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史詩級巨作《芬芳寶島》何處可落腳

簡秀枝》史詩級巨作《芬芳寶島》何處可落腳
簡秀枝》史詩級巨作《芬芳寶島》何處可落腳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本土意識,透過藝術家巧思,展現在藝術創作上,其來有自,而全長248公尺的油畫連作《芬芳寶島》,堪稱史詩級的巨作,尤其時間斷代跨越一甲子,彌足珍貴。

這是知名藝術家林智信(1936-),窮其大半生的土地情感、愛台心念,以及創作專業,耗時25年才完成,目前正在台南生活美學館展出,值得品賞,倍讓人發思古幽情,沒有污染、濫墾,山清水秀、雞犬相聞、空氣清新,鄰里祥和,是大家的共同記憶所在。

然而,今年86歲的林智信,已經滿頭白髮,近兩年身體違和,每週洗腎3天,讓他更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嘆,在時間的急迫感下,急於為巨作「託孤」,尋找有緣收藏家。

雖然林家子女,深以藝術家父親為榮,各個都很孝順,允諾照顧作品,但林智信心知肚明,照顧藝術作品,是很大的專業,不是在家闢個儲藏室就夠,他為寶島台灣的風土民情而創作,嘔心瀝血,作品是社會財,應屬全民共享,找回台灣人記憶中的鄉土愛,土地情。

林智信更希望有美術館專業人員,在作品被典藏之外,還能就畫論畫,爬梳歷史,解讀畫意,再作研究與推廣。

上(7)月5日隨文化部次長李連權等一行人南下,參觀台南生活美學館,林智信248公尺的油畫連作《芬芳寶島》正在展出,以102張150號畫布,連結的大型作品,仿如巨龍式的拼接油畫,用以紀錄與回眸1950年代的寶島台灣,栩栩如生的台灣早年意象,好山好水好感動,令人驚嘆。

李連權心繫台灣本土意識,對於優質台灣鄉土創作,非常肯定,經常呼朋引伴,讓更多人分享林智信的氣魄。包括文化部長李永得、次長蕭宗煌分批參觀,並在開幕上致詞勉勵。

林智信是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仔人,16歲時喪父,僅留下幾分薄田,寡母帶著7個孤兒,貧困為生,辛苦拉拔他們長大成人。林智信身為家中長子,初中第一名畢業後,放棄保送機會,考上南師美術科,因為學費全免,每月有配給的米及零用金,對家中不無小補。

林智信形容自己第一次拿到學校發放的皮鞋,是生平第一雙皮鞋,他緊緊抱住,放在鼻孔前,用力嗅聞著新鞋的味道,激動不已。家境窮困,讓他養成吃耐勞,簡樸勤儉,並且善用時間,除了為生活打拚,全力投入創作。

林智信從小就愛繪畫,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放牛時撿到樹瘤,那是從木棉花樹上掉下來的,他用小刀繪刻成圓形圖章,學道士印符令,蘸上印泥,蓋起圖像,拿到學校分享,同學開心爭先恐後拿來蓋印,讓他內心有著小小的成就感,日後回想,這就是他愛上木刻的初衷。

在南師時,受到當時兼任中華日報副刊編輯的導師張麟書指導木刻版畫,張麟書愛才惜才,送他一套木刻刀,讓他高興不已,賣力學習 。

從此,林智信把作品投稿豐年雜誌、中央日報、新生報、自由青年等報刊,尤其受到當年豐年雜誌主編、也是雕刻大師楊英風(1926-1997)青睞,兩人因此結緣,友誼彌堅,亦師亦友,當時楊英風一再鼓勵引導他,讓他在木刻版畫用心經營。

同時,南師歲月,也讓他浸淫並打造了紥實的素描底子,對日後版畫、油畫創作,都有助益。南師畢業後出任小學美術老師,曾獲優良美術教師,也曾受教育廳委託舉辦木刻水印版畫教學。後來,林智信不斷精進木刻技巧,多次在國際大賽中獲獎。

師專畢業後的林智信,曾拜台灣前輩畫家郭柏川為師,在他的畫室學習兩年,學到質感厚重的表現概念。之後,他遠渡日本東瀛日展系示現會,參加十餘年的油畫研究會,對於彩繪油畫技法大有斬獲,色彩層次肌里的透氣感,空間和物像感的表現,也更加圓熟。

林智信是1985年,開始投身油畫創作,並且參與法國藝術家沙龍展,在法國皇宮展出,更特別的是從1997年參與日本示現會展出,連續多年獲獎,被推舉為會員,得以終身免審參展。

「要做就要做最好最大,無人能及的作品」,林智信投身油畫時,就起心動念要畫出台灣最美的鄉土色彩,構思18年,畫了7年,歷經25年,長達248公尺,共有102幅150號作品組成的《芬芳寶島:憶象1950年代的台灣》,終於在2014年大功告成。

《芬芳寶島》是全世界最大幅的油畫作品,從台灣北端基隆嶼畫到南端鵝鑾鼻燈塔,實景綿延逾400公里。前面18年他跋山涉水,踩遍台灣每一吋土地,徜徉各地畫圖寫生,並且搜集歷史、地理、老照片等典故,歷經多次重畫,最後以最擅長的寫生技法表現,採用國畫多視點畫法,可以說是用中國文化畫長卷的風格畫出他心中最美的台灣印記。

林智信面對豐饒富庶的台灣風土人情、傳統文化,非常入迷,也以弘揚台灣本土意識、藝術文化價值為職志,他大半生投入創作,都希望是「曠世巨作」,例如,全長124公尺的版畫《迎媽祖》,令人驚艷,而蜿蜓好幾個展間的油畫連作《芬芳寶島》,全長達248公尺,也是讓人目瞪口呆,打從心底佩服。

同時,林智信的雕塑、交趾陶、琉璃、天目釉等,豐富多元,目不暇給,台南生美館分了兩個檔期,才能盡展他的創作,是不可多得的重磅級存世藝術家。

林智信的展覽資歷,與他的創作一樣多采,曾多次赴海外展出,砌磋技藝的同時,更直接宣揚寶島台灣的美麗意象,可說心誠意足,用心良苦。

要落實這樣的艱巨任務,體力支撐、毅力展現,林智信感受到自己屢屢得到神助,自助人助與天助,讓他的漫長創作路,關關難過關關過。親自導覧之餘,面對外界的好奇,林智信侃侃而談,暢談他的來時路,展現他愛鄉土、挺台灣的堅定價值觀。

「我定位自己是一隻大鵬鳥,自由翱翔,觀看大地美麗景點,並選擇視角入畫,讓畫面內涵,更寬廣、充實、豐富!」

「我一直崇敬大自然的偉大,那怕只是一草一木,只要從它的形態、色彩,用心去品味,都會是賞心悅目。我的創作,以心為出發點,在於讚美大自然的偉大,以天人合一的心境,走出自己!我不會逢迎時尚流行,也不在乎別人說我儍,只要是讚嘆自然的一切,我就信心十足!」

「《芬芳寶島》是以1950年代的況味,描述人文、地理、庶民生活與習俗等,介紹的內容,要充實豐盛,才有可看性,記述情節,要像說故事一般,才能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

全長8百多台尺,高度4台尺的《芬芳寶島》,是林智信踩履過無數的路徑山野,行經千里道路,看盡無濟的田園,意會人文生活習俗,這樣才能掌握全幅作品的巧思,且力求構圖的變化,自在揮灑彩筆,讓畫作看起來活靈活現,贏得共鳴。

林智信說,雖然借助許多老照片,作為創作發想的參考,但不是用照片併畫。「其中成功的關鍵在於充沛的記憶力、想像力和組織思考力,其中,內心深處源源不絕的感動,才能讓畫作,言之有物,能夠深刻與人共鳴。」林智信寧可每天站立7、8小時作畫,體力、願力,都發揮了極致,這種創作精神,讓人嘆為觀止。

「自從退出聯合國之來,台灣外交曾有一段節節敗退,國際孤兒的過往,藝術家在國際藝術舞台上,展露頭角的機會,也跟著遭殃。爭取國際化,成為朝野共同目標!」林智信多麼希望可以出國展覽,行銷台灣,為國爭光。然而,他堅定信念,是植根本土意識,彩繪自我風格。

林智信強調,在國際上成名的大藝術家,幾乎都是紥根於自己的故鄉,正是「登高自卑、行遠自邇」的道理,一切不能忘本。

來自童年寒門的印記太深刻,林智信的創作,幾乎都是圍繞著鄉土民情,濃濃的鄉土關懷。當年台灣本土意識尚未普及,因此許多人批評他的作品「土味太重」。其中,席德進(1923-1981)曾鼓勵他,「土味才是你的特質,是別人無法表現或取代」席德進從杭州藝專畢業後,來台灣定居,一生畫盡台灣的田野、廟宇、民宅、閩式建築,還有迂迴梯田、迷蒙曠原,彷彿比台灣在地人,還了解台灣。

林智信得到席德進認同後,義無反顧,緊抱木刻工具、彩色畫筆,持續創作本土風貌作品,田味洋溢,他卻甘之如飴。無獨有偶,同樣是杭州藝專畢業的華人藝術家吳冠中(1919-2010)也說過,「由本國鄉土性的作品,才具有國際性!」讓林智信,加倍自信。

新文化運動名家魯迅(1881-1936)更說,「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級的!」

那些見多識廣的先行者,不約而同認同本土意識在創作中的重要性,林智信走來不再自我質疑,也不感寂寞了。曾遊歷歐洲不少國家,舉辦過無數次畫展,畫盡各地的山明水秀的瑞典藝術家佐恩(Andrés Leonard Zirner,1860-1920),在踏遍世界後,最後仍回到自己的國土和居住城市,竭力表現屬於瑞典的本土人文藝術,因此倍受世人敬重。

有了這麼多人的實踐與肯定,林智信自信滿滿,他也跟著說,只要堅持自己的畫風, 運用自己獨特的手法,去表現個人的藝術觀,就是創作學的上上之策。

林智信忍不住說,台灣其實很美,也很豐饒,但大家卻棄之如敝屣,老是幻想著外國月亮比較圓,總是希望踏出國門尋夢嘗鮮,「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實在可惜。

林智信累積走過43個國家,但到頭來他還是覺得寶島台灣最有味道,有如一個歷盡風霜的旅人,重新回到母親懷抱,享受那份親切恬淡與溫馨,這種自我價值的重建,讓他更嚴肅地督促自己,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千嬌百媚、動靜皆宜的《芬芳寶島》,呈現在世人面前。

一雙眼睛、一捆彩筆,要畫盡台灣的璀燦豐饒,談何容易,該站在那個視點,看見台灣,彩給台灣?林智信說,對於作畫視點表達,見仁見智,東方傳統水墨,以視覺的移位,採取「多視點」,而西方大致以照相機對焦習慣,以「單一視點」為主。

「把東西畫法合併,擇優採用,努力跳脫藩籬,呈現個人獨特風格,才是關鍵!」林智信游走東西,馳騁古今,兼容並蓄,矢志打造自我品牌。

另外,油畫連作符合只此一家 別無分店的獨特性,但複雜許多。因為單幅畫作,只要在格局中作畫,比較簡單,但連作必須考慮每一幅作品規格的相融性。

莫內的《荷花池》,算是油畫連作的經典,但其主題僅止於描繪花園裡的柳樹和荷花,主題景物單純,創作者從一而終。反觀 《芬芳寶島》油畫連作,主題從北台灣的基隆,要畫到最南端的屏東鵝鸞鼻,景像氛圍、地理環境、人文氣息,都是錯綜複雜,挑戰性很高。

色彩,也是 《芬芳寶島》引以為傲的特色之一。林智信說,古今畫家所使用的調色盤,大致是一尺半的寬度左右,擺放顏料只有1、20色之譜,他完全不受此一約束,因為調色除了天生對色調的敏感度外,可以靠後天的不斷學習研究,體悟出調色技巧的奧妙,一旦技巧純熟,就能自在玩色,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林智信解釋, 《芬芳寶島》作品長達8百多台尺,描繪台灣西部大地,以前山林茂盛,處處都是盎然綠意,以綠色為主的長畫,在調色盤,頂多擠放5、6個綠色系顏料,林智信油畫連作中,遍佈畫面那些變化無窮的綠色,就只能靠調色技法,調出千變萬化的泛綠色調,而那些泛綠色調,還要考慮與其他顏料相融,老練的調色技能,才能發揮效果。

對畫家來說,綠色最為困難表現,若用色不得宜,會顯得俗氣,因此許多畫家都盡量避開,或減少過度採用綠色作畫,但林智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老神在在,以綠色作為 《芬芳寶島》的主色調,挑戰自己在色調掌握的能力,一點也不馬虎。

1950年代的台灣,到處都是青山綠水,彩繪當時的寶島台灣,無法避開使用綠色的情況下,要用得雅緻,又要使整幅連作的色調,都具備循序漸進,不流於俗氣,確實不容易,果然用色調色的精準與否,是艱鉅考驗。

林智信提及他最敬仰的「色彩魔術師」是法國藝術家波那爾(Pierre Bonnard, 1867-1947)。波那爾的油畫,不但色彩淋漓盡致,還有一種玄妙的親密感(Intimism),既耐人尋味,又讓人意猶未盡。

林智信借波那爾的色彩,作為連畫畫幅色調變化的依據,這個色調應用,正是評價《芬芳寶島》的成敗關鍵,色調的色相表現,必須像人的表情般,時有變化,冷血調、暖色調,恰得其分,才能讓感觀醒目,印象深刻。

同時,怎麼做到如歌唱般,高低起伏、音階變化,也讓觀者過目難忘,如痴如醉!?

《芬芳寶島》的故事性十足,林智信很熟練於作品說故事,既展現情感張力,也引發後人對早先歲月的思古幽情。不過,故事描述,不能太繁瑣,意到筆隨,林智信成功運用「有點黏又不太黏」的哲理,希望讓畫中藴含「看不盡意」的含蓄感。

為油畫創作,林智信投注25年心血,那是1/4個世紀,讓人瞠目結舌,其實,林智信稍早創作的《迎媽祖》,同樣掏心掏肺,也耗費了達1/5世紀之久,他忠於創作的心情,令人肅然起敬。

話說1995年完成的《迎媽祖》,該作品曾於前(2020)年9月,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作品生動有趣,把民間傳說所有藝陣中的特色,展現得活靈活現,令人拍岸叫絕,引發許多討論與讚美,也讓林智信擠身台灣出色藝術家之林。

《迎媽祖》是長卷木刻版畫,長達124公尺,共有1066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有其構圖用色,畫中還有香案迎神、十三音古樂陣、八家將、七爺八爺、車鼓陣、南管北管、南臺灣特有藝閣車陣等,以木板水印版畫保留、記錄逐漸失傳民俗文化,更呈現臺灣庶民豐沛的生命力。

好作品,除了慧詰創意外,林智信慢工出細活,也充滿應用上。他以采風圖式的踏查創作,記錄下自己20年來所見的各種藝陣角色,以及圍繞在藝陣中「逗鬧熱」的人們,良苦用心,盡在其中。

展出的作品,包括傳統的裝置,之外,在藝陣的隊伍旁,更出現拿著相機記錄藝陣的人,或是大手牽小手的親子觀眾,他們興奮地看著藝陣,神情愉悅。這也是當代藝術中,非常強調的互動性,作品的展示,不只肅靜陳列,而是希望被討論、被體驗,同時被再創造與再詮釋。

很明顯的,林智信在紀錄藝陣的時,也記錄了風土民情和地理,像是老式的的三合院、沿街的蓊鬱樹林,以及扶疏草木,港口並列靠岸的船隻,應有盡有,栩栩如生。

當綿延百尺的藝陣人龍,時遇狂風、時遇西北雨的窘迫景象,把畫中人物,對土地的召喚、對信仰的執著,表現得逼真自然,因此,搏得滿堂采。

與提到《迎媽祖》作品,林智信忘不了其中的艱辛。據說,創作時必須經過17道版印套色程序,才能成就一幅版畫,而林智信使命必達的情操,足堪表率。

雖然《迎媽祖》是早年庶民節慶中,藝閣與陣頭典故的呈現,其中的來龍去脈,倍令人好奇。神輿與護衛所屬間的關聯,傳統的服飾及化妝規範,動態的表演、架勢、配樂、道具,必須在創作前,爬梳清楚,才能動筆繪製草圖。

由此可見,在創作過程中,需花費大量時間,在畫面及資料研究考據,過程複雜艱辛,三易圖稿、刻繪木板、印刷染色,林智信終於在60歲那年,完成該巨作,一圓心願。

曾擔任過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的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1954-)說,林智信一位非常認真執著的藝術家,雖是地方型的創作者,但純樸踏實,他的主題,總是與台灣民俗鄉土作連結,尤其挑戰大型創作,高昂鬪志與情操外,需要相當的體力、耐力以及意志力,對鄉土的熱愛,對藝術的真誠,足堪表率。

也是台南人的林曼麗,跟林智信其實認識很早,十分熟稔。1976年林曼麗師大畢業,先回台南家鄉教書,準備赴日深造,當時就在台南林智信工作室,做過版畫。

林曼麗說,身為地方型創作者,靠著孜矻努力,有此成就,相當不容易,台灣美術史會給他一定的評價。

林智信創作歷程,展現他的好奇心,什麼都想嘗試,從早年雕刻開始,到版畫、油畫、其他雜項,多元創作,廣泛體悟。林曼麗認爲,他最大的成就,還是以版畫作品為先,油畫作品次之,稱林智信是出色的版畫家,一點也不為過,值得美術館典藏,或民間團體收藏認養。

至於林智信投身油畫連作,寫下奇蹟,非常令人感動,不過外界對於他創作的苦心,了解不多,又不擅長政商關係經營,造成他的藝術價值,一直被低估。

挖掘台南在地傑出藝術家,本來就是台南美術館的工作,林曼麗點名南美館應該考慮收藏林智信的版畫作品,起帶頭示範作用。至於國美館,站在中央級美術館的崇高位階,可以考慮收藏一點,既是豐富庫房,也對出色的基層創作者,展現鼓勵支持的誠意,是藝術界的共同期盼。

年屆八旬,又有腎臟疾病,儘管是一週三天需要洗腎,但林智信依舊心繫著創作,他仍然克服體能的衰退,創作不懈,上午到醫院診療,回到家裡略事休息,下午仍然拿起畫筆,和油彩繼續奮鬥,落實活到老畫到老的鐵律。

根據媒體報導,林智信最新作品是200號的《百雞圖》,以及100號的《赤嵌樓》。

走過一甲子的創作歲月,現在他作畫駕輕就熟,幾乎不需要什麼思考,隨心所欲,筆在意先,以無招之招的自信,及時調出深淺合宜的各種色彩,任他揮毫,無數老辣獨到的好作品,呼之欲出。

除了版畫和油畫的大尺幅作品之外,林智信也作雕塑、交趾陶、天目釉作,也很得心應手,信手拈來,美在不言中。擔任台南生活美學館策展人蕭瓊瑞說,「稱呼林智信不應稱為版畫家林智信,也不是油畫家林智信,他就是藝術家林智信」。

身為全方位的藝術家,李智信深刻扎根在土地及生活上,不論是版畫或是油畫,藝術家林智信的作品都已達到為庶民寫史、為山川立傳境界。

其實從今(2022)年4月接連的兩檔展覽,「林智信版畫、陶藝大展─生活.民俗.節慶」和「林智信油畫、雕塑大展─土地.人民.記憶」,都是南台灣必看的好展覽。

由文化部贊助出版的三大冊《林智信全集》,非常用心編排,拉開來是長幅畫作,合在一起,成為一本書,可以盡窺林智信大半生的丰采。

到醫院洗腎、回家休息,抽時間作畫,或者到台南生美館作導覧,解說畫境與他的初心,日復一日,其實,林智信沒有說出口的希望,他尋尋覓覓,痴痴等候,物色有緣人,為《迎媽祖》與《芬芳寶島》尋找好歸宿。

已故導演齊柏林冒險以高空,拍攝影像,「看見台灣」;86高齡藝術家林智信,以彩筆印刻,接龍台灣,《芬芳寶島》成為美麗台灣的縮影,主體意識的滙集,更是對台灣美好過去的禮讚、回眸與借古喻今,找回愛土地、挺台灣的真正力量。

此時此刻林智信有著與時間賽跑的急迫感,為畫作「託孤」的心情,希望也被感受到,付諸行動,一圓耄耋藝術家真誠又卑微的衷心想望!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