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型慢性鼻竇炎 治療新指引

台灣約一百萬人上下受慢性鼻竇炎所苦,若保守治療若無效,可藉鼻竇內視鏡手術改善,但部份患者效果不彰。林口長庚醫院跨科別合作,鑽研青少年慢性鼻竇炎治療,發現若是屬於第二型慢性鼻竇炎,也就是通常會出現鼻息肉或合併氣喘等下呼吸道疾病者,預後較差且息肉易復發,最難控制。建議採個人化醫療,選擇適當的病患予以生物製劑治療,強化第二型發炎反應的控制,將可獲得有效改善。

林口長庚醫院研究團隊結合兒童感染科邱政洵副院長、免疫及鼻科黃建嘉及吳佩雯醫師,合作探討青少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之發炎免疫機轉,並分析治療預後,為全世界鼻竇炎相關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提供慢性鼻竇炎治療新指引,造福廣大病患,已發表於二○二三年六月頂級耳鼻喉科國際期刊「鼻科學(Rhinology)」。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吳佩雯醫師指出,第二型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病患接受鼻竇內視鏡手術的預後較差,有極高機率面臨息肉復發而需再次手術,其中不乏從青少年開始,反覆接受三至五次手術,直至成年,仍飽受鼻病之苦!

為找出國內青少年慢性鼻竇炎相關免疫發炎機轉及臨床預後因素,研究團隊回溯性探討過去十五年於林口長庚醫院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的一四六位青少年病患,平均年齡十五±二‧一歲,因息肉復發而需再次手術的機率約為十五%。結果顯示,手術前電腦斷層顯示發炎涉及的鼻竇較廣泛且集中在中線篩竇的病患,術後復發機率較高。吳佩雯醫師表示,相較於成人,青少年慢性鼻竇炎患者更需要充分理解及關懷,在臨床上,可強化術前及術後的追蹤治療:積極控制過敏性鼻炎、適當時機手術介入。在確認為第二型發炎反應後,予以生物製劑治療,強化第二型發炎反應的控制,應是更佳的治療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