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波Omicron疫情來到最低點》專家:「超額死亡率」是各國解封的重要依據

6日本土病例較上週同日下降8.6%,也是自去年4月26日以來新低點,解封在即,專家也分析台灣還需做的準備事項。(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公布國內新增6,928例本土病例及15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5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羅一鈞表示,6日本土病例為314天來新低,也是第三波Omicron疫情的最低點。

6日本土病例較上週同日下降8.6%,也是自去年4月26日以來新低點。羅一鈞認為,目前的疫情趨勢對於後續鬆綁措施時機越來越好,也提到輕症免隔離通報希望3月可以預告上路,近期會鬆綁醫護人員「輕症診療防護措施」。

日前針對過去3年的台灣防疫,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指出,「到了『重整、檢討台灣防疫政策』的重要時刻,政府主要犯了三大缺失」,認為不論是在疫苗延遲採購、給國產疫苗EUA(緊急授權)、快篩試劑整備不足、抗病毒藥物數量也嚴重低估,導致2022年5-7月長照及高危險族群藥物嚴重不足,進而引發民怨。

(延伸閱讀:檢討3年防疫政策》蘇益仁:政府犯了三大缺失 彰化血清停擺對台灣影響深遠 )

面對解封在即,民眾還需要了解哪些事?對Omicron真的可以完全卸下心防了嗎?又有哪些事情還需要準備?

感染率逐漸下降,確診個案不再是疫情監測重要指標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全球感染人數迄今已達到6億多人,死亡人數已達到近700萬人,其中Omicron時期有3億多人感染,占整體感染個案約50%,140萬人死亡,占整體死亡個案約20%,「與Alpha和Delta時期,因共病症死亡的比例與Omicron時期相比較低,代表Omicron導致因共病症死亡的比例大幅上升。因此,Omicron除了直接因COVID-19死亡有一定影響外,更有必要研究共病伴隨死亡的情形。」

陳秀熙也提到,死亡率會受到不同的防疫措施、疫苗政策、覆蓋率、抗病毒藥物的使用情形等影響。

他指出,台灣經歷BA.2.75流行波後,最新一週數據表明感染率有下降趨勢,以全國基因定序來看,BA.2.75約占2/3,其餘1/3主要為BQ.1,BA.5只剩3%;細分各年齡層,20-49歲是目前感染率最高的族群,印證過去提及無症狀和輕症可形成免疫防火牆的事實。而隨著變異株的演化,確診個案不再視為真正的疫情監測指標,而是轉以監視中重症及死亡個案情形。

「超額死亡率」能否回到疫情前,是各國宣布解封依據

關於COVID-19高死亡率地區,陳秀熙指出包含歐洲、南美洲和北美洲,而台灣及大洋洲屬於低死亡率地區,Omicron爆發前幾乎沒有死亡個案,是在Omicron爆發後的死亡率才逐漸提升,但仍然較歐美地區低。

他表示,進行死亡監測應考慮不同地區死亡率會受變種病毒的侵襲、流行期間疫苗及各項防疫措施,抑或是抗病毒藥物使用、醫療能量調整等,在不同時期所面臨的情形皆有所差異。

Omicron 3種死亡軌跡:

1. 直接COVID-19死亡(Die from COVID-19):感染後由輕症轉為中症、重症乃至死亡。

2. 共病伴隨COVID-19死亡(Die with COVID-19):非COVID-19重大疾病伴隨Omicron感染死亡。

3. 醫療照護能量不足造成間接死亡(Die from Insufficient Medical Care):防疫警戒導致醫療照護不足造成非COVID-19重大疾病死亡超過預期。

陳秀熙表示,藉由科學數據可量化「直接COVID-19死亡(第1種死亡軌跡)」與「共病伴隨COVID-19死亡(第2種死亡軌跡)」來監測不同變異株對COVID-19相關死亡貢獻比例,而監測全死因死亡率則可反應醫療照護量能來監視「非COVID-19間接超額死亡(第3種死亡軌跡)」。

他也提到,第三種非COVID-19間接超額死亡,是因防疫警戒期高感染率以及醫療量能不足造成的間接死亡,「雖然BA.5的死亡率已較BA.2大幅降低,但是BA.5的超額死亡率仍高於平均基礎死亡率甚多,如何使超額死亡率回到疫情前的平均死亡率,是各國宣布解封的重要依據。

陳秀熙指出,如何使超額死亡率回到疫情前的平均死亡率,是各國宣布解封的重要依據。(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除了疫苗,快篩的使用仍相當重要

關於預防Omicron多重死亡軌跡,以及即將到來的防疫解封挑戰如何應對?

陳秀熙表示,要降低死亡率除了持續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避免重症發生造成死亡,也可考慮在解封前接種雙價疫苗來降低前2種死亡率。「另外,也要注意因大流行警戒公衛防疫措施解封可能會造成呼吸道傳染病增加,而使前2種死亡率上升,但醫療能量改善可降低第2及第3種死亡率,也成為解封關鍵。」

他強調,於逐步解封的轉型期,要做好中/重症的監測,使第一種直接COVID-19死亡降低甚至消失,「同時也要利用AI來預測新型變種病毒及進行廣效快篩監測,規劃打疫苗的時機來避免傳染病大流行所造成的醫療量能不足。」

而除了疫苗之外,快篩的使用也相當重要。

陳秀熙指出,目前美國FDA核准了第一個可區分A型流感、B型流感及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且均有不錯的敏感度及特異度,「若能將此款快篩導入基層,使基層醫療單位能快速偵測出高傳染性呼吸道病毒,進而降低在社區造成流行。」

對於在大流行降級解封時間應選擇什麼時候?

陳秀熙表示根據其研究團隊推論,各國在選擇解封封最好的時機在於當超額死亡軌跡趨近於0時,使全死因死亡率降為疫情開始前預期的死亡率。「例如丹麥,這就是最好的解封時機,台灣希望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在逐步解封之下,能選擇出最好的降級解封時間,而這個時間大約落在5-6月之間。

新冠疑似、確診病人收治原則,6日起再鬆綁

羅一鈞6日也說明,因應疾病嚴重程度逐漸下降,上週和醫療相關專家開會,決定下修個人防護措施規格。

一般問診只要沒有碰觸病人,戴醫用或外科口罩就可以,量血壓、體溫等碰觸身體行為,則可選擇使用手套或確實執行手部衛生進行,不用要求穿防水隔離衣,也是為了未來輕症免隔離、一般常規就醫預作準備。他表示相關措施本週就會公告,同時發函醫療院所,醫院就可修訂內部感控措施。 

至於新冠疑似、確診病人收治原則,6日起也再進行鬆綁。

羅一鈞表示,上週已把專責病房開設天花板從8%降至5%,6日開始則收治條件也逐漸調整,「目前建議有肺炎、嚴重呼吸道症狀個案才要住專責病房,其他沒有呼吸道症狀的輕症、無症狀確診個案,可以在原來的一般或者專科病房的單一病室或隔離病室安置,為後續專責病房退場做準備。」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與日本國會半導體政策代表人物會面 郭國文:台積電赴日設廠應與台灣加入CPTPP掛勾
南韓貿易部長憂美國《晶片法案》規定嚴苛 晶片商被迫分享超額獲利
幕後》蔡總統訪美首選為華府 尋求國會演說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