億元,今年調查去年代收付日均餘額也沒有超過10億元,因此沒有被列入觀察名單內。

據瞭解,樂購蝦皮的代收付日均餘額會下降,主要是蝦皮電商積極開拓「蝦皮店到店」業務,發展出自己的實體代理收付業務,等於電商自己收款,沒有透過第三方支付,促使樂購蝦皮的線上代收付日均餘額降低。

金管會解釋,第三方支付業者的定義,代理收付業務主要是要以網路作為中介,透過架設網路平台線上代收。而「蝦皮店到店」定義為「便利商店業」,如同4大超商進行代理收付業務,也都是屬於實體代理收付業務,而非線上代收理收付。

事實上,第三方支付目前的主管機關為數位部,電子支付則由金管會監管,若全年日均餘額超過20億元,須在6個月內主動申請電子支付執照,改由金管會監管。雖然業務可擴展到儲值、轉帳功能,但監理成本也會提高,因此第三方支付業者盡量把日均餘額控制在20億元之內。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