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回》天草・崎津漁港的「海之天主堂」&日本「教堂建築之父」鐵川與助(下)

來到熊本縣天草市的崎津聚落,當我看到崎津教堂與漁村四周的日本傳統房屋融為一體的景色,內心感動不已。在世界文化遺產「長崎及天草地區隱匿基督徒相關遺產」中,包括該教堂的設計、施工,還有舊野首教堂、江上天主堂、頭之島天主堂,這4座教堂均出自同一人之手,他是出生於五島列島的小村莊的木工,後來被尊稱為「日本教堂建築之父」的鐵川與助(1879-1976年)。為了踏尋他一路走來的軌跡,於是動身前往他的故鄉,也就是新上五島町所在的中通島。

從「白色教堂」眺望福江島的漁港

雖然長崎港有直達船可以前往中通島(上五島)玄關口的有川港,但是我選擇先搭船到福江島(下五島)。從福江港搭乘巴士,車程約20分鐘左右,可抵達位在海灣附近的水之浦教堂,有「白色教堂」之稱,是鐵川與助的作品。接著,回到福江港再搭船到中通島,而且中途還可以停留奈留港,順道造訪奈留島上的江上天主堂。這樣一來,在跳島行程中能夠一面欣賞其教堂建築,最後再前往有川港。

屹立在高台上的水之浦教堂,可以俯瞰周圍的小漁港之美(標題圖片)。

以野崎島的舊野首教堂為首,五島列島的天主教教堂有很多都蓋在海岸邊的山坡上。

為什麼呢。

1797年,大村藩開始實施五島移住政策,很多來自長崎外海地區的隱匿基督徒為了求安居之地來到了五島。然而,肥沃的土地已經成為島上佛教徒居民的領地,後來遷入的人只能夠在可供船隻靠岸的邊鄙或不毛之地進行開墾。

水之浦的首座教堂建於1880年,因為老朽化的緣故,1938年由鐵川與助負責設計、施工,改建為現在的教堂。融合羅馬式、哥德式、和風建築的石灰岩教堂,附近有鎮壓時代的牢房遺跡,並且豎立著二十六聖人中唯一出身於五島的「聖約翰五島」的雕像。


水之浦教堂是日本國內規模最大的木造教堂。附近的楠原教堂也同樣是由與助設計及施工(筆者攝影)

木造教堂的完美型態「江上天主堂」

世界文化遺產構成資產「奈留島的江上聚落」位於奈留港以西的7公里處,臨海的山谷之間的平地上。車程約20分鐘左右,在這趟教堂巡禮的旅程中,是唯一沒有大眾運輸工具可抵達的地方。

在奈留港的等候室,等了快1個小時才搭上計程車。司機說之前島上有3條路線的廂型車巴士行駛,可以搭到江上聚落入口,但是直到去年秋天全部停駛。

在7~9世紀的遣唐使時代,這裡作為船隊的「避風港」為人所知。1960年代初期,是漁業最為興盛的時期,島上人口超過9000人,但是現在剩下不到2000人,人口外流持續。

「那間房子是前大聯盟棒球選手野茂英雄的父親的老家。奶奶還健在的時候,野茂本人經常到島上探視。」

爽朗健談的司機分享了這些關於島上的事,接著窺見到已經廢校的小學的操場後面的樹林中,展露的天主堂。

象牙色的外牆和淺藍色的窗框,在藍天和盎然綠意的襯托下,格外顯眼,很像是繪本的童話故事裡會出現的教堂,與石灰岩建造的水之浦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江上天主堂(國家重要文化財)被認為是木造教堂的完美型態。考量到鄰近海面的地勢,為了因應地下水湧出,採用高架地板(筆者攝影)

現在的教堂建於1918年,是由當時40~50戶左右的信徒捐出拉漁網捕撈丁香魚的收入以及伐林整地,大家一起出錢出力興建的。窗戶也散發出手作特有的質感,說到教堂,就讓人聯想到繽紛絢爛的彩繪玻璃,這座教堂的玻璃則是由信徒們親手彩繪花朵圖案。

從「發現信徒」到「信仰自由」

奈留港和有川港之間沒有直接連結的船班,但是有船可以抵達奈良尾港,下船後再轉搭路線巴士到有川港。我剛好利用這1個小時半的移動時間,溫習一下禁教令解除前後的日本教堂史。

1858年,江戶幕府分別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荷蘭簽訂修好通商條約,為200年以上的鎖國政策劃下休止符。幕府在開港都市的長崎建造外國人居留地,而羅馬教廷認為廢除禁教令也不遠矣,委託巴黎外方傳教會到日本重新傳教,並且興建大浦天主堂,作為供外國人使用的教堂。

1865年3月17日,以這座大浦天主堂為舞台,發生了宗教史上的奇蹟「發現信徒」。

該事件是指十幾位來自長崎市浦上地區的隱匿基督徒來到大浦天主堂,向珀蒂讓神父(Bernard-Thadée Petitjean;1829-1884年)表明信徒的身份。

對羅馬教廷而言,得知這項「發現信徒」的消息後相當震驚,因為原本以為日本已經沒有信徒存在。


(左)1864年竣工的大浦天主堂(國寶),也是日本現存的最古老的天主教建築物。(右)重現「發現信徒」場面的浮雕。1965年,為了紀念「發現信徒」100週年,就在大浦天主堂的階梯附近的庭園設置浮雕(筆者攝影)

1867年,江戶幕府第15代將軍徳川慶喜把政權交還天皇(史稱「大政奉還」)。隔年,明治政府成立。

為了奠定天皇制國家的基礎,重視神道的新政府持續禁止基督教,並且迫害信徒。但是,為了視察先進技術、制度而遍訪美國及歐洲諸國的岩倉具視使節團,在各國元首要求「信仰自由」的強力施壓下,73年撤除禁止基督教的布告牌。長達259年之久的禁教令失效。

各地信徒終於重見天日,脫離隱匿基督徒的生活,熱切期望能夠興建教堂。他們的願望之所以得以實現,是因為有被巴黎外方傳教會派遣到日本傳教的法國神父,以及在神父指導下負責施工的日本木匠們。

師事2位法國神父

在有川港巴士總站內的「鯨賓館博物館」,除了專區介紹曾經是上五島主要產業的捕鯨,同時設置了展區,透過影像和展示板回顧鐵川與助的功績。

1877年,與助作為木工師傅的長男出生於舊魚目村(現為新上五島町),15歲從尋常小學校高等科畢業後,開始學習木工技術。

奠定他走向建築家人生的關鍵在於2位法國神父。

22歲時,與助參與老家附近的曾根教堂的建造工程,首度邂逅了西洋建築。他對於肋狀拱頂(Rib vault)的造型感到著迷,從指導工程的貝魯神父(Albert Charles Arsene Pelù;1848-1918年)那裡學到了幾何學以及教堂設計的入門知識。

後來在27歲繼承家業,成立了「鐵川組」。以冷水教堂(中通島)作為開端,在長崎縣內陸續興建自己親手設計的教堂。


(左)在鐵川與助的展區,展示了肋狀拱頂的模型。(右)透過影像可以認識與助在教堂結構的設計上不斷進化(筆者攝影)


(左)與助愛用的木工工具。建造教堂時,為了把木材削成圓木而使用的工具(右)江上天主堂的玻璃圖案是信徒們親手彩繪的(筆者攝影)

此外,第2位「師父」是他在明治時代即將結束之際認識的多羅神父(Marc Marie de Rotz;1840-1914年)。

多羅神父在長崎外海地區,為貧窮村民慷慨解囊建造庇護工場。另一方面,他在法國學過建築學,在日本也是設計大野教堂和出津教堂的「建築家」。其中,用石灰和砂,加上紅土用水溶解做成泥料,作為黏著劑用來堆砌自然石的牆面,其獨特手法又被稱為「多羅石牆」,也對許多日本的泥水匠產生影響。

據說與助從多羅神父那裡學到親力親為的態度,建造教堂時,自己也上山選取木材,並和信徒們共同搬運木材和紅磚。


(左)與助師事多羅神父 照片提供=鐵川進一級建築士事務所(右)多羅神父設計的大野教堂(長崎市)。牆面是用當地採集到的玄武岩堆砌而成的多羅壁(筆者攝影)

從有川港搭巴士前往世界文化遺產「頭之島聚落」,車程約30分鐘左右,這裡的頭之島天主堂是與助唯一設計的石造教堂。

禁教期間,從長崎外海地區移居到五島列島各地的隱匿基督徒,其中有一部分人來到了頭之島,這裡當時作為療養所供病人使用,其他島民紛紛避而遠之,因此成為適合移居之地。天主堂使用當地的砂岩建造而成,信徒們也一起參與石塊疊砌。


1919年完工的頭之島天主堂(國家重要文化財)(筆者攝影)


頭之島聚落座落在島的北部,面向海灣,天主堂屹立在聚落後面山勢低緩的山腳下。使用的石塊是從正對面的小島切下搬運而來的(筆者攝影)

自學鋼筋混凝土結構

與助從尋常小學校高等科畢業後,立刻成為木工,並沒有接受過和建築有關的高度教育,也不曾親眼看過歐洲的教堂。而且,他本身是佛教徒。但是在他的生涯中,參與過的教堂建築超過50座,其中由他親自設計、施工的有30座左右。與2位法國神父的相遇,確實是他從木工師傅一躍成為「建築家」的重要契機,不過,他的原動力應該不僅如此。

鐵川進是與助之孫,他曾經與晚年的與助一起生活過,現在是1級建築師,居住在長崎市,當我知道這項情報,從中通島返回長崎後,即登門拜訪,請教有關與助的事蹟。

當我問到:「以同樣是建築家的觀點來看,你覺得爺爺厲害的地方在哪裡?」他回答:「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爺爺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知識是自學的。」他從祖父留下的藏書裡拿來了1916年出版的《鐵筋混凝土工學》一書。一翻開書,隨處可見用黑色或紅色劃線註記之處,上面還有手寫筆跡。

在日本,鋼筋混凝土結構普及開來的契機是發生於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在這起大地震中,紅磚建築受到嚴重損害。

但是,與助在關東大地震的前一年已經用鋼筋混凝土建造3層樓的長崎神學校。

與助在1908年加入日本建築學會,目的之一就是學習鋼筋混凝土的技術。得知在東京有研習會,他就會搭乘夜間火車北上,積極吸收新知識。

在祖父與助的眾多傑作裡面,他最喜歡的教堂是長崎縣平戶市的紐差教堂。因為是與助歷盡千辛萬苦建造的鋼筋混凝土教堂。

「建築家通常身兼技術者和造型者(設計者)。以造型者來講,祖父當然有他的敏銳度,但是在負責日本建築教育的機構只有(現在的)東京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的時代,他作為技術者,甚至是區區的五島的木工師傅,卻能夠透過自學把筋混凝土結構的知識融會貫通,在我看來,這是他的過人之處。」


(左)與助熟讀的專業書籍《鐵筋混凝土工學》。(右)壯年期的鐵川與助。外出時一定穿黑色三件式西裝,懷錶放在背心口袋,錶鍊則是垂在胸前。照片提供=鐵川進一級建築事務所


(左)在舊浦上天主堂被原爆摧毀後重建之前為止,紐差教堂曾經是日本最大的教堂。照片提供=九州觀光機構(右)由多羅神父設計,與助負責施工的舊長崎大司教館,鄰接大浦天主堂,即使遭到原爆也「毫髮無傷」,這件事讓與助相當自豪(筆者攝影)

故居遺址的紅磚牆

1949年,年屆70歲的與助將家業傳給長男與八郎,從建築家第一線退出,在橫濱安享晚年,直到76年,以高齡97歲安詳辭世。

中通島的故居就在丸尾漁港附近,從有川港搭乘巴士前往,車程約40分鐘左右。保留的紅磚牆應該是當時的模樣,但是無人居住而嚴重腐朽的住家被拆掉了,這塊土地現在是由町管理的公園。在園區裡,只看到幾塊展示板,上面放著與助的照片和經歷,以及他經手設計及施工的教堂照片。

以「日本教堂建築之父」的尊稱來說,眼前的這番景象未免太過寂寥――這個想法在腦中一閃而過,但是瞬間就轉念了。

這麼一講,我想起之前造訪野崎島(小値賀町)的舊野首教堂之際,我問到:「因信徒們集體外移而廢村,不再使用的教堂(在町作為文化財從長崎大司教區接收之前)應該不會隨便就被拆掉吧?」

導覽人員如此回覆:「不管是什麼,依照天主教教義,完成任務的教堂就應該歸於塵土。」

原來如此。如此一來,對終生奉獻給教堂建築的與助而言,這番景象也許最適合不過了。

在早春的溫煦夕陽照射下,紅磚牆洋溢著橘色光芒。(待續)


鐵川與助的故居遺址位在丸尾漁港附近。據說在填海造地之前,住家前面就是沙灘,當時的他搭船巡視建築工地(筆者攝影)


(左)殘留在公園內的紅磚流理台與製作味噌或醬油時使用過的甕。(右)鐵川組的成員合照(1939年左右)。中間是祭神用的棚架,而與助站在前列中央右側(筆者攝影)

【參考文獻】

喜田信代《天主堂建築的先驅者・鐵川與助―長崎木工師傅的不凡偉業》(日貿出版社;2017年) 鐵川ひろ子《教堂建築家・鐵川與助的生涯 同住孫子眼中的私下面貌》(海鳥社;2022年) 林一馬等人《鐵川與助的教堂建築 走訪五島列島》(LIXIL出版;2012年)

標題圖片:水之浦教堂屹立在福江島北部的高台,水之浦灣的景色一覽無遺。由教堂建築的名匠鐵川與助設計及施工,通稱為「白色教堂」。在蔚藍天空與湛藍海水的襯托下,石灰岩的教堂外觀格外顯眼(筆者攝影)

天野久樹 [作者簡介]

負責nippon.com東京2020年奧運與帕運的相關報導。翻譯家、自由撰稿人。1961年出生於秋田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經濟專業、義大利國立佩魯賈外國人大學文學部義大利語與義大利文化傳播專業。曾在每日新聞社作為體育部記者工作了約20年。著作有《濱松摩托車賽物語》(鄉土出版社/1993年)、譯著有《愛爾頓·塞納 明知故犯》(三榮書房/2015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