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小提琴天后慕特 愛樂一生

簡秀枝》小提琴天后慕特 愛樂一生 
簡秀枝》小提琴天后慕特 愛樂一生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Let's not forget: lif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 concert .

小提琴天后慕特(Anne-Sophie Mutter 1963-)來了,這回不是音樂會,而是電影。取名為《小提琴天后慕特-愛樂一生》於6月20日在華山光點舉辦首映會,令人振奮。

那是德國SWR西南德廣播公司,耗時3年拍攝,作為歡慶德國國寶級小提琴演奏家慕特60大壽紀念電影,《小提琴天后慕特:愛樂一生》,全片不僅帶領觀眾,回顧慕特從神童到天后的愛樂一生,也側擊了慕特從女孩到母親的幕後生活。

片中公開了許多外界所不知道的生活點滴,原來,慕特這麼平易近人、個性有如燦爛陽光,更是古道熱腸,人道關懷、公益環保、人才培育,她當仁不讓,更是不遺餘力。

影片上,她說, 如果可以,她想成為「快樂的傳奇」。

再過一個多星期的6月29日,慕特就要過60歲生日,60是耳順之年,意思就是說,什麼話都能聽得進去了,更能打開心胸,廣納雅言,成為可親可愛的鄰家阿姨。

如眾所皆知,慕特出道甚早,又逢貴人,她從神童到天后,可說是人間的勝利組,細數慕特愛樂人生,讓羨慕不凡,也因為她才華洋溢、愛樂成痴,永遠光鮮亮麗,擁抱著音樂的崇高精神性,一把琴,走遍天下,享受無數樂迷的喝采、禮讚與尊敬。

慕特說,她曾希望自己60歲時候,可以圓3個夢,一把好琴、一部遙控車,還有到非洲旅行。

在慕特心目中的好琴,當然是指斯特拉迪瓦里琴(Stradivarius)指的是由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ari,1644 – 1737)在17、18世紀所製作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目前慕特已有多把好琴,1把是1710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她已經使用了多年,仍一直拉奏著。另一把是1703 羊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 ,大約5年前得到的,也是她的至愛。斯特拉迪瓦里本人,在製琴時,巧妙心思,使每把樂器都獨一無二,有其獨特的個性,而超過250 年的時空變化,不同的小提琴家,也因為親密方式,演奏該樂器,也留下什麼的,在那樂器內,非常神奇。該兩把琴,對慕特來說,不只是3個願望之1,提前實現,其實,她還是以探索的心情,與心愛老琴,相依相偎,共創更多奇蹟。

對於遙控車,其實,早在2013年她50生日時,女兒阿拉貝拉·旺德利希(Arabella Wunderlich ,1990-)就已準備了,作為半百壽禮,知母莫若女,讓慕特窩心不已。

而對於神秘非洲,她念茲在茲,同樣也在若干年前,有了非洲壯遊,讓她心滿意足。

在《小提琴天后慕特:愛樂一生》電影首映中,主持人林查拉(Tzara Lin)就言簡意賅表示,慕特太有名,其實不必蛇添足,多作介紹,但該電影迷人的地方在於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是網路上查不到的,果然銀幕一開,就是戴著棒球帽,一身登山遠足打扮的陽光慕特,帶著她心愛的蠟腸狗,頂著大太陽,快走山區,汗流浹背。該畫面與音樂廳裡裸露香肩的小提琴天后,截然不同。

的確,在一甲子的歲月中,從帶嬰兒肥的音樂小才女,到人妻、人母、寡婦,慕特的身份扮演、角色變化,夾雜著命運的捉弄,但她逆來順受,忠於音樂人本色,守著一雙子女、守著音符,她個性豪邁、海派、爽朗,永遠給觀眾天后的形象。

慕特與偶像羅傑費德勒(Roger Federer,1981-)相見歡,古典樂與網球明星,本來是南轅北徹,但慕特愛運動,她在銀幕上,帶著兒子理查德·旺德利希(Richard Wunderlich,1994-)一起追星。

羅傑·費德勒,是已退役的瑞士男子職業網球運動員,他總共贏得20座大滿貫冠軍,單打世界排名第一累計310周,其中包括連續237周世界排名第一的男子網壇紀錄,為網球史上最佳的男子選手之一。費德勒生涯贏得103個ATP單打冠軍,含20座大滿貫冠軍和6座ATP年終總決賽冠軍,以及28座大師賽冠軍。

慕特拿出內裝著250多嵗斯特拉迪瓦里古琴的琴盒,要羅傑費德勒簽名,陽光舉動,像極了校園大女孩。

魔術師史蒂夫 •柯恩(Steve Cohen,1957-)公開表演他吃鈔票的鬼斧神工。該位有著「百萬富翁魔術師」美譽的史蒂夫.柯恩,固定在紐約華爾道夫飯店、富豪的私人豪宅或活動上演出,股神巴菲特、摩洛哥皇后、沙烏地阿拉伯儲君,都曾是他的座上賓,面對那些國際知名的大人物,柯恩的演出一直保持優異的水準,連慕特看了他在面前撕下紙鈔,放入口中咀嚼,但在史蒂夫 •柯恩巧手甩甩,紙鈔卻完好無缺,也嘖嘖稱奇,追東探西,與名媛貴婦的反應,沒有兩樣。

導演希格麗德•法爾坦 (Sigrid Faltin ,1956-)為呈現慕特更多的不同面貌,作了多項貼心安排,包括「一路看著慕特長大」的名指揮家丹尼爾 •巴倫波因 (Daniel Barenboim,1942-)、「視慕特為謬思女神」的電影配樂作曲家約翰 •威廉斯 (John Williams,1932-)與當代音樂作曲家約爾格 •威德曼

(Jorg Widmann,1973-),還有慕特長年的鋼琴伴奏暨摯友蘭伯特 •奥克斯 (Lambert Orkis,1946-),與她進行音樂人間的知性對話,格外能襯托出她的卓越魅力。

從慕特音樂圈外人的暢談中,觀眾從銀幕上得以知曉慕特原來對於健行的熱愛,對於慈善公益的大愛,對於環保議題的關心,對於如何在公領域與私生活取得平衡,這些都是許多台灣古典樂迷,鮮少理解的慕特另一面貌。

影片中出現安德烈•普列文(Andre Previn,1929-2019)的畫面。無意間勾起外界對慕特感情世界的好奇。慕特結過兩次婚,但兩段婚姻,加總不到10年,她的第一任丈夫德特勒夫·文德利希(Detlef Wunderlich,1936-1995) ,是律師,1989年結婚,當時男方53歲,慕特才26歲,兩人相差27歲,怎奈幸福生活,非常短暫,1995年德特勒夫·文德利希病逝,他們只維持6年婚姻,兩人育有一對子女,大女兒阿拉貝拉·旺德利希(Arabella Wunderlich ,1990-),今年33歲;小兒子理查德·旺德利希(Richard Wunderlich,1994-)今年也30歲了,當時慕特才32歲,就成為寡婦,而且6年的婚姻生活,包括2度懷孕,有如追趕進度式的婚姻,對情慾初開的新婦,算不算幸福,令人唏噓不已。

慕特守了7年寡,直到39歲那年,她與年長她34歲的美籍德裔指揮家安德列·普列文(André Previn ,1929-2019)結婚,那是慕特第2次結婚,卻是安德列·普列文的第5次結婚。

安德列·普列文生於柏林,有著俄國猶太人血統。1938年,在巴黎和柏林學習音樂後,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而舉家移居到美國洛杉磯。早年的安德列·普列文,以爵士樂演奏開始他的音樂生涯,並且有一份整理電影的工作。1950年至1952年應徵入伍,駐紮在舊金山。1958年,安德列·普列文為影片《金粉世界》作譜寫的配樂獲得第31屆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電影配樂創作深受喜愛。後來,他從爵士樂跨域到古典音樂,成為作曲家兼指揮。1963年,安德列·普列文以客席指揮的身份,首次指揮美國聖路易斯交響樂團,那是他事業上的一個轉折點。1960年代,安德列·普列文逐漸改到古典音樂領域發展。但早年的那些經歷,使得安德列·普列文對喬治·蓋希文的作品,有獨特的理解和感覺。1965年,首次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1968年至1979年任該團首席指揮。1970年代,安德列·普列文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指揮家,先後擔任過匹茲堡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76-1984年)、皇家愛樂樂團音樂總監(1985-1988年),洛杉磯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1985-1989年)等等。

安德列·普列文常年和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等世界一流樂團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係。

安德列·普列文的職業生涯,涉及好萊塢、爵士和古典音樂3大方面,且獲得了成功,而後兩者,直到晚年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在電影中,他編曲和創作音樂;在爵士,他是一位著名的三重奏(Jazz trio)鋼琴家,鋼琴伴奏和爵士經典歌手。在古典音樂領域,他擔任過鋼琴家和指揮家,並作為藝術音樂作曲家,在過去的30年中創造許多遺產。

不到20歲的安德列·普列文開始為米高梅編曲和作曲。他之後繼續參與了50多部電影的配樂,並贏得4項奧斯卡獎。他還贏得了葛萊美獎,其中10項是因為在他職業生涯的3個領域錄製的唱片,之後獲得了1項終身成就獎。他曾擔任:休斯頓交響樂團(Houston Symphony)音樂總(1967-1969)

倫敦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68-1979)匹茲堡交響樂團(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音樂總監(1976-1984)洛杉磯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1985-1989) 皇家愛樂樂團首席指揮(1985-1992),同時,並在他公開宣布脫離受薪職位後,成為:奧斯陸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2002-2006)他還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有友好關係。1996年,普列文受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冊封為爵士。2005年,獲格倫·古爾德基金頒發的格倫·古爾德獎和第47屆葛萊美獎。

慕特與安德列·普列文,兩人都是才華洋溢,尤其音樂上的惺惺相惜,但婚姻只維持到2006年,就以離婚收場,從2002年到2006年,前後不到4年,他們沒有生育子女。之後,穆特與安德列·普列文仍保持友好關係,經常合作演出。

2019年安德列·普列文以90歲高齡過世,留下許多回憶。「我從來沒有和如此多才多藝的人,一起工作過」緣盡情未了,慕特那樣評價安德列·普雷文。

慕特的一甲子人生,除了和音樂有了不解之緣外,她好像特別有「老男人」之緣。

話說從頭,慕特於1963 年,出生於德國萊因費爾頓(Rheinfelden),自幼聰穎活潑。偶然機會,孟德爾頌和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專輯後,她愛上小提琴旋律,那兩張專輯,是她父母作為訂婚的禮物,沒想到影響了女兒的志業發展。

慕特在5歲時,就開始學習鋼琴及小提琴,並先後師事艾爾娜·霍尼格 (Erna Honigberger,1894-1972)及艾達·斯塔基 (Aida Stucki,1921-2011)。

由於她在小提琴演奏上很快就展現出極高的天賦,因此還在少女時期,慕特就決定離開學校,而專注於音樂表演上。1976年,年僅13歲的慕特在琉森音樂節上,登台演出,造成轟動。隔年,指揮帝王卡拉揚欽點她與柏林愛樂一同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中演出,正式開啟了她的職業演奏生涯。而在卡拉揚的提攜之下,慕特也很快的打開了她在國際上的名聲,成為在當時最受注目的年輕小提琴新星。

慕特深得卡拉揚喜愛,除了邀請她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之外,卡拉揚教導慕特研究曲目,內化為天賦,他們一起工作,直到卡拉揚去世。

卡拉揚有識才能耐,他可以把一位年輕音樂人,與管弦樂隊,推向遠方,推到潛力的極大化。慕特總是心存感激。卡拉揚之於慕特,正是伯樂提𢹂千里馬的寫照,打下她成為傑出獨奏家的架勢,也是晉升全球超級巨星的深厚基礎,一點都不讓人意外。慕特出道早,又有卡拉揚加持,許多為她量身打造的創作,讓她為職業生涯開出方便之門。

值得一提的是,對音樂有獨特情感的慕特父親,頗有智慧,他在慕特出道之初,扮演很好的保護角色,為她嚴格篩選演出的場合與數量,讓小慕特不至於淪於浮濫,或出現殺雞取卵的後遺症。

慕特從小圓嘟嘟的外型,十分討人喜歡,尤其具備長輩緣,時常以小音樂奇葩的身分,在歐洲各地的演出,1980年,才17歲的慕特,受祖賓.梅塔(Zubin Mehta, 1936-)邀請,和紐約愛樂合作,首次登上了美國的舞台,演奏了孟德爾頌(Mendelssohn,1809-1847)的《小提琴協奏曲》,為慕特打開國際視野。

兩週後,她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莫扎特(Mozart,1756-1971)《第三小提琴協奏曲》,由羅斯特羅波維奇(Rostropovich,1927-2007)指揮。

22歲那年,她在俄國首演。1986年慕特舉辦個人美加的巡迴獨奏會,並首度以獨奏家身份,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表演,極度受到讚賞,也讓當時才23歲的慕特,順利的從神童的身份,轉換成了明星級的演奏家。

身為青年表演者和錄音藝術家,恭特可真羨煞不少音樂人,她14 歲時,與丹尼爾·巴倫博伊姆指揮的英國室內樂團,一起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首次亮相,15 歲時,她與馮·卡拉揚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錄製了莫扎特《第3號小提琴協奏曲》和《第5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張專輯。

進入1990年代,慕特繼續活躍在演奏上,而且,錄音作品也接續出版,也受到樂迷的喜愛,在加入DG之後,先後發行了如卡門(Carmen)幻想曲(1993)、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小提琴協奏曲》(1997)、巴爾托克(Bartók,1881-1945)和潘德列斯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的奏鳴曲與協奏曲(1997)等專輯。

1999年慕特更乘勝追擊,發行了全套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小提琴奏鳴曲》的錄音及DVD,在低糜的古典唱片市場中,創造出驚人的銷售成績,而之後所發行的莫札特全套《小提琴協奏曲》、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以及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等,令人刮目相看。

另外,慕特的音樂天份與舞台表現,讓她走進學術殿堂,年僅 22 歲的慕特,就被任命為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的榮譽院士兼國際小提琴研究系主任。

說到慕特的老男人緣,鋼琴家蘭伯特·奧爾基斯,以最有默契的伴奏夥伴,天涯海角常相隨,有如上帝派來的護身天使,讓慕特在全世界的演出,如魚得水。

1998年,穆特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次亮相,那是鋼琴家蘭伯特·奧爾基斯的專業伴奏,她在演奏了法朗克(Franck,1822-1890)、塔替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貝多芬和拉威爾的作品,由於默契十足,贏得滿堂彩。之後,慕特和奧基斯,成為最佳演出搭檔,形影不離,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音樂會舞台上。

慕特的才華與嗜好,多元並進。許多當代著名作曲家如亨利·迪蒂耶(Henri Dutilleux,1916-2013)、潘德列茨基(Penderecki,1933-2020)和盧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1913-1994),專門為她創作或獻給她的作品。

她在 2008 年與俄羅斯指揮家葛濟夫(Valery Gergiev,2953-)一起錄製索菲亞·古拜杜麗娜 (Sofia Gubaidulina,1931-)的《小提琴協奏曲-In tempus praesens》,成為經典。

另外在爵士樂、電影和歌劇,慕特也沒有留白。她把爵士樂歌手 艾拉·費茲潔拉 (Ella Fitzgerald ,1917-1996)的專輯,列為她最喜歡的唱片,還有作曲家康果爾德(Korngold ,1897 -1957)的電影配樂和帕華洛帝 (Pavarotti-Freni ,1935-2007)錄製的普契尼(Puccini,1858-1924)歌劇《波西米亞人》( La Boheme),大受好評。

同時,慕特也是舒伯特(Schubert;1797-1828)的頭號粉絲。她認為舒伯特的《C 大調幻想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提琴和鋼琴作品,讓她愛不釋手,雖然詮釋很不容易,但她屢屢接受挑戰。

小提琴獨奏家是否優秀,除了需要獨到技巧外,內在涵養,其實是關鍵,慕特除從她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汲取經驗,同時她是用功的讀者,她喜歡俄羅斯作家,經常回顧有關有權勢女性的悲劇小說,那些充滿激情、與社會不同的女性,對她來說,都是良師益友。

近年來,慕特也積極從事於教育及提拔後進的工作,她在1997年成立了「AnneSophie Mutter Circle of Friends」基金會,旨在發掘及幫助年輕有潛力的弦樂演奏家們,像是米哈伊爾·奧夫魯茨基 (Mikhail Ovrutsky,1980-)、謝爾蓋·查特里安 (Sergey Khachatryan,1985-)、丹尼爾·米勒-肖特 (Daniel Müller-Schott,1976-)、阿拉貝拉·史坦巴赫爾 (Arabella Steinbacher,1981-)以及來自中國的陸威(1981-)等人,都曾接受過該基金會的贊助。

同時,慕特也參與許多公益性質的音樂會,她經常參加各地募款演奏會,為不同的基金會及慈善活動籌款,在成功的音樂事業外,也不忘回饋社會。

烏俄戰爭,讓慕特悲憤不已,她在去(2022)年3月13日 登高一呼,舉辦「2022烏克蘭募捐音樂會」,當場拉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爭取支持。

作為古典音樂家,貝多芬不僅留下了豐沛的音樂遺產,他的作品也成就了無數音樂大家,慕特從20世紀70年代,多次與「指揮帝王」卡拉揚合作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開始,她對貝多芬音樂的探索,就再也沒有停下腳步,該募款音樂會收入,悉數救助烏克蘭飽受戰爭傷害的人們。

「我們不要忘記,生活比音樂會更重要」(Let's not forget: lif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 concert .)慕特語重心長。

欣賞完90分鐘的《小提琴天后慕特-愛樂一生》,果然發現,馳騁樂壇數十年的慕特,豈止是「小提琴天后「而已,她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現代生活家」。和著涔涔汗珠蹭熱度,她會在舞台上,緊皺眉頭,讓琴韻飛揚,也會在艶陽下,上山下海,開懷大笑。倏忽歲月一甲子,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