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張淑征出書作展 勇往直前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穿高跟鞋女建築師張淑征(Grace Cheung,1967-),於8月1日,以「受到約束的啟發(Inspired by Constraints)為題,分享她追求建築夢想的精彩過程,同時她以培養觀察力、累積領悟性,以及訓練批判性膽量,勉勵建築後學。
張淑征是「+ - 建築事務所 XRANGE」的共同創辦人及主持建築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碩士,美國註冊建築師,也是「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兼執行長。
她兩度「AIA美國建築師協會2021國際設計大獎」,作品包括《澎湖厝》私人住宅,以及《蹤跡地景》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景觀設計。
前者獲得國際公開/建築設計優異獎(Open International/Architecture),後者獲得都會設計表揚獎(Urban Design)。
今年56歲的張淑征,昨天下午一身深色洋裝,足登3寸高跟鞋,出席女記者及作家協會,娓娓細訴她追逐建築夢想的過程,同時以「澎湖厝」等5個案例,作了詳細說明。
張淑征是馬來西亞華僑,17歲時舉家移民加拿大,後來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研究所,而後在加拿大、美國、荷蘭及香港等地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練就一身功夫。2003年與夫婿洪裕鈞,在台灣成立「+- 建築師事務所XRANGE」,獲獎無數。
1日演講會一開始,張淑征秀出對比照片,說明遷徒的大跨度下,她成長中的冷暖感受,從熱帶高溫的馬來西亞,到冰天雪地的加拿大;從櫛比林立的紐約高樓,到霓虹閃爍的香江風情。
尤其張淑征在香港工作時,曾代表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來台參與清水休息站競標,並順利得標,也如期完成規劃設計,留下完整紀錄。
張淑征說,看到清水休息站,從草圖到落成,後來更發展成為台灣最受歡迎的休息站,對當時只有27歲的她,真是喜出望外。
也因承接該案,輾轉邀請台灣松下第3代洪裕鈞參觀,隔海譜出戀曲,讓張淑征成為台灣媳婦,在若干年後,成功接下婆婆洪簡靜惠棒子,擔任成立已經半世紀的「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兼執行長,跨步另一個嶄新的50年。
張淑征說,她從小就喜歡繪畫,可以為餅乾盒的上螞蟻群,畫牠們的穴巢,也立志長大要當畫家。
但是父母希望她學醫,她也不負家人期許,進入醫學相關領域。
有天她從圖書館借到一本有關4個建築師的傳記書,她如獲至寶,一口氣念完,給了她當頭棒喝,讓她矢志成為建築師,無視只剩6個學分即可拿到醫學學位,她選擇轉考建築系,從此走上建築不歸路。
不過,在圓建築夢的過程,也不完全順遂,當她進入知名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系就讀時,張淑征滿懷欣喜,擠進《時代》雜誌評為「美國最好建築師」的史蒂芬·霍爾(Steven Holl,1947-)課堂,卻得到嚴師冷酷評價:「你沒天分當建築師。」
天生的判逆性格,加上愛建築成痴,張淑征那裡會因此打退堂鼓,她加倍用心學習、刻苦自勵,希望找到建築的竅門。
取得哥大建築碩士學位後,她急於在建築實作中,精進自己,包括:加拿大溫哥華帕特考斯 (Patkaus)建築師事務所、紐約伯納德屈米 (Bernard Tschumi)建築師事務所以及大都會(OMA)亞洲於香港及荷蘭鹿特丹辦公處,國際化的視野,大跨度的浸淫,果然讓她在香港的工作中,隔洋來台競標成功,設計出邊際效益,一路長紅的國道三號「清水休息站」,她的設計一戰成名,當年才27歲,命運徹底改觀。
國道三號「清水休息站」被公認是全台最美的休息站,流暢的室內外動線、寬廣的屋頂平台和草坪,在漫長而寂寥的高速公路邊,宛如沙漠綠洲,完全顛覆大眾對休息站的想像,一時成為人潮爆滿的景點。
根據統計,清水休息站在全台15個休息站中,始終名列第一,營收排名榜以2021年為例,依序為清水5.43億元、關西3.60億元、泰安3.43億元、西螺3.32億元、東山2.83億元。
張淑征昨天在講座中,也秀出清水休息站目前的使用景況的多幅照片,導演蔡明亮拍攝《天邊一朶雲》,在該休息站取景,令她安慰,不過,原先設計的觀景台,被改成海豚表演館、屋頂多台被增加許多頂罩,全台最大AR戶外表演秀、王者鯨鯊虛擬水族館與魚群生物秀、歌星演唱會、星空烤肉香,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張淑征以「initiation:Strange Taiwan ways」,對於使用單位的奇發異想,只能苦笑以對。
大樓=建築?結構體=建築?有貼材質的結構體=建築?美學=建築?
張淑征不斷自問,不得不自圓其說,不過,她不得不佩服另類的台灣生命力。例如,全棟樓梯外掛的建築大樓、滿佈招牌的建築皮層、棟距之間增建的天橋、某街頭成為盤商收購委託書的市集、廟宇理髮店檳榔攤同框濟世、同款鐵窗違建掛滿全棟住戶、以串燒概念讓轉運中心的加油站教堂毗鄰,都會怪象,無奇不有,令她肅然起敬。
張淑征也不諱言,許多人只要聽到她是建築師,就會問她問題,例如,台北為什麼這麼醜(Ugly Taipei)、你最喜歡的建築是那一棟(which is your favorite building?),你最喜歡那位建築師?(who is your favorite architect?),令她啼笑皆非。
張淑征苦笑地說,建築師在台灣,成為第一線工人(architect in taiwan =front line worker)。 身為一個建築師,張淑征認為自己是一名最前線的工作者,同時經常被問到:為何台北的市容這麼醜陋?在過往經驗中,我們不能只憑幾棟建築物的美醜斷定城市,許多現象都是各都市自己形成的,例如台北,有許多的建築物都被廣告給隱蔽。從此類現象去發展一個空間,他所認為一個創意的城市,應該是要擁抱這些奇異、陌生,這些帶領我們找到並定義所謂的美。
她解釋,建築的基本元素,包括基地條件、地理氣候、風水文化在地習慣、能源、設備結構、材料、功能需求、預算、業主、時程、施工文化,通通都是第一線建築師所要思考的。最後建築師成為魔術師(magician),從提昇體驗、工藝表現行為意圖、建築精神、設計理念,都得含蓋進去。
「+ - 建築事務所X RANGE」於2003年在台灣成立,迄今滿20年,血汗斑斑,但成果斐然,獲獎無數,其實,早在2006年完成的第一件作品《螞蟻屋》,即入選費頓「Phaidon 21世紀世界建築圖鑑」,成為台灣的唯一。
時光荏苒,張淑征的努力,也是功不唐捐,今年6月,以11個案似,攜手折疊書專家洪新富,把生活故事化為建築形體,出版的《STORY FORMS》的立體折疊對照限量書,那是一本讓人看了會在心裡,放煙火的「純白之書」。明(2024)年元月,案例結集成冊的精裝版建築圖錄也將付梓,為張淑征逐夢、圓夢的心血,留下精彩見證。
究竟如何在受到約束中,啟發出創意(Inspired by Constraints)!?張淑征昨天在演講中,以5個案例,作了詳盡說明:
一、華邦電子環保辦公大樓
該建築係以人為出發點的工作場所有效率的辦公隔間,開放式口袋型綠叢空間(green pockets),展現綠叢波浪、自然天成。
如島嶼般的社群空間,除了提失具工彈性互動的會議場所,也是遠離電腦螢幕及休息的去處。每一層樓皆有多處「綠叢空間」,散佈於大樓南面及西南面的帷幕牆窗邊。綠叢空間的自然植栽與釋放出的芬多精,除了帶給員工好心情,更提供整棟大樓清淨的空氣。綠叢空間的垂直堆疊在大樓外觀呈現為弧形的玻璃柱狀體,因此塑造出辦公大樓獨特的波浪形外觀。
「綠叢空間」所衍生而出的弧形帷幕牆表面,因應著日照的路徑,在延綿凹凸的外牆產生了活躍的光影變化。帷幕牆內凹處的影子形成了外牆的遮蔽,避免外牆區會受到特續性的日照直射。因此,波浪外型設計的大樓表面有效減輕了建築本體的日射量,並提升節能效應,形成冬暖夏涼的辦公大樓。19層樓高的辦公大樓,空間規劃有辦公室、健身房、瑜珈教室及員工景觀餐廳。一樓大廳西側設置展示空間,可作為企業重視生態、保育與推廣的文化公益分享。
華邦電子竹北大樓大廳東側的演講廳是重要設計亮點,屋頂為木結構,以新環保材(集成結構木材)重新闡釋傳統實木斗拱結構。新形態斗拱系統以米字型模組構成菱形桁架,菱形幾何讓米字型斗拱模組可「斜角堆疊出挑」,突破了傳統實木條水平堆疊與出挑的限制,讓新形態斗拱系統,呈現出空間穿透性及流動感,創新了傳統斗拱建築的語彙與表現。
二、《蹤跡地景》
位於台北火車站旁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景觀設計,稱為《蹤跡地景》,浮現了一世紀的歷史蹤跡。
鑲嵌在該基地上,是城市變遷及重建的129年的深層歷史。拆遷、重建及覆蓋的都會歷史,雖然顯著,卻一直以來,在該土地上所剩無幾的紋理痕跡。廣泛的都市更新及新建設的鐵路系統,雖跟基地紋理的定位相應,卻削減了基地的一致性,留下永久無法彌補的傷痕。
除了正經歷大規模修復的6棟歷史建築物外,基地現在僅存被捷運建設所挖掘出土的散狀原材料,例如清代的石頭和木頭基樁等,被連根拔起,處於強制休眠狀態,在基地上完全沒有定義及歸屬。
張淑征說,以景觀設計,重新表現基地過去的都會歷史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該處土地上,最有意義的正是那些己經不存在的紋理痕跡。
設計意圖重現在過去痕跡,但卻不對它們作「絕對位置」的保證承諾。設計概念運用「浮現」的設計語彙,以「漸層淡出」及「模糊」為印子介面設計手法,使自1885年建立以來,到2014年積累的「多版本」基地狀態,得以在印子重疊下,被描述與浮現。
張淑征說,該案前後花了7年的時間,才拿到使用執照,曝露了政府城市規劃與古蹟整修的政策落差,讓參與團隊倍感無奈。
所幸的是,該案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 AIA 2021 國際設計大獎的都市設計表揚獎,聊堪安慰。
三、澎湖厝
是澎湖古厝村落,所啓發的現代住宅。台灣澎湖的咾咕石(澎湖礁石)傳統民宅,是當地最著名的人文地景,那個源自閩南地區儘統合院的棋盤格式配置,主要運用在地咾咕石及玄武岩建造而成,形構出具地方特色的民宅建築。
澎湖獨特的弧形山牆、馬背屋脊、咾咕石防風牆、古厝聚落,以及海風吹拂的天人菊平原的特色風情,进發出從澎湖起家、3代同堂的陳宅設計靈感。
住宅平面依九宫格規劃,順著南北向的紋理,形成3個主要的起居區域,構成了住宅的板牆結構系統。3個南北向量體的起居區域,有個別弧形山牆設計,對應其九宮格平面的空間及功能規劃。在建築的正中央,弧形山牆形塑出挑高 6公尺的壯觀主客廳空問,客廳往外延伸至寬闊的大騎樓,將前方景觀腹地及海景一覽無遺。
整楝建築設計,透過起伏堆疊的弧形山牆,以及卷形屋脊輪廓,創造出樹林梢古厝聚落的意象,為澎湖傅統建築,注入當代的創新語彙。
為了能遠眺海景,主要生活空間都抬高到2、3樓。1樓則為建築的底層,規劃客房及客用起居空間,供家族子孫回鄉聚會住宿。第2層的大客廳右側,為餐廳及廚房,左側為父母臥室,共享垂直天井的合院景觀,往上連結3樓祠堂的陽台,往下則通往1樓的側院。3樓主臥室除了獨享廣闊的觀海平台,也能欣賞到全棟建築用石材鋪設而成的卷形屋脊地景。
因應澎湖氣候的設計策略,所有空間皆有空氣對流的設計;東北側的開口降至最小,以對應強烈的東北季風;南側屋項2.5 公尺的深出挑,與概念來自於澎湖傳統三爪窗型制的西側 2.5 公尺高線型開口隔屏,都是為減少陽光直射的設計元素。
「澎湖厝外牆採沖燒面花崗岩板材,意喻咾咕石民宅的穩重及堅固建築風格。基地東側為一口天然水井及有機農耕場,周邊的擋風牆,以工業水泥磚拼花堆砌的設計呈現,重新定義了當地常見卻逐漸消逝的傳統花磚圍牆。
澎湖厝結合當地文化傳統,因應氣候的建築設計,讓該作品具有在澎湖才可能出現的澎湖地方特色,無比珍稀。
果然,用心被看到,該作品榮獲2021年AIA 國際公開/建築設計優異獎。當時評審團主席卡羅爾·本塔爾 (Carol Bental )曾說明三代同堂住宅《澎湖厝》獲獎理由是,對澎湖建築傳統的讚頌,以及善於利用材質的特色,與歷史和自然背景,緊密結合。
四、都市巷弄集合住宅。
張淑征展現台灣巷弄住宅慣例形態的重新書寫。位於台北市中心、一個蜿蜒小巷中的高密度住宅區的6戶集合住宅,以兩大創新要素,顛覆了台灣都市住宅慣例的形態。
台灣深受風水文化的影響,住宅設計特別要求方正的平面格局,忌譚室內有凸出的落柱或在主要空間有大樑穿過,再加上由於成本較低,混凝士框架系統,通常是中小型住宅的首選建築工法,因此一般慣例是把水泥樑柱框架拉到住宅牆外,顯現台灣住宅格子狀結構外露的外貌傾向。加上建築法規允許固定比例的雨遮、陽台與花台等突出物,不必計入容積,卻又可作為計價面積來銷售,因此,外露格子狀的混凝士結構大樓量體、再外加上各式如藤壺般的突出物外觀,形成了台灣住宅獨特的「格子加顆粒」樣貌公式。
首先,為了挑戰上述過往集合住宅設計的慣例,以達到無凸出水泥樑柱框架的平順結構外殼,設計上運用了混合結構系統,以多元方式共構:梯廳與外牆以 30-40公分厚的承重牆系統載重、整體空間則是大跨距無樑樓板、再以獨支鋼柱支撑的邊樑及浴室降板結構混搭,形成建築水泥結構體僅 330 公分樓高,住宅空間內部卻可達到12 公尺 X11公尺無柱的簡潔平面規劃。平面規劃再把住宅的服務空間,併入梯廳量體内,讓住宅空間可有完螯方正開放式室内與南北通透的探光及通風。
其次,因應法規允許卻不必計入容積的凸出物的設計策路,是把它們統整成為單一的建築元素,卽使它們的尺度大小都有極大的落差,如60公分深花台、200公分深陽台、350公分深露台,形成一體向外延伸,成為沿街面寬17米整棟建築;凸出的花台、陽台、露台在形成階梯狀排列,達到最深為3.5 公尺 ×5公尺超大尺寸的戶外生活空間,創造了高密度都市集合住宅未曾見過的設計規劃。此外,為呯應基地嚴格的量體退縮要求,使得建築立面外觀看起來是由上到下的階梯狀建築體。
該棟都市集合住宅設計成果,完全是以洗練的結構設計與創新的幾何策略,回應都市大環境現象與法規限制下所產生,創造出X軸丫軸雙向層次變化的階梯狀、獨樹一幟建築量體,達成對建商及住戶更有利的住宅建築設計。
「所有醜的都往外放」的慣例形態中,張淑征技高一籌,創造大跨距的無樑空間,一樓又做出符合業主要求的停車空間,寬敞、有景觀,同時附加一個9米長的泳池,堪稱一絕。
五、《灣臥》
《灣臥》 (Wandering Walls),是描述蜿蜒漫遊之牆,所構築的坐臥之處。在墾丁面海的山上,荗盛的相思樹林旁,弧線牆自由強梭在有機形狀的樓地板上,形成了8個房間的生態民宿。
極簡的弧牆結構,隨著環境地形舆視野延伸流動,劃出公與私、內與外、建築與景觀的空間介面。
原生的相思樹林,如果受到移植千擾就不會存活,建築體因此依附在基地上的相思林邊緣,並面向海洋微曲展關;而相恩樹林不僅形成對建築體的防風保護,也提供了極獨特的穿越自然原生林的入口體驗。
板牆結構的無樑柱設計,譔3個樓層的弧牆,得以自由錯開,如絲帶般各自蜿蜒進出。每個樓層都有不同流線造形的平面配置,不僅定義客房間的佈局和視野,也能作為抵抗強勁落山風的防風牆。在1樓,弧牆延伸出挑成為庭院圍牆。
漫遊到梯間之際,弧牆大膽飛越出迴聲牆,那是棲梯間捕捉相思樹林隨風搖曳聲音所在,當客人經過樓梯之時,猶如巧遇般體驗到令人難忘的相恩樹葉沙沙作響的旋律。在樓層之間,飛牆相互交錯,形成了無邊際的開口,映入天、林、海之際的框景。
建築的曲面是以4、20、30公分寬的雜木平板模形成。順著承重牆的流線弧形,材料觸感從粗獷水泥混凝士轉換為木材、金屬或磁磚。向風面的粗獷水泥混凝土,也因長期受落山風的吹襲而漸漸變得光滑細緻。
民宿屋頂設有360度遠山海視野的無邊池,而1樓生態池不但是客房獨享的景觀,也是園區的灌溉水池。
比人還要高的芒草,塑造出白然圍籬及環繞無際的芒草原野,成為景觀設計的主要亮點。
飛牆自由漫遊的生態民宿,在無限海景、海風及樹林搖曳的聲音感官體驗中,讓旅人沿著流線弧牆的曲線在光影婆娑間恣意穿梭,回到對自然與土地共生的永恆之念。
在偏鄉承攬設計案,張淑征說,最辛苦的是工班配合的不足,加上,材料、運輸上的困難,只能急中生智,舊地取材,過程中的感受,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最後都在張淑征堅持之下,迎刃而解,留下粗獷中帶創思的特色民宿,也讓她有倒吃甘蔗的喜悅。
張淑征說,她希望每天都學一樣新的東西,很廢的也沒關係,要永遠保持好奇心。尤其女兒出生後,她更義無反顧,如今,獨生女兒已12歲,婷婷玉立,是她辛苦打拼之餘,無可取代的親情慰藉,讓她繼續勇往直前。
身為第一位得到AIA美國建築師協會國際設計大獎的華人女性,張淑征證實穿裙子、足登高跟鞋的女性,完全可以不讓鬚眉,她非常感謝家人的支持,尢其當年和她選擇在美國大峽谷上空結婚,以刺青代表婚戒的夫婿洪裕鈞,成就了她的建築夢想。
20年是個段落,出版、展覽,都是對她走過建築路的爬梳與回眸,也是對抗AI等科技發展,回頭針視手工製作、創意設計的珍貴,讓她在掏心掏肺,展現自己長才之餘,也期待社會在觀展與閱讀之後,給予更多回饋,以迎接她再起的許多20年,她滿心期待。
而擠身台灣松下電器第3代成員,又接手婆婆洪簡靜惠經營半世紀的「洪健全文教基金會」,夾雜著信任、責任與榮耀,也是她的另一個重要舞台,滿載著社會的期許,她與有榮焉,也矢志全力以赴。
從小喜歡繪畫,迷戀當代藝術,張淑征自去年底成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新科董事,參與藝術文化的國內外推廣。
去(2022)年8月間,洪建全基金會與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曾推出主題大展《轉接器》,就是由張淑征擔任總策劃,當時邀集11位當代藝術家參與,展出23件作品,倍受各界矚目,張淑征不折不扣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推手,可說實至名歸,備受期待。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