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湯瑪斯.魯夫影像創作大變法

簡秀枝》湯瑪斯.魯夫影像創作大變法
簡秀枝》湯瑪斯.魯夫影像創作大變法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繼去年在國美館展出《中國樣板畫》毛澤東大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Thomas Ruff,1958-)推出新作「d.o.pe系列」,以感知概念,分形圖案,打印在工業地毯上,傳達數位之美。

這個從頭到尾不使用攝影鏡頭的影像作品,透過工業地毯,呈現厚實飽滿量體,而希臘女神克洛伊等高度細緻和色澤旺盛的北方文藝復興風格,若隱若現,讓湯瑪斯.魯夫再一次成功顛覆影像創作,為疫後重生,帶來溫暖與希望。

在疫情流感化之後,湯瑪斯.魯夫9月15日親自出席在紐約卓納畫廊的開幕典禮,也接受大衛.卓納家宴款待。

去年3月國美館「湯瑪斯‧ 魯夫― 影像之後 1989-2020 攝影作品展」時,因為疫情嚴峻,落地隔離檢疫時間過長,無法親自來台參加開幕儀式以及相關研討會,湯瑪斯.魯夫深深覺得可惜,不過他感謝典藏在王道銀行演藝廳,所舉辦的國際連線視訊會議,讓他遠距分享創作上的喜悅心情。

自詡在創作上,不斷推陳出新的湯瑪斯‧ 魯夫,以「d.o.pe系列」作為2022年的禮獻。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 於 1954 年出版的自傳體《知覺之門The Doors of Perception》是湯瑪斯‧ 魯夫新系列發想的開始,而耶羅尼米斯.波希 (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和 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Matthias Grünewald ,1470-1528)等藝術家的高度細緻和旺盛的北方文藝復興風格,也給他過程中的轉譯智慧。

湯瑪斯.魯夫說,在十幾歲時,曾在實驗中,看到許多重複結構,那些結構,提供了一個可以讓思想遊走的感官環境,這個記憶,讓他醖釀出 《d.o.pe 》系列,突出了視覺和觀看的純粹樂趣,表現出他想像的模式,於是使用絲絨地毯,作為支撐物,強化了這一點。

最初,湯瑪斯.魯夫將圖像打印在相紙上,相紙的光滑、平坦的表面,讓他失望,於是嘗試包括錦織絲材、油畫帆布,但都不夠理想,最後轉向了一種新的創作技術,能夠將高解析度的詳細飽和圖像,打印到地毯的紋理表面上,果然讓他眼睛發亮,驚喜不已,尤其可以直接掛在牆上,使圖像充滿了物理性的存在感,以及觸覺的亮質感。

取名為《d.o.pe》 系列作品,可以擁有豐富的質地、絢麗的色彩,有機增長的質量,彷彿喚起了古往今來的豐盈與光彩。

湯瑪斯.魯夫也透露他創作上的幾個參考點,包括希臘女神克洛伊,以她對花朵形體色彩的影響力,耶羅尼米斯.波希 (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和 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Matthias Grünewald ,1470-1528)等藝術家筆下的高度細緻和旺盛的北方文藝復興風采。

尤其是耶羅尼米斯.波希 (Hieronymus Bosch ,1450-1516) 的《人間樂園》(1490-1500),該畫作長期以來,一直吸引著藝術家,融合現實想像力,創造自我風格。

至於什麼是感知,是外界刺激作用於感官時,腦對外界的整體的看法和理解,為我們對外界的感官信息,進行組織和解釋。

在認知科學中,也可看作一組程序,包括獲取信息、理解信息、篩選信息、組織信息。

在該文章中,赫胥黎詳細介紹了他對改變思維的藥物的實驗,最終通過人工手段,來思考擴大意識。赫胥黎的概念,正擴展了湯瑪斯.魯夫對於人類感知的持續探索,以及他對創建數位圖像的興趣,雖然那些圖像,是人工構建的,但似乎也有一種水到渠成、自然天成、有機衍生的效果。

綜觀湯瑪斯.魯夫一路創作以來,對「攝影語法」的全面探究,不僅說明了他的創作題材多元;還說明了他用於製作系列的技術、手段,極富變化,層出不窮;從傳統像機的的陳年設備,到最先進的電腦模擬器,幾乎涵蓋了影像的所有領域。

湯瑪斯.魯夫在開幕的展覽中,以藝術家用專門的軟件程序生成,並打印在工業地毯上的分形圖案為特色,預示著他對數位之美,以及視覺表達的無止境追求。

湯瑪斯.魯夫第一次意識到「分形」,是法國數學家 Benoît Mandelbrot 於 1975 年引入的一個術語,在他的職業生涯早期,與他對數學現象可視化的長期興趣有關。

在分形圖案中,既可以從數學上推導出來,也可以自然發生,一個抽象的圖案被無限重複,以至於它在許多不同的尺度上,都是自相似的。

形式上,這些主題,讓人想起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盛行的迷幻藝術和意象,在湯瑪斯.魯夫的青春期,通過專輯封面和其他形成經歷,作為一個黑森林中的少年,對藝術家來說,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聯結,正因為該種圖像,集中在一種擴展的感知概念上。

湯瑪斯.魯夫最初想在他的作品中,加入分形,當時他開始探索系列中的數位圖像的像素化,例如始於 1999 年《裸體》系列和2001 年的《底層》,當時的冒險實驗,因為當時的數位技術,並沒有這麼發達。

2008 年,當他開始研究 《zycles 》時,湯瑪斯.魯夫能夠創建數位概念的圖像,那是在不使用相機的情況下,製作的圖像,特徵曲線可視化了線性代數領域的複雜公式,叫人嘖嘖稱奇。

多年後,湯瑪斯.魯夫在學習一種可以生成和處理該類圖像的專業軟件後,他又回到了分形的概念,研究、創新、實作,分享,成為湯瑪斯.魯夫不變的行跡。

今年64歲的湯瑪斯.魯夫出生在德國,1977 年至 1985 年進入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成為貝歇夫婦(Bernd 和 Hilla Becher)的高足,近幾十年不斷透過各種攝影類型,進行實驗與實踐,並深入研究,力求突破,包括肖像、裸體、風景和建築攝影作品,各自成為體系,讓他聲名鵲起,和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托馬斯.斯特魯斯(Thomas Struth)、肯迪達.霍夫(Candida Höfer)等,成為杜塞爾多夫學派扛鼎要角,也是藝術影像創作的主流。

卓納畫廊幽默地說,他經營藝術產業已經30年,從來沒有賣過地毯;與湯瑪斯.魯夫的作品合作,也有20年,這樣的藝術地毯,讓他自己大開眼界,更加佩服湯瑪斯.魯夫的創新精神。

這個「d.o.pe.系列」展覽,從9 月 15 日至 10 月 22 日。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