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侯王怡文銜命接棒 東鋼藝企合作跨建築

簡秀枝》侯王怡文銜命接棒 東鋼藝企合作跨建築
簡秀枝》侯王怡文銜命接棒 東鋼藝企合作跨建築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距離東和鋼鐵集團前董娘侯王淑昭女士的驟逝,已經4年了,兒媳侯王怡文銜命接棒,讓藝企合作擴大領域,今秋將在既有的累積基礎上,重新啓航,跨域跨界,深化影響力。

今年4月18日,東和鋼鐵盛大舉行60周年慶,由榮譽董事長侯貞雄及現任董事長侯傑騰,共同鳴鑼,展開新紀元。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現任董事長王侯怡文(1974-)在銜命接棒後,幾經思考,也跨出藝企合作新步伐,在已受肯定的「東鋼藝術家駐廠創作計畫」,再闢蹊徑,引薦建築人參與,展現鋼構造的新創意。

侯王淑昭於2019年元月12日驟逝,所有人都無比震驚與不捨,一生馳騁在鋼鐵事業以及藝術推廣,76歲突然離開人世,遺願未了。東和鋼鐵是台灣工業界重要成員,也是鋼鐵產業舉足輕重的上市公司,帶領企業回饋社會,該公司向來不落人後。

身為侯王淑昭的唯一媳婦,侯王怡文深知婆婆的苦心,生前不止一次告訴她,東和鋼鐵文教基金會的棒子,遲早要交下去,將來要做什麼都可以,沒有蕭規曹隨的框架,她可以放手發揮。

侯家人對於侯王淑昭的驟逝,有些措手不及,心情特別複雜,侯家兄弟侯玉書與侯傑騰,合作無間,也扮演不同角色。弟弟侯騰傑一直在東和鋼鐵集團內部,拾級而上,接下董事長職務,哥哥侯玉書志在藝術創作,他也接下春之公司董事長之職,而推動藝企合作多年的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則落在媳婦侯王怡文肩上。

在經歷惶恐、情緒翻騰,加上疫情干擾,侯王怡文縝密作思考,如今,她準備好了,即將跨出步伐,挺立在風口浪尖。對侯王怡文來說,她不但要義無反顧,勇敢接下婆婆的棒子,更要為走過一甲子的鋼鐵公司,帶動轉型,打造藝術文化的新輝光。

侯王怡文於7月31日與8月2日午後,在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簡丹陪同下,兩度到典藏長安咖啡店,和典藏採訪團隊茶敍,分享她近些年的轉折心情,以及未來計劃。

絹秀的五官,俏麗短髮、還有雙水汪汪大眼,配上淺淺酒窩,49歲的侯王宜文,依舊保持少女般的苗條體態,凍齡的外型,任誰都不敢相信,她已經是兩個哈佛大學兒子的母親。

侯王怡文畢業於台北師專附小,然後念台北美國學校初、高中,赴美留學,進入紐約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最後從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建築系碩士學位。1999年與哈佛大學經濟學畢業的侯傑騰結婚,育有2子,侯智堯與侯智荃,雙雙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侯家兩代都上哈佛大學,侯王怡文識才與育才,都是一流的,結婚24年來,夫唱婦隨,成就斐然。

4年前婆婆侯王淑昭撒手西歸,她接下棒子,心情十分忐忑,婆婆生前已經那麼用力做,又做得那麼好,她擔心如果自己沒做好,會讓社會大眾失望,她以臨淵履薄的態度,希望傳承又創新。

侯王淑昭生前常說,藝術家駐廠計畫,是美好關係的建立與連結。從考量藝術家資歷、創作脈絡以及作品特色,邀請資深藝術家駐廠交流,探索鋼鐵藝術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為拓展台灣藝術視野,付出心力。

然而在駐廠計畫的實踐中,也提升了東和鋼鐵的品牌形象、激發員工創造力,每每作品完成,被運到公共場域,作品拔地而起時,參與員工的激動與感動,自不在話下。

該集團,自2002年起,與高雄市政府合作,已經超過20年,東和鋼鐵贊助廢鋼材料,藝術家於現地創作。迄今邀請了50位以上國內外鋼雕藝術家,累積近百件鋼雕作品,每年在駁二藝術特區,帶來突破百萬參觀人次。

而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計畫,從2013年到去(2022)年,9年間已有14位國內外藝術家,完成駐廠創作,也留下亮眼作品。包括英國藝術家菲利普·金(Philip King)、韓國藝術家李在孝與成東勳(Dong-Hun Sung)、俄羅斯藝術家尼古拉·波利斯基(Nikolay Polissky)、西班牙藝術家璜侯・諾維拉(Juanjo Novella)、、日本藝術家湯原和夫 (Kazuo Yuhara)與中川衛(Mamoru Nakagawa),以及台灣藝術家王文志、李再鈐、邱樑城、宋璽德、武德淳、郭清治、劉柏林、黎志文、賴純純等。

侯王怡文說,雖然婆婆沒有硬性規定傳承方式,給予她極為寬廣的運作尺度,但幾經思考後,她準備朝向兩個方向推動:

一、基於飲水思源,記取前人的智慧血汗,在傳承中,緬懷婆婆早年的良苦用心與善行義舉。

二、加注創新元素,由於她受過西方建築專業訓練,因此她希望加大力度,導入自己熟悉的建築專業,讓年輕建築人,參與創作,用建築的思維、文獻的精神,呈現不同的過程與結果。

侯王怡文認為,鋼鐵不僅是材質,也是現代文明的精神體現,更是開創新再生能源時代的重要原則。

她解釋,當代藝術家在駐廠創作時,偏向把廢棄的鋼材鐵料,透過高溫熔燒,化為繞指柔,打造出不同體態、尺寸的雕塑品,強調形式的完成,首重視覺效果,作品是單一、質變過、回不去原本的樣貌。

反觀建築人的創作,則是以力學原理為出發點,選擇一致規格的H鋼材,透過結構的演算、設計,強調過程,而最後成品可拆卸、回收、重組,有如研究一個樂高的零件,以疊羅漢方式呈現,但最後還是要具備感動人,才算是有靈魂的作品。

鋼鐵冶煉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它是推動人類文明的產物,堅硬牢固,也是精神上的中流砥柱,是一個社會國家的基石。

當鋼鐵發展的今天,除了鋪天蓋地的功能性角色之外,它的核心精神與價值,是推動藝術文化的關鍵因素,不管藝術家或建築人,都希望從鋼鐵的亙古不變的特性中,去形塑它的時代性身分,不管推廣雕塑或建築,有相同的部分,例如,都是駐廠創作,利用鋼材,使用工廠內的設備。但雕塑與建築,還是不同,她樂見更多人參與鋼鐵思考,讓鋼鐵展現更多面向,也賦予鋼鐵另一生命。

建築規劃或藝術創作,都沒有標準答案,企業集團的基金會,更應該拉大領域,塾高天花板,一年雕塑藝術、一年當代建築,類似雙年展的隔年運作,更可以在沈思、沈潛中,迸發出更多火花,透過紀錄、呈現、歸檔,解構再建構,趣味饒生,影響深遠。

從侯王淑昭、到侯王怡文,她們都是「侯太太」,也都是東和鋼鐵的董事長夫人,都成為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不同的是,時間巨輪輾壓下,不同的思維紋理,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我們深切緬懷乘鶴仙逝的「侯太太」——侯王淑昭,也熱烈期待如朝陽揚升的年輕「侯太太」-侯王怡文,世代交替之中,正是台灣藝企合作的新篇章,意義非凡。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