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仁健觀點》在深藍老人座上加貼「抗中保台」吧?

博愛座存廢問題再度引發討論。   圖:楊宏基攝(資料照)
博愛座存廢問題再度引發討論。 圖:楊宏基攝(資料照)

[Newtalk新聞] 昨日香港,今日台灣。已有鄉民在threads平台示警,台北捷運淡水線與新店線,這幾天來連續爆發2起操特殊口音的老翁,為搶奪「博愛座」而暴力傷人的案件,背後的水超深。

這種「博愛座先變深藍老人座」,「博愛座再變搏擊座」,由文鬥上升至武鬥的過程,很類似2014年至2018年間,香港出現的「關愛座」爭議,幾乎就是中共宣傳部在香港「超限戰」的翻版。

鄉民們應該還有印象,台北捷運剛開始設置的第一代博愛座,顏色和其他椅子完全一樣,都是淺藍色。只有在座位上方與窗戶連接的平面,用深藍底白字標示「博愛座」三字。

北捷的第二代博愛座改為粉紅色,與淺藍色的其他座椅相比,第二代博愛座就更好辨識,希望以醒目的顏色來提醒民眾發揮愛心。

但是過了沒多久,也不知有任何理由,北捷竟將博愛座全都改為現在的深藍色,博愛座第三代也就淪為鄉民戲稱的「深藍老人座」。而且從此深藍老人道德霸凌讓位,甚至暴力搶位的事件就更多了。

近年來台灣民眾的文化水準已明顯提高,在公共運輸工具上讓座給有需要的人已很常見。且不僅限於博愛座,一般座位也常見有人讓座。

但在中共洗腦下,有些重度依賴某些社群及特定媒體的深藍老人,卻深信這就是北捷為我們特設的「深藍老人座」,讓博愛座的存廢再度引發熱議。對此,台北市長蔣萬安也說話了。

2024年6月19日《中廣新聞網》報導〈博愛座讓座衝突頻傳 蔣萬安表態:別道德綁架〉:

「北捷博愛座爭議頻傳,過去一周接連發生2起嚴重衝突事件,引起網友熱烈討論博愛座存廢問題。

台北市長蔣萬安今(19日)表示,博愛座是依照中央法規設置,非北捷單方面可以廢除,衛福部近期已研議修改相關規定,將法規文字從『老弱婦孺』修改為『其他真正有需求者』;蔣萬安認為『博愛座的善意、文化要發自內心,不要變成道德綁架』。」

80歲李姓老翁與75歲王姓老翁

根據統計,今年1月至5月,台北捷運獲報22起糾紛,其中14起與博愛座有關,6月更接連發生2起嚴重衝突事故。而引發廢博愛座的暴力事件,則起因於80歲李姓老翁與75歲王姓老翁。

2024年6月15日《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捷運博愛座爆糾紛!傳老人提告被逼讓座女子 網友砲轟〉:〔蔡百靈/核稿編輯〕

「近年博愛座糾紛不斷,一名25歲女子本月11日晚間在搭乘北捷淡水象山線時,因身體不適坐在博愛座上休息。

不料一名自稱7、80歲的老婦一上車就要求讓座,女子雖表示身體不適婉拒,不料車上一名80歲李姓老翁也加入一起逼她讓座,甚至指著女子的鼻子,雙方在爆發嚴重口角之餘,也發生肢體衝突。

後續雙方在復興崗捷運站下車,並由站長及站務人員調解後,老翁要求林女當眾道歉否則提告,女子在受迫道歉下,一時情緒崩潰並朝站體柱子自撞好幾下,當場血流滿面,最後被救護車送醫。

後續據警方指出,雙方在情緒緩解下,各退一步,均表示暫不提告。

不過13日有網友在Dcard發文,自稱是女子的朋友,表示對方已經提告,由於沒有證據可證明對方傷人,因此希望外界協助,可提供有在現場錄到的相關影片。」

2024年6月18日《自由時報》記者劉慶侯台北報導〈北捷博愛座又有事!29歲男不讓座遭75歲老翁掌摑 乘客看不下去報警〉:

「捷警隊表示,今日中午1時25分左右,75歲滿頭華髮的王姓老翁,自公館站搭乘台北捷運松山新店線列車,當車開往中正紀念堂途中,他見頭戴黑色運動帽的29歲尹姓男子坐在博愛座上滑手機,便開口要求讓位給多病的自己坐。

但尹男回覆說自己拉肚子不舒服也需要坐,無法讓座,王姓老翁當場爆怒;期間有兩名年輕女子則支持尹男權利,也和王翁口角,在各方糾葛中,王翁突然雙掌合擊尹男左右太陽穴部位,引爆肢體衝突,尹男要求其他乘客幫忙報警。

最後雙方在中正紀念堂站下車,捷警隊到場處理,告知雙方當事人相關權益,雙方互告傷害,後續由轄區中正二分局南昌派出所依傷害罪受理偵辦中。」

是看「需求」?還是看「身分」?

大眾通工具上設置「優先席」,確實如蔣萬安所說,完全是看「需求」,而不是看「身分」。善意禮讓的文化要發自內心,不能成為道德綁架。

但50年前國民黨設置「博愛座」的初衷,就是要學生禮讓長者。也難怪當年受這種教育長大後的學生,一個個都變成「深藍老人」之後,要在台北捷運上搶占「深藍老人座」。

2024年6月19日《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頻傳老人暴力搶「博愛座」 網曝︰國民黨1975年教育導致〉:〔祝蘭蕙/核稿編輯〕

「近期台灣國內『博愛座』糾紛頻傳,甚至上升成肢體暴力,且多為年邁長者主動挑起紛爭,掀起各界議論。

對此,有網友好奇發文詢問,台灣為何有如此多老人,會認定『博愛座』專屬該年齡層,掀起眾人熱議,接著一票人『考古』,指出這些長者針對『博愛座』的認知和行為,與1975年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推行的教育有關。……

該文一出,引起大批網友熱烈討論,甚至翻出台灣大眾運輸出現『博愛座』的源頭,就是國民黨首任黨主席蔣經國時期,在1975年推行的『學生讓座運動』。

網友們更列出作家管仁健去年在《新頭殼》發布的文章,該文提到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接位便不斷操弄『指鹿為馬』的宮廷戲,來考驗手下忠誠度,甚至連當年全台風行的『學生讓座運動』,也是在各界馬屁聲被強行推出。

管仁健指出,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期間,曾在1975年8月忽然親臨台北市政會議,指責本地學生不肯讓座,痛批『這看起來是小事,其實是反映道德的低落』,這席話一出,立即讓各地官員大動作,發起『學生讓座運動』。

不僅如此,管仁健表示當年的媒體也不敢袖手旁觀,並舉出《聯合報》上由『御用作家』撰寫的數篇文章為例,直指這場運動是官員與媒體推波助瀾下的產物。

管仁健還提到,當年時任台灣省主席謝東閔也針對『讓座』議題,出面發表喊話,更宣布今後省政社會建設,要把重點放在『倡導禮讓美德』,使禮讓的美德蔚為社會風氣。

管仁健還補充指出,關於『博愛座』名稱由來,是全台公車業者在車上設立該座位後,希望之後學生們都能發揮蔣介石『仁慈博愛』的精神,因此將其命名為『博愛座』。

許多網友看完台灣的『博愛座』相關歷史背景後,忍不住直呼『1975...當年被教育讓座的青年長大囉』。」

找誰仲裁誰最需要博愛座?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標準,蔣萬安將北捷「深藍老人座」的暴力事件,寄望於中央修法,把「身分」導向轉為「需求」導向後,這些暴力事件似乎就能迎刃而解。

但法律只是最低的道德標準,且徒法也不足以自行。1976年4月1日,台北市公車處、欣欣、大南、大有、光華、指南、台北、三重及中興等9家公車業者一起宣布,為紀念先總統蔣公逝世一週年,將在2,699輛公車上普設「博愛座」各2個。

不過當年在公車上設置博愛座,並不是更換座位顏色,只是加裝臨時性的座套。至於藍底黃字的人工皮製布套,則由中國信託捐贈,固定裝在車掌後方第一排。但什麼是車掌?年輕一點的鄉民,又要來看本魯滴下之「時代的眼淚」。

以前的公車都有隨車服務員,簡稱車掌。車掌的權威很大,她一按鈴,司機就停車。她一吹哨,司機就開車。很多小女生作文課寫「我的志願」,都寫自己長大後要當車掌。那年代小女生只知車掌,不知空姐。

50年前博愛座是歸車掌管的,車掌說誰能坐誰就能坐。因此每輛公車上的車掌,就是那2個博愛座的主審裁判。無論博愛座是「身分」導向,還是「需求」導向,都不會有爭議。

但現在別說公車沒車掌,捷運文湖線是連駕駛都沒有。「老弱婦孺」要認定都有困難了,更何況是「自認有需求」?

以北捷這2件暴力滋事案為例,假如這些蓄意滋事的老翁,認為自己更有要求年輕人讓位的「需求」,請問又要找誰仲裁?

一勞永逸的辦法或許就是:在深藍老人座上加貼「抗中保台」貼紙,這樣深藍老人就不會再想去搶什麼博愛座了吧?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受制身權法 博愛座存廢難決議!邱泰源曝解方
博愛座爭議頻傳!作家提解方:在上面貼「他的」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