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屆唐獎6得主齊聚臺北 各界見證大師風采榮耀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第5屆「唐獎」今(1)日舉行頒獎典禮,4獎項6名得主來臺受獎,並透過演講、交流,讓臺灣各界見證大師風采,600多位國際貴賓及產官學界代表共同見證榮耀時刻,且透過直播與全球分享唐獎得主對世界的卓越貢獻,認識這個來自臺灣的世界大獎。

永續發展獎頒給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薩克斯致詞表示,當今社會3個重大危機,包括貧富落差、環境衰敗、人類互相攻擊與戰爭。人類要改變科學發展模式,尋求永續經濟活動,向古老智慧學習。就像1400年前唐代的精神,不只尋求科技進步,更重視文化交流和多樣性發展。

生技醫藥獎頒給3名成功催生mRNA技術的科學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拯救無數人的性命,包括德魯.魏斯曼(Drew Weissman)、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及彼得.庫利斯(Pieter Cullis )。

卡里科致詞時表示,mRNA不是他們發明,而是大自然的發明,科學家前後歷時60年才將mRNA開發成產品,背後有數千人辛勤工作。魏斯曼提到,在唐獎協助下,得以幫助低收入國家發展mRNA的研究基礎設施,透過在地開發製造實現快速治療,這是解決疫苗不平等最好辦法。庫利斯表示,科學並不是直線發展,而是環環相扣,甚至有時是「意外」,如果他們沒有對細胞膜的脂質做基礎研究,就不會開發出任何奈米藥物;如果魏斯曼沒有說服他們嘗試以LNP系統做疫苗,也就不會有後續mRNA疫苗的開發。

漢學獎得主由牛津大學教授潔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獲得,她曾任職於大英博物館,專精藝術史與物質文化研究,尤其擅長分析裝飾紋樣、色彩等細節,致力於「為無聲之物發聲」。潔西卡.羅森致詞時提到,在當今複雜的世界中,了解東方文化對全球互動的影響至關重要。

法治獎得主為澳洲憲法學者雪柔.頌德絲(Cheryl Saunders),她是比較憲法研究的先驅,積極參與推動全球立憲工程。頌德絲表示,比較憲法是一個的重要工具,從研究中,可以了解為何有些社會不尊重法治,甚至認為法治帶來更多的迫害。透過系統的分析,進而讓法治更有韌性。

第5屆「唐獎」1日舉行頒獎典禮,4獎項6名得主來臺受獎。(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永續發展獎頒給美國經濟學家傑佛瑞.薩克斯。(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生技醫藥獎頒給3名催生mRNA技術的科學家,包括德魯.魏斯曼、卡塔林.卡里科及彼得.庫利斯。(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漢學獎得主由牛津大學教授潔西卡.羅森獲得。(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

法治獎得主為澳洲憲法學者雪柔.頌德絲。(唐獎教育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