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資工雙主修「π型人」:如何成為一位懂技術人的商管人?

文:連蔚瑄

Bella,一位國際企業、資訊工程雙主修的跨領域人,也被大家稱為π型人。

π型人,意思是擁有雙專長、熟悉雙領域、懷有雙視野,並且能將跨領域的專業相結合的「混血兒」。

這篇文章不會強調跨領域的好,畢竟會點進來的你,普遍都已經認同這個身份。因此,這裡你將看見,從自身經驗出發,開始經歷跨領域洗禮中的困難、挑戰、身份碰撞的兩難與權衡。

為什麼想要跨領域雙主修?又為什麼是資訊工程?

時間回到大學,還記得當時琳瑯滿目的商業競賽,區域性、全國性、兩岸大型競賽都有,真的是各個都想參與。

在一次「兩岸創新創業競賽」中,為了讓提案多幾分真實以提高勝率,團隊由來自商學院的自己,以及其他資訊學院的技術型夥伴共同組隊應戰。

這是第一次與跨領域夥伴合作,也是自己第一次帶領跨領域團隊。

共識初期,詢問這些具工程背景的夥伴,想先聽聽他們描述理想的合作模式,也聽聽他們對於商業競賽的印象以及想從這次合作中獲得什麼。其中一段話雖帶有一些刻板印象,但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也給了自己一些反思(以下真實還原,純屬個人經歷)

「商學院的都出一張嘴,天馬行空的不管可行性。」

這句話給了當時的自己一個震撼彈,為什麼?

對於一個在當下想好好打造跨領域團隊的自己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小危機,也是初期團隊建立時花了一些時間溝通與互相理解的一段過程。

這帶有些先入為主印象的一段話,可以有許多解讀,但沒錯,字面上與情緒上來說,這個印象明顯不太正面。而在雙主修的四年,以及入職場實習的過程當中,多次印證了80%以上的技術人都是這麼形容的。

可見,多半情況技術人員是不太服氣的,並且在面對商管背景的人員時內心會帶有些許敵意。「他又不了解可行性,怎麼就接這個案子了?」、「好像覺得實作很簡單,開需求都沒有先溝通?」

其實都反映一個問題,沒有走過一趟技術之路,真的很難懂技術人在想什麼,更不用說好好的合作了。

為什麼跨領域雙主修,到這裡,便有了答案。選擇資訊工程,則純屬個人的職涯規劃與喜好。

如何扎實的學習一項新專業?

大二開始,管理學院、資訊學院兩頭燒,課表的安排是從白天到黑夜,持續了四年,回家以後繼續寫程式作業、拼專題、做研究到凌晨,幾乎成為日常。

難道拿到雙學位,就成功擁有第二項專業了嗎?

有兩種方向都能使你拿到學位,一種是學分蟑螂,只求拿到學分,可能會選到毫無興趣的課程;另一種是先看自己會學到什麼,再看成績。後者當然有天資聰穎,可以學分、成績兼顧的例外。

當時心想,都來了,當然是要帶點東西走。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忍痛蓋上原先不錯看的成績單。

在修課的過程中,資工系的課程一堂也沒有少,幾乎算是重新唸了一個系所般的扎實,但還是面臨到覺得空虛,想要做更多應用。甚至,最好是商業應用。

因此,藉由畢業專題的機會,找到想要去的實驗室,三顧茅廬拜託教授收自己。很幸運在學生時期有了非常棒的指導教授,一待就是三年,好幾次都在實驗室過夜,非常難忘。

回過頭來,扎實的學習新專業並不容易,首先需要釐清自我的目標。

以自身為例,目標很簡單,所有學習歷程都必須獲得一項實務經驗的認可。例如找到技術相關的實習機會或是工作,讓事實說話。有了目標,便能開始回推此刻的自己,要如何打造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

在雙主修後期,投入大量時間做專題、產學合作、研究。最後,帶著所學與經歷,應徵工程師的實習職位,成功讓履歷增添跨域背景的真實性。

如何成為懂技術人的商管人?

呼應最初跨領域的起心動念,雙主修只是想要打造一支向心力極高且互相尊重彼此專業的跨領域團隊。

沒想到這一走,五年過去,也到了現在。這是一趟學無止盡的旅程,以下分享目前的看法。

商管人需要懂技術人,是很難從文章中學習的。唯有開始實打實的參與一些技術項目,才能真的理解這些技術人的想法或是文化。

透過一些實作經驗,會開始了解到,什麼技術可行,而其他的又為什麼不行。同時會開始體會到,與技術人溝通時,什麼是禁忌,或是什麼字眼容易引燃導火線,如「別的網站也有做到,這應該很簡單,不用太久吧?」

學習技術,未必是要成為一位工程師。學習技術,反而能讓你我在這個強調互相合作,跨領域共創共好的時代,擁有一個能自由運用與彈性轉換身份的利器。

延伸閱讀
一副強悍的靈魂、喜悅的身體,迎風破浪——舞蹈教育家林絲緞
悲傷剝奪(Disenfranchised Grief):不被認可的悲傷、不被理解的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