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路中橫】守護篇|縱橫台灣一甲子 戍守與承擔|華視新聞雜誌

南投縣 / 陳沿佐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歷經多次大震及風災洗禮,傷痕累累的中橫公路,曾經因此塵封多年。但您知道嗎,即便是地處偏遠、交通險阻的中橫便道,這些年來仍有許多人不離不棄,堅守崗位駐守在管制區內。像是身負重任的公路保全,他們在每個管制時段開放前,必須事先沿途排除落石,確保道路安全無虞,才能開放民眾通行。24小時輪班的中橫便道行控中心人員,則時時刻刻緊盯天氣及邊坡變化,確保用路人行車安全。此外台電工程人員也是中橫公路的無名英雄,921地震後他們不只在第一時間協助搶通公路,更長年戍守在罕無人跡的山谷間,只為了能夠維持穩定的電力供應。這群中橫守護者,平時肩負哪些工作任務?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接下來,一起來看這群英雄們的故事。

破曉時分,海拔兩千公尺的梨山寒風冷冽,一群中橫守護者頂著低溫,來到工作崗位各就各位。中橫便道公路保全許慶龍說:「走拿對講機,好去巡路了。」人稱龍哥的公路保全許慶龍,正在執行的任務稱為朝巡,他必須趕在上午7點,中橫便道開放通行前,事先掌握路況確保用路人行車安全。

許慶龍說:「如果前一天晚上有下雨,有可能早班碰到一些落石的狀況,人力可以排除,那我們就會放行,如果人力不能排除,有可能這一班就不會放。」。大大小小的落石,散落在路中央必須立刻清除,若人力無法搬運則有另一套處理SOP。許慶龍說:「像這一顆石頭,因為它落石的區域在護欄邊,沒有暫時性的危險,那我們現在因為人力無法搬動,所以那我們要通知行管室派機械,小的山貓來這裡清除。」

遇到狀況保持冷靜,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是公路保全的基本能力。許慶龍說:「像這種垂直面彈跳,我們有時候看都看不到,但是可以聽得到它墜落會有撞擊的聲音,那你聽到撞擊聲音,可能就要馬上反應。」許慶龍說:「如果它是撞到草堆,可能就聽到唰唰唰的聲音,如果它是直接撞到石頭,它這個撞擊聲就很響亮。」

除了無預警掉落的落石,經常在山區出沒的動物,公路保全也得多加留意。中橫便道公路保全許慶龍VS.記者陳沿佐說:「我有碰過山豬摔死,掉在路中間,有時候就會碰到這些動物,你看這個就長鬃山羊,(那這個羊怎麼辦),沒關係牠看到我就會離開,就讓牠跑走就好了,你們真的運氣很好。」

目前全台共27位 中橫便道 公路保全,24小時堅守崗位。記者陳沿佐VS.中橫便道公路保全許慶龍說:「(你有沒有在工作的時候受傷過),有,在撿石的時候,剛好又有落石,來不及閃就被打到,這是縫合的位置,(這樣不就好一陣子不能工作了),還是繼續工作繼續工作啊,縫好了第二天就(工作),還有一隻手啊。」

工作的心酸與辛苦,龍哥在談笑間輕描淡寫,0403花蓮強震,中橫公路大規模坍方,地震當下大量落石,砸中由公路保全正在執行勤務的車輛,而這台車的駕駛,就是龍哥的太太, 驚險萬分 撿回一命,夫妻倆相擁而泣。許慶龍說:「我們之前有碰到是早上還大家有說有笑,進去不到10分鐘,人就被砸死了。我們自己本身有家庭,也會想說我要保護我的家庭,但是我也要把我的工作做好,要保護這些用路人。」

正午時分,上百台車輛聚集在寧靜峽谷間,這是中橫便道一天當中,最繁忙的時刻。交通部公路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谷關工務段段長張裕閔說:「這是谷關工務段的行車管制中心,再來這是整個中橫便道的管制大腦,像這位同仁他的業務,就是主要是負責在行車通行的過程中,或者是緊急事件中,無線電的通報。」

張裕閔說:「我們轄區負責的是160幾公里的轄區,從東勢0K到大禹嶺110K都是我們,小從清水溝路燈亮不亮,大到做橋做隧道都要處理,所以這個細節上很多不為人知的。」

無論是行管中心或是災害搶修現場,總能見到他的身影,42歲的 張裕閔 ,已經在公路局服務16年,他也是谷關工務段,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段長。張裕閔說:「我進公路局的時候,是在埔里工務段報到,報到那一年(民國)97年,遇到辛樂克颱風,剛到的時候就看到土石流啊,路斷啊,整個廬山北坡的災害。」

張裕閔說:「我在(民國)105年,有一次處理大禹嶺路段的災害,當初去的時候一開始就我一個人,一路上在那段路是連鳥都沒有聲音,就什麼聲音都沒有,只有樹葉的聲音。然後一路走到邊坡下面,看到邊坡整個下來,大概3千平方公尺的邊坡都下來了。緊張一定會有害怕也會有,但是我不去還有誰能去,遇到了就該處理,不然誰能處理,因為我們必須負責的是用路人的需求跟安全。」

面對無法預測的天災,他們仍必須出生入死守護中橫,近年公路局人員挑戰新思維,透過3D技術另謀對策。張裕閔說:「這個是我們那時候做的兩個明隧道,兩支明隧道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路的位置,這是全尺寸的比例尺的模型,去了解邊坡到底是哪邊搬移,哪邊堆積。然後看到之後我們發現,哪邊可能是堆積得比較劇烈的地方,它是下次可能崩坍的點。」這套3D建模系統突破人力量測限制,可將超過3千張空拍圖,透過電腦運算真實呈現地形, 精準 解析邊坡風險。

張裕閔說:「我們不敢說處理事情或是做大工程,是成就感,不要說無風無雨啊,是有災無害沒關係啊,就是不要傷害到人就好,這是我們最大的欣慰了。」

曾是中橫公路重要警備點的青山派出所,不敵921強震,至今仍以殘破 面貌 見證無情天災,青山幽幽,終日戍守在叢山峻嶺間,並非每位中橫守護者都能全身而退。

新聞片段(2001.1.17)說:「直升機升空,搭載著兩名台電工程師往大甲溪上游飛去,為的是仔細查看嚴重受損的高壓線路。」台電大甲溪發電廠廠長劉演鎮說:「921(地震)的時候,谷關壩的邊坡整個都塌下來了,值班的人員幾乎都受困,他用這個石頭擺了個SOS,我們用直升機進去搜尋的時候,是搜尋到這個東西,然後再用直升機把他吊掛上來。」

新聞片段(2001.1.11)說:「準備上山換班的台電人員,帶著未來一週的糧食搭上直升機,往中橫山區遭到斷路圍困的青山電廠出發。」劉演鎮說:「921(地震)對電廠最嚴重的是道路不通,不管是對外道路,或是我們廠到各分廠的道路幾乎都斷了,所以同仁進到電廠的時候就用走路進來。」

在台電服務超過20年,大甲溪發電廠值班經理周建志,至今仍無法忘記,921地震驚心動魄的那一夜。台電大甲溪發電廠值班經理周建志說:「整個地是跳動的然後搖晃,就是這樣砰砰砰一直砰的,窩到天亮的時候我們就出去看,整個煙霧彌漫,整個開關廠的開關設備,全部都已經都損壞了。」

強震過後,中橫沿線崩塌嚴重,當時包括青山、谷關及天輪電廠,多名人員受困,情況一度危急。周建志說:「完全沒有東西好吃,我們是靠著備糧,就每天都是吃煮稀飯配罐頭,一直撐了一個禮拜。那一天我記得,我出去的時候也是走出去到谷關,回去我太太看到我,還有小孩子看到我就哭了。」

當時全台電力樞紐,台電天輪超高壓開關廠,同樣不敵強震,受創嚴重。台電大甲溪發電廠廠長劉演鎮說:「921之前,是那種直立式的ACB開關設備。921的時候,整個整片的開關廠全部倒塌,因為全部被搖壞了。」

劉演鎮說:「其實我們台灣長距離的輸電,最重要的就是靠這個,345KV的超高壓來輸送,所以我們天輪剛好是南北輸送的中心點。中部這邊一斷的話,那整個南北就系統就解連了,所以不管是南電也沒有辦法北送,北電也沒有辦法南送,在這裡就被中斷掉了。」

災後第一時間為了搶修電力設備,台電人員冒險挺進搶通公路,沿途險象環生。台電大甲溪發電廠供應組經理蕭文振說:「地震之後地表不穩定,經常會有落石,車子的車頂裝設彈簧床,最主要就是要防落石,那也是保護同仁的安全。」

不只穩定供電,也攸關全台民生需求及國防安全。20多年來,台電人員駐守在這裡,他們平時身肩哪些工作任務,我們跟隨這群中橫守護者一探究竟。

記者陳沿佐說:「你知道中橫公路沿路的地底下,有好幾座的發電廠嗎,為了增加水力發電的效率,像是這座青山電廠,就位於地底的80公尺處的地方,想要抵達電廠,就必須透過這個5公里多的連通道,才能抵達。」

蕭文振說:「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大甲溪發電廠的青山分廠,那我們現在看得到的是法蘭西斯式廠房,這邊有四部機,一部機有9萬2000瓩。那因為青山分廠,本身它是一個完全密閉的地下室電廠,排水系統、照明系統跟空調系統,對一個廠的運作是最重要,而且是最關鍵的。」

平時都在不見天日的地下電廠作業,必須在公路間來回奔波,駐守在中橫的日子不只忙碌,還得忍受孤獨。台電大甲溪電廠德基分廠主任徐家聲說:「這是德基電廠的宿舍,這是我的床,我們標準配備就是一個床,一套衛浴設備,有一張桌子。因為德基(電廠)海拔比較高,所以比較冷,我這床有個比較不一樣,我鋪毛衣,底部稍微墊暖和。」

徐家聲說:「我這邊值班是有24小時的,我們一次是進來是一個禮拜,山上嘛就比較偏僻,同仁都知道我們工作條件就是這樣,同仁很少有怨言的。」劉演鎮說:「在台電公司服務這麼多年來,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成就感啦,非常有情感。不管是921(地震)或是72水災,整個電廠的復救,所有的試運轉,都讓我們經歷過,真的是在人生上非常難得的機會。」

走過數十寒暑,他們守護也陪伴中橫公路,縱橫台灣,貫穿今昔,縱使前方曲折蜿蜒,中橫守護者們,不畏風雨堅定前行。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廣西暴雨水淹及腰 1小時降189.6毫米破紀錄
走讀烏來 看見泰雅 返鄉青年傳承部落文化|華視新聞雜誌
花蓮近海規模4.2地震 最大震度4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