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痊癒的耐心

醫學必須兼顧醫學與藝術,而且醫學不依賴奇蹟,一切順乎常理。
醫學是種科學,因為任何醫學議題的臨床指引都是根據實證研究的推論與結論,從臨床問題的假設與命題去定義合理效標與參數,利用可信服的研究設計去收集資料並詳實紀錄,加以整理、歸納、統計與分析,再根據所呈現的數據依已知的常理去邏輯思考與推理其意義,才會做出正確的醫療建議。
醫學也是種藝術,因為通則中總有例外,統計相關並非直接與結果劃上等號,病人的情境不同會出現不確定因素,而個人的主觀感受也不等同客觀的事實,因此對話溝通的誠意與模糊並非對立,而是醫病互動之中必然產生的平衡。
醫學即使有變數與意外,但卻不依賴奇蹟。許多病人把醫師鐵口直斷卻未發生的若干病情視為奇蹟,其實那些大多只是在未考慮變數或不確定因素之下的過度斷言,因為知識不是智慧,醫學數據的確無法百分之百斷定病情發展,因此才需要再三確認與定期追蹤,並在溝通時對推測病情加上建設性的模糊。
因此醫學還是不靠奇蹟,最好還是回歸科學與藝術,也因此必須有耐心。
有位病人 23年來每年總會昏倒一兩次,從首次發生後已經接受許多資深醫師的診療與詳細儀器的檢查,卻都查不出病因。最近一次的發作終於有進展,有位年輕醫師發現有心律傳導阻斷的蛛絲馬跡,於是安排了包括 72小時心電圖監測等檢查。這位病人沒耐心地卻質疑是否應該愈早安裝心臟節律器愈好呢?病人勇於面對病情是值得讚揚的,但是缺乏耐心則令人擔憂。 23年的病情到如今才被診斷出,或許因為儀器發達而且病情加重,如今雖露出端倪,但若是詳細檢查充分確定病因後再謀定而後動,不才是最安全的醫療嗎?
有兩位病人,巧而有相同年紀與相同的股骨頸骨折,並在接近的時間接受急診開刀以骨釘固定後住在同一病房的隔壁床。醫囑吩咐應臥床兩週與不負重 6週後,以四腳柺再部分負重支撐 3個月。但兩位病人起了較量之心,爭先提前趕進度,結果在複檢時 2位都發生骨折位移現象,讓痊癒的過程更加複雜。
有位股骨幹骨折的病人,自認年輕有力不怕疼痛,不相信骨折痊癒需要長達「傷筋斷骨一百天」,不到 1個月就完全不遵守醫囑,結果 4個月後骨折非但沒有癒合,骨釘還產生疲勞性斷裂,即使重新開刀接合換釘,骨折局部的癒合條件已經變差,預期恢復的時間就從 2、 3年開始起跳了。
有位接受前十字韌帶置換的運動員,被告知置換的韌帶強度比不上原有的韌帶,所以必須依賴大腿肌肉的訓練來輔助保護。然而他未聽信醫囑,肌肉尚未訓練成功之前就跑去打籃球,結果在一個上籃動作聽到個清脆的木板斷裂聲,竟然是原來手術置換的韌帶又斷了。
一個簡單的扭傷挫傷為何通常需要冰敷 3天並且需要休息、保護、壓迫與抬高呢?原來是與微血管破裂後的組織修補速度有關係。病人或許可以挑戰醫囑休息時間的長短,因為每個傷害的嚴重程度並不相同,但想要全盤否定這個修復流程與時間?可能比以利用量子醫學來推翻古典力學還困難。
醫學因為利用科學研究而有定則,病情則因為個人差異可以略有調整變數的空間,但痊癒的生理過程必須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則則毫無懸念。醫師解釋醫囑時雖依賴科學證據,但仍必須有溝通的藝術與素養。而病人在等待痊癒的過程則需要信念與耐心,而有質疑之時該如何?就靠與醫師的密切互動溝通了。

(作者林啟禎現為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暨成大醫學中心骨科部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