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定樁布魯塞爾、深耕藝術家與人脈!

簡秀枝/定樁布魯塞爾、深耕藝術家與人脈!
簡秀枝/定樁布魯塞爾、深耕藝術家與人脈!

Xavier Hufkens守著本館32年,拒走國際展店風

對於一個成立32年的國際畫廊來說,是該聚焦單點經營?還是開枝散葉,全球佈局?比利時布魯塞爾霍夫肯畫廊老闆澤維爾.霍夫肯(Xavier Hufkens,1965-)選擇前者,他堅持原汁原味,僅此一家,別無分店。藝術家第一,品質至上,而畫廊老闆是人脈關係的火車頭。「備多力分」,分店一多,必然稀釋品質,更無法感受老闆最赤誠的一對一服務。

澤維爾.霍夫肯是道地的比利時人,法文、英文流利,近年他注意力拉到亞洲,他學得的中文單詞,是「老闆」。「I am 老闆⋯!」他以極具個性與親和力的英文挾雜中文單詞,作為見面的開場白。澤維爾.霍夫肯從14、5歲作了畫廊夢,22歲落實夢想,開了首家畫廊,迄今32年,只要在同一地點,擴大空間。這種放著長線、精心耕耘單點的作法,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畫廊生態中,算是少數。緊抓每一個細節,以品質取勝,特別是有溫度、有感覺的人際關係。

澤維爾.霍夫肯經典的一句話是:你到霍夫肯畫廊,或Xavier Hufkens藝博展位來,絕對看得到老闆,老闆親自等在現場,提供作一手的解說與服務⋯!」這是澤維爾.霍夫肯持續堅持的「原汁原味」,迄今已經過了1/3個世紀,他還是守著布魯塞爾St-Georges 、與St-Jorisstrast的街廓。他的展店,就是500公尺之隔的第二空間。

至於藝術產業界瑯瑯上口的國際播旗城市,如巴黎、倫敦、紐約、蘇黎世、香港⋯,霍夫肯畫廊截至目前,完全沒有意願與計劃。9月5日,輾轉從台北經阿姆斯特丹,飛抵布魯塞爾,親自採訪神話中的霍夫肯畫廊,以及54歲的老闆澤維爾.霍夫肯,一掀神秘面紗。以姓氏作為畫廊名稱,念法律系的澤維爾.霍夫肯,非常忠於西方畫廊習慣。1987年,為了自己珍愛藝術的夢想,在家鄉布魯塞爾Saint-Gill 成立畫廊。那是霍夫肯畫廊的起家昔。1990年代,累積更多經驗,加上畫廊擴充的必要性後,搬家到Ixelles 。lxelles是住宅區,然而就在他捷足先登之後,仿效者接踵而至,目前已駐留了不少成名畫廊,蔚為精緻的畫廊區。

藝術與建築,原本就是一家親,愛藝成趣的澤維爾.霍夫肯,對空間的要求,非常考究,必然動起建築師打造畫廊展廳的念頭。當年,眼見M JoseVanHee Architecten Obelgian 建築事務所的建築師Paul Robbrecht 和Hildegard Dawn 和Marie-Jose Van Hee等事業夥伴,用心把住宅區,改造成藝術畫廊區,他深受感動;無獨有偶,景觀建築師Jacques Wirtz也加入花園設計,時尚建築,配翠綠前後院,獨樹一幟的霍夫肯畫廊空間,就被打造出來。

高聳天花板,視覺穿透力強,後院的抉疏林木,和著不同時間的光線變化,讓每一檔展覧,被専業與理想呈現。因為空間明亮脫俗,極具當代氣質,加上,乘勝追擊下的多元展覧規劃,獲得海內外藝術家的信任與青睞,像美國極簡藝術家Richard Artschwager、比利時藝術家Thierry de Cordier、Jan Vercruysse ⋯,都在那時候加入代理行列。

隨著畫廊知名度的蒸蒸日上,以及展覽、銷售業績蒸蒸日上,10年後,霍夫肯又面臨空間的不敷使用。先是打通畫廊相連建築,擴大畫廊空間。接著在聖喬治街(St-Jorisstrast)107號覓尋第二空間,一番整修改變後,2013年春天開始營運。這個由澤維爾.霍夫肯和建築師Hurry Gugger共同設計的嶄新空間,吸引了炙手可熱的年輕藝術家到該畫廊新空間展出,例如,Katherine Bernhardt 、Danh Vo...等,使得看似保守,畫廊的根基越紮越穩。

堅持不離開家鄕布魯塞爾的霍夫肯,繼續從既有畫廊空間的左鄰右舍、相連基地動腦筋,作蠶食整併。有人讚美霍夫肯畫廊是比利時最美麗的當代藝術空間;也有人恭維該畫廊是歐洲頂尖當代藝術畫廊之一,都讓謹慎行事、步步為營的霍夫肯,以慢工出細活的精神,帶領畫廊,穩定步向前,懿名遠播。凡事慢條斯理,但講究水到渠成,澤維爾.霍夫肯,接受獨家專訪時,身著藍襯衫、毛外套,自信又自在。些許鬍渣,總是笑臉迎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他出示著手機上的影像,是藝術家張恩利日前被邀請到奧塞美術館,録裝代言作品 的珍貴畫面。十分具指標性的莫內晚年《睡蓮》巨作,張恩利像在談論熟悉的老朋友般,流利入鏡。另外,近日比利時在地媒體,對張恩利在霍夫肯畫廊兩個空間的首展,以全版篇幅作報導,語多肯定。棕色大鏡框下的澤維爾.霍夫肯,滑撥著手機,喜形於色,秀出畫面。

澤維爾.霍夫肯從第一次見到張恩利的作品,到落實在布魯塞爾的首展,前後花了5年多時間,果然酒香不怕巷子深,雙方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磨合,倍見真誠。

話夾一開,澤維爾.霍夫肯追憶著往事說,「當我從14、15歲開始,我就立志在我的家鄕開座畫廊⋯!」果然,畫廊之夢圓了,而且比一個空間還多一個,但都聚焦在500公尺的方圓裡⋯完全符合「stay focus」的基本立場。

澤維爾.霍夫肯表示,父親從事化妝品生産,經常要到外地出差,讓他最印象深刻的是,父親到巴黎洽公開會時,都會把他一個人留在美術館或博物館。為了爭取與父親出差同行,他乖乖在展廳打發時間,然而,逛著看著,逐漸讓他感受到藝術的親和力,也因為透過看大師原作的啓蒙,讓他非常自然地親近藝術,並結下不解之緣,悠悠32年過去,迄今不悔。

偏偏,上了大學,他唸的是法律系。法律的一板一眼,讓他厭倦疲乏,很快就決定將來不再當法律人生涯規劃。1987年22歲的他,果然以無畏的初生之犢精神,開啓了他夢想中的第一個畫廊。畫廊雖小,五臟俱全。初出茅廬的他,在完全沒有資源奧援下,名氣的新畫廊,第一個展覧,竟然是已經紅遍半邊天的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1950-),而且是該藝術家在比利時所作的第一個展覧。澤維爾.霍夫肯與安東尼.葛姆雷相差15歲,首展的機會,讓兩人拉出30多年的貼心情誼。

澤維爾.霍夫肯特別舉出在安東尼.葛姆雷首展中,前來購藏作品的收藏家,已經85歲,日前他還特別參加了他的慶生會。澤維爾.霍夫肯經營人脈的長久與細膩,而且深入內心深處,相知相惜,互相輝映。澤維爾.霍夫肯稱安東尼.葛姆雷是位讓你相信,「世間沒有做不到的事」,在創作理念上,「沒有做不出的作品」。這股拗勁,讓他們更加「惺惺相惜」,一起討論創意。

例如,安東尼.葛姆雷的浩大公共藝術作品《曝光》,是件藝術家側身低蹲、難度很高的作品,那個姿勢,作模不易,而作品的鏤空伸展,力與美雙要求,又得應對環境變化。當使命必達的安東尼.葛姆雷,把他的蹲姿,放在荷蘭小鎮萊利斯塔德和大海之間的一片薄薄土地上,讓外界驚艶歡呼。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水位的上升,25米高的《曝光》雕塑,逐漸埋在水中,迎接日升月落,大自然的生生滅滅,視覺存在的永恒性,都引人遐思。特別是全球暖化議題下,作品在海平面升跌,成為最佳警世與代言。

個性溫馴真誠的安東尼.葛姆雷在全世界,享有5家畫廊代理(White Cube Gallery、 Gallerie Continua、 Gallerie Ropac 、 Sean Kelly、Xavier Hufkens )他與5個畫廊老闆都保「哥兒們」般的好交情,但與霍夫肯畫廊的比利時首展,是無可磨滅的紀錄與記憶。目前霍夫肯畫廊,代理42位藝術家,從開畫廊的新興與中生代藝術家,32年的時間過去,有些藝術家由不知名到名揚國際,也有英年早逝,如90年代古巴籍美國傳奇藝術家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1957-1996),1991在該畫廊舉辦他第1個歐洲展覽,當時他並未成名,5年後就因為愛茲病過世,留下許多感人肺腑的同性愛議題作品,令人感傷。

尤其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被安排與當時饒富盛名的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1933-)的聯展,老幹新枝,互相輝映,也成為90年代藝術界佳話。隨著同性戀議題的發酵,當外界追憶費利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的青春凋零,很自然就連想到霍夫肯畫廊。另外,Malcolm Harley 與Robert Ryman 、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的聯展,都是被認定是神來之筆的出色聯展,外界印象深刻。

女性藝術泰斗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在1996年,也以8旬年邁藝術家,和霍夫肯畫廊合作。她頑強的生命力,從此留下漫漫善緣。2010年過世後,畫廊與布爾喬亞基金會,繼續合作,9年多來,「蜘蛛奶奶」展覽與推廣,沒有中斷過。目前和布爾喬亞基金會和霍夫肯畫廊合作的已逝藝術家基金會,包括愛麗絲.尼爾(Alice Neel, 1900-1984)、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1946-1989)、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 ,1904-1997)等4位,都是擲地有聲的重要藝術資產,令人稱羡。

「我物色藝術家,不問國籍、人種、年齡、性別,只考慮他們的藝術⋯!」澤維爾.霍夫肯成竹在胸。藝術家,是第1順位的考量,對於藏家亦然,溫呑慢煮,細水長流,一旦交上朋友,成為知己,一起逛美術館,旅遊、討論藝術作品,都是天長日久的互動。他在訪談中,秀出行程表,即將一起出遊48小時的藝術界朋友,都是彼此信任有餘,惺惺相惜。

5日下午,張恩利畫展開幕,澤維爾.霍夫肯前前一分鐘帶著張恩利老師,認識許多歐洲重要館長;後一分鐘竟蹲在地上,幫客戶把寵物狗抱上車,關上門,然後揮手說再見,完全愛烏及屋,真情流露。

屈指一算,30年的時間過去,澤維爾.霍夫肯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但環境丕變,藝術家變多、市場增大、生態更複雜,由不得人接不接受,現在挑選藝術家難度過高,而收藏家的情感維護,更為困難。霍夫肯坦然面對。曾有國際一線大畫廊大聲疾呼,要資源多的大畫廊負擔更多展費,來分攤與恊助資源與規模有限的小畫廊生存。澤維爾.霍夫肯不太以為然,他認為,藝術圈的生存法,有如社會大學,藝術產業貴為自由市場,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古今中外,凡事補貼(Subsidy )少有成功的。身為藝術從業者,理想以外,現實也很重要,再要求外面改變的時候,不如現實些,增強自己的實力,譬如努力經營與藝術家關係,有好藝術家,就容易找到好藏家,帶來良性循環,而非靠别人的施捨或補貼。

澤維爾.霍夫肯舉葡萄酒的產製為例,稱得上佳釀珍饈,一定是經過嚴厲的風吹雨打,珍稀不易。

曾經擔任瑞士巴塞爾委員會委員10年,澤維爾.霍夫肯深知政策改革的不容易,「關係更政治化」、「內容更複雜」、「程序更冗長」⋯,民主之路,一步一腳印。身為收藏型畫廊,澤維爾.霍夫肯不諱言,自己也是畫廊的收藏家之一,除了藝術作品,他的收藏包括陶瓷、勃根地紅酒。當被問及生平第一件收藏品是什麼時,他哈哈一笑,1987年幚比利時藝術家Panamarenko 處理一部舊車,藝術家很滿意,送他一幅畫作,充當傭金。

但如果真正自己花錢的收藏品,還是1987年為安東尼.葛姆雷辦比利時首展時,買下的展品。堅持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兩個空間,澤維爾.霍夫肯一年參加7個國際藝博會(3個巴塞爾藝博會、倫敦Frieze 、巴黎Flac 、布魯塞爾、上海巴岸)。亞洲藝術充滿活力,最近也變化很大。澤維爾.霍夫肯持盈保泰。他還是氣定神閒表示,品質最重要,數量並不是重點。

最近網羅出生台灣、居住新加坡的藝術新銳許方睿(Eva Shiu)擔任亞洲副總監,正是是對亞洲地區的投石問路。拜了網路之賜,不但資訊流通無國界,向來標榜原汁原味的交心服務,也沒有地域阻隔。精挑細選、謹慎規劃的國際藝博會參與,成為他不靠展店也能順暢行銷的管道,牢牢抓住老客人,也積極開發新客層。

至於是否參加2020年元月的台北當代藝術會、或同年10月新加坡Art SG,澤維爾.霍夫肯並不急著給答案。鴨子划水,划得夠深、夠徹底,自然就是瓜熟蒂落的收割時候⋯!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