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阿婆蘭》為歌仔戲轉型!

簡秀枝》《阿婆蘭》為歌仔戲轉型!
簡秀枝》《阿婆蘭》為歌仔戲轉型!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一、緣起情聚一拍即合

續緣報恩,可以成為台灣歌仔戲轉型蛻變、邁向國際的契機。

林曼麗董事長早在25年前引荐日本當代藝術家柳美和(Miwa Yanagi,1967),來台參加「第一屆台北國際雙年展」,留下善緣;18年前以國藝會董事長身份,協助扶持台灣歌仔戲劇團,調整體質,重現生機,奠定重生基礎。

當這兩股力量滙流,有了化學變化。2020日本奧運會的籌辦,台灣朝野成立「Taiwan Now 」,專責推動台日藝文祝賀交流,醖釀了跨國、跨域、跨界的共創合製節目,扮演操盤手的現任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馬上聯想到柳美和與台灣歌仔戲劇團,她異想天開,邀請柳美和擔任導演,為台灣歌仔戲導一齣戲,作為台日外交禮現,在日本2020年奧運會期間,赴日本演出,表達台日友誼以及具體合作成果。

怎奈疫情蔓延阻隔,奧運會後延到2021年,在邊防疫情管控措施之下,龐大歌仔戲劇團無法順利出國,一度胎屍腹中,但雙邊團隊意志堅強,不願打退堂鼓,於是歷經千辛萬苦,縮小人員往返規模,改由視訊、線上交流補強,硬是完成了《阿婆蘭》藝術劇,寫下台日跨國共創合製新篇章。

12月25日在高雄衛武營戶外廣場首演,透過公視直播,海內外共享成果,佳評如潮,不但成為台灣傳統歌仔戲與時俱進新面貌,也是國際文化外交新模式,倍受各界期待。

已故學者胡適曾說:『種種從前,都成今我。 莫更思量更莫哀,從今後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

「要怎麼收穫怎麼栽」成為林曼麗25年前的緣起,18年的義助,預鋪了今天的合作機會,果然,功不唐捐。

二、阿婆蘭代代歌未央

如蝶翩翩離故鄉,悲歡聚散本無常,漂洋過海世界上,蘭花代代歌未央。島嶼幽境深山中,身穿白綢聞清香,悠悠古調隨風送,花開踏雲一重重。

這是《阿婆蘭》世界首演,留下的主題詞曲,優美動聽,透過歌仔戲,音韻傳誦,餘音繞樑,令人回味無窮,為台灣歌仔戲踩出新步伐。

不再是忠孝節義的傳統老調,也不是卿卿我我的情愛哭腔,歌仔戲可以關心環境保育,可以探尋生態平衡,更可以為短視近利的奸商行止,進行反省撻伐,讓傳統歌謠戲曲,與時俱進,蛻變轉型,不但成為大家朗朗上口的新流行,同時也成為國際矚目焦點,12月25日傍晚,高雄衞武營戶外廣場,迎來Taiwan NOW壓軸好戲《阿婆蘭》首演,日籍當代藝術家柳美和,聯手南台灣歌仔戲三大團「秀琴歌劇團」、「春美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團」,擔綱演出,邀請來歌仔戲唱詞及劇本編撰王友輝、作曲周以謙、配樂朱雲嵩、服裝設計靳萍萍,以及編舞蔡博丞等,共同以台灣特有的阿婆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為題,串接著台灣歌仔戲與原生白蝴蝶蘭的遞嬗更迭,自然生態、人性輝光交織,感人肺腑。

台日合製共創的節目,為Taiwan Now活動,留下漂亮句點,更為台灣藝術發展、文化外交,開啓無限可能性。

值此年末歲尾,飽受疫情困擾的2021年,又在台灣光復節的紀念懷舊聲中,阿婆蘭能順利開演,集跨國、跨域、跨界的專業美學與菁英意志力於一身,有如神跡,再次留下「天佑台灣」的明證,公視現場轉播,無遠弗屆,留下精彩紀錄,成為疫情中最難能可貴的國際佳話。

三、女神聚合天佑台灣

導演柳美如以「Aphrodite」作為 《阿婆蘭》的英文譯名,這個字,又叫「阿芙蘿黛蒂」,是希臘神話的眾女神中,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的一柱,她是代表愛情、美麗與性愛的女神。

在羅馬神話中,與阿芙蘿黛蒂相對應的是維納斯(Venus),但她與維納斯不同的是,阿芙蘿黛蒂不只是性愛女神,她也是司管人間一切情誼的女神。

在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紀念的展覽上,黃土水入選東京帝展的《甘露水》,重見天日,莊嚴神聖,慈悲和藹的樣子,有如台灣宗教裡的媽祖或觀音,「女神」級的地位,倍受肯定。

原來,2021年的台灣,是女神聚集的年代,受到最多的加持、疪護與祝福,危機,果然也是轉機。《阿婆蘭》規劃伊始,是在東京火車站前的廣場,現場表演,但疫情持續,進出機場,都有嚴格的隔離檢疫措施,人員來去受阻。

疫情是危機,但彷佛也成為轉機,就是因為人員進出不易,大家拼命朝網路、視訊發展,表演團隊赴東京不成,改為台灣在地表演,線上同步分享,而跨國、跨域、跨界的合作共製原則不變,因此激盪出更多的創意思維與作法。

四、雨來雨去神乎奇技

《阿婆蘭》,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戶外劇場,在策劃組織、燈光收音、表演調度上,非常艱辛複雜,其中,最擔心的就是天下雨。

這場表演,原本要在東京奥運會期間配合演出,因為疫情影響,幾乎已經難產,但是所有演出團隊,都不願意放棄,因此,一路過關斬將,最後連戶外演出場地的安排,也是在衞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出面力挺,硬是從密密實實的行程中,擠出一天檔期,才得上演衛武營戶外廣場,成為衞武營2018年開張以來的首例。

有了場地,林曼麗憂喜交疊,喜的是,該座曾被英國衛報讚譽為「有著史詩般場景的地表最強藝文中心」,偌大廣場,排演起來,浩大威武,但也憂心天候,戶外觀眾席,遇雨必然成災。

早在開演前的許多日子𥚃,她偷偷地發願茹素,虔誠祈求天公作美,給Taiwan Now一個陽光句點。

12月24日彩排的時候,天氣很好,冬陽高照,一切順利。關鍵的25日,一早高雄就飄起霏霏細雨,嚇壞工作小組,林曼麗對著天空,念念有詞,隨後放晴。

到了晚間開演前,竟然又有一兩滴毛毛雨飄下來,大家心情簡直揪結一團,全場演員和觀眾,無不在心底集氣默禱,希望雨滴不要再繼續飄了,果然,上天善意回應,才一下子,雨滴打住,烏雲也隨之飄走。

90分鐘的首演,在忐忑中度過,還好一切順利,透過公共電視直播,實體網路同步,海內外歌仔戲迷與現場觀眾,共同欣賞。然而,非常戲劇化的結果,演出一結束,演員謝完幕,雨滴就像落了線的珍珠,大珠小珠落玉盤,噼噼啪啪下了起來,驚險又神奇。

當林曼麗董事長和簡文彬總監,陪著李永得部長,去後台感謝演員時,天王們說,歌仔戲圈有個傳統說法,如果演出之後下雨,是吉兆,表示老天滿意,也感動,喜極而泣。

大家聽了,化驚為喜,嘰喳雀悅,討論了起來,大家不約而同謝天敬神,表達十足的感恩心情。

柳美和到台灣參加「第一屆台北國際藝術雙年展」,從此就愛上台灣,她參加媽祖遶境、到蘭嶼考察在地植物、進而對台灣原生種「阿婆蘭」結下不解之緣,以2018年在高美館「靜河流深」開幕展中,柳美和作品「花獻計畫:尋找阿婆蘭」,這回巨獻《阿婆蘭》跨國共創合製歌仔戲戶外表演,回饋她所摯愛的台灣。

五、回歸野台?出國巡演?

《阿婆蘭》是Taiwan Now 的壓軸高潮,為風起雲湧 的2021年台灣文化藝術年,留下美麗完結篇。眼前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個嶄新開始,各界無不殷切期盼。

如果說《阿婆蘭》是成功案例,關鍵因素,在於找到對的人,說對的故事,故事真誠,打動人心。這些對的人,兼具專業與熱情,永不放棄。對的故事,是真實遭遇,歷經田調,找出人性在其中的幽微弱點。

具備對生態關懷、人性探索,又有傳說典故,饒富文化深度,再加上歌仔戲獨特音韻曲式,閩南語發音,憨淳動人。《阿婆蘭》成為地方戲曲蛻變轉型典範,下一步該怎麼走?

有人主張,趁勝追擊,趕快點頭接受國外邀約,出國巡演,繼續扮演台灣文化外交尖兵,落實「在地化即國際化」,讓台灣走出去,台灣歌仔戲被看到。

許多人會拿台灣歌仔戲和日本的歌舞伎等作比較,日本歌舞伎偏重在技術面的出神入化,年年以技藝相傳,反觀台灣歌仔戲承載許多地方文化。例如,一些不識字的歌仔戲演員,他們經由其他人唱給他們聽、來背劇本唱詞的。

身為演員,他們本身生活歷練,加上藝能力量,將故事演出、流傳下來。這樣的民間藝能,在台灣鄕間發揮很大作用,尤其她們背後的粉絲團,形塑出的地方推移湧動力量,非常可貴。

這樣的台日交流,對日本在地的歌舞伎,也會是刺激、啓蒙,有助於她們日後的方向洞整。

站在台灣土地的立場來看,歌仔戲來民間,最好先回到廟埕,回歸鄉里,《阿婆蘭》必須廣泛傳唱,落地生根,讓歌仔戲迷耳熟能詳,才能成為雅俗共賞的新經典。

身為催生者,又是台灣藝術文化升級的忠實園丁,林曼麗董事長保留所有可能性,樂見有機成長。

六、柳美和深刻台灣情

提起柳美和,台灣藝術界與收藏界都不陌生。去年非畫廊舉辦「桃樹春秋-柳美和個展」時,那是她在台灣私人畫廊,所作的第一次個展,作品銷售一空。

當時的展出作品,包括2016年創作的《女神與男神在桃樹下別離》的攝影作品,及2018年創作的錄像作品《擲桃》。

作品尺幅巨大,令人有若置身於桃樹園的夢境一般。她以垂掛累累桃子的桃樹為主題,不同品種、結實飽滿的桃樹,每一顆桃子看起來都飽滿多汁,令人垂涎。

栁美和自2016年開始,前往福島的桃樹園拍攝作品。老式的8×10相機以及黑夜中的手電筒的照明,拍出另類詭異的靜謐。表面上,她拍的是桃子桃樹,桃子,鮮美圓潤,喻意著生命的無限美好。但反應的是背後那股令人毛骨悚然的詭異與靜謐,更深層次,其實是人性幽微變調的寫照,發人深省。

例如,《女神與男神在桃樹下別離》,正是栁美和重拾相機創作的第一套作品,主題源自日本建國神話:男神伊邪那崎與女神伊邪那美的故事。

《擲桃》以丟桃子的雜耍戲法,隱喻了男神對女神的無情與嫌棄,而引起女神和男神,分離的悲劇,導致世界一分為二:光明與黑暗、人間與地獄。

再者,自從2011年福島核災後,福島的桃子價格便衰退了一半,即使經過科學的檢測,顯示桃子並無幅射污染,但人們根深柢固的觀念,已讓福島的桃子走向悲劇的宿命。

栁美和一向以她縝密的思慮、敏銳的觀察,細膩地表達了她對生命本質的觀看。雖然姓選擇以植物為拍攝對象,但關心的終究是人、是人性。不論是核災,還是對性別的歧視,一切都是人,都是人性所導致的結果。

栁美和不斷以她的創作,隱喻、暗示著:在歷史的洪流中,人類在生、老、病、死中掙扎,人性的冥頑,未能學習並記取教訓,重複著薛西弗斯(Sisyphus)式的徒勞無功。

七、基因破壞白蘭無魂

出生於日本神戶的藝術家栁美和,畢業於京都藝術大學。90年代以一系列彩色攝影作品《電梯女郎》廣受藝術界矚目。並於1998年受策展人南條史生的邀請,參加了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第一屆台北國際雙年展。

2006年她在台北當代館的展覽。2014年初,由於橫濱三年展《日輪之翼》劇作的舞台車展示計畫,柳美和需要打造一部實體舞台車,希望沈昭良能提供資訊和協助。

於是,沈昭良帶著她和策展人林壽美,走訪了中南部幾處廟會的演出現場,以及工廠,隨後經日本策展團隊商議,選定了位於虎尾的舞台車製造龍頭廠吉大笙業工程,委請張吉泉董事長和設計總監張頤銘出馬,為這輛即將首發運往日本的台版變形金剛操刀。

柳美和數度來台灣,參加媽祖繞境、探訪鄉下民宅,學習國語、閩南話,對台灣的草根文化、舞台車的傳統蹈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台灣的歌仔戲常常被人拿來與日本的寶塚歌舞劇相比較,而她自己因為喜歡歌仔戲,也做了一些研究,參訪過宜蘭的歌仔戲博物館,了解台灣歌仔戲的悠久歷史,柳美和覺得,在日本因為政府框架之外、來自民間原生的所謂民間藝能,漸漸衰退,相比之下,在台灣都還非常蓬勃。

所以這一次非常高興有機會在TAIWAN NOW的計畫中做歌仔戲相關創作,結合南台灣的秀琴歌劇團、春美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等3大天團,造就戶外靈活的特殊舞台感,不但燈光使用恰到好處,音效聲響,動線安排,還有2部日本機器人,配合阿婆蘭仙子的表演,游刃有餘。

至於阿婆蘭的探索,柳美和的執著精神,超乎想像。

2018年在高美館長李玉玲精心策劃「靜河流深」開館大展,柳美和受邀參展,她以《花獻計畫:尋找阿婆蘭》作為主題,展場隅角,呈現了朵朵白蘭的作品,清麗澄淨,令人印象深刻,外界恍然大悟,原來日本人比台灣人,還認真在關注、尋找台灣野生蝴蝶蘭「阿婆蘭原生種」,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成為當時展覽的話題與亮點。

果然,台灣原生阿婆蘭,近年面臨致命災難,人類學家、植物學家、產業推廣人士,把瀕臨絕種的野生白花種,帶回研究,透過改良,發展去碩大潔白的嶄新蘭花品種,橫掃市場,也大量外銷,賺取外匯,但過度的複製量產,讓原生基因被破壞殆盡。

如眾所皆知,脫塵素雅的白蘭花,集純潔、療癒、高貴、美好、幸福於一身,更是「珍愛」與「永恆」的象徵,婚喪喜慶,不可或缺,但人們大量應該在那些形式化的儀式上,短暫的呈現之後,就被棄之如敝屣,丟棄終結。

尋覓、改良、商業操作,花進花出,立即進入萬花塚,灰飛煙滅,不但浪費踐踏自然資源,更因透過花房量產,把原生嬌小純美的特性,改良得面目全非,大而無神,大而痴厚,有如工業臘物,讓人不忍卒賭。

當2019年,林曼麗董事長把Taiwan Now 的規劃構想,告知柳美和時,希望她為台灣歌仔戲劇團導演一齣戲時,「阿婆蘭」立即跳入柳美和的思維,合作案一拍即合,兩年以來,在疫情中跨國操作,備極艱辛,但柳美和打造的戶外立體劇場,由南台灣3支歌仔戲劇團共同參與,呈現驚人的演出成果。

這齣原本將在祝福2020年東京奧運的「Taiwan NOW」,應該在東京現場壓軸演出,台灣看直播,結果成為台灣演出,東京看直播,一切的轉變,神奇而美好。

柳美和刻意安排《阿婆蘭》的圓滿結局,賦予無限希望,期待在現實環境中,原搖曳在幽靜山谷裡野生純種白蘭,失而復得。這個夢想,成為欣賞演出的激情過後,朝野共同使命。

八、歌仔戲絕地逢新生

林曼麗於2003年第一次擔任國藝會董事長時,有鑑於地方戲曲的發展,逐漸式微,在老將凋零,新人培育不力,頗有斷層式微之憂,於是透過年度輔導補助計劃,一一檢視台灣歌仔戲劇團,希望對症治療,挽救頹勢。

提起台灣歌仔戲,是台灣原生戲種,以純正閩南語腔,唱出對台灣忠孝節義傳統價值的期待,也回應窮苦歲月打拼生活、生離死別的悲愴,來自民間,師徒相傳,唱式妝扮,十足台灣味,催淚煽情,所謂俗又有力,尤其各個戲團,擁有眾多粉絲。以前,歌仔戲天王唱到那,粉絲就追到那,聲勢浩大。

在鄉村人口外移,老齡化,不管團員或觀眾,凋零加速。當時,國藝會思考著在既有基礎上,協助開拓寬廣的戲路、主題,甚至希望當代文學家、編曲者也能介入,豐富歌仔戲的內涵。

林曼麗對柳美和非常有信心,自1998年參加北美館國際雙年展以來,經常飛來台灣,結交了許多台灣朋友,對風土民情、國際處境的關懷倍至,同樣為島嶼國家,有了福島遭遇的柳美和,對於台灣在經濟發展中的環境變化、原生植物的滅絕、商人見利忘義等等議題,柳美和十拿九穩。

接到導演邀請,柳美和馬上回應她要以「蘭花」作為創作題材,尤其逐漸絕種的阿婆蘭。之後,柳美和花了很大功夫研究台灣歌仔戲,找到許多影音帶子,大量聆聽。

同時也親自到歌仔戲曲中心惡補充電,跟隨哼哼唱唱,曲式音韻耳熟能詳,最後連閩南話也流利不少。

林曼麗說,她們交流時,她因留日,所以習慣以日文交談或訊息往來,她越來越發現柳美和也越來越多用漢字或閩南話回答,她下功夫的程度與速度,讓人佩服不已。

當柳美和把故事定稿,角本完成之後,資深的歌仔戲劇本及唱詞編撰王友輝,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把關、轉譯以及創作功能,畢竟歌仔戲有它的發展歷程,音韻歌聲、唱腔音調,必須非常小心謹慎。

背負著歌仔戲轉型蛻變使命,如何在歌詞的文字使用更精準,意境更優雅,文學內涵更明顯,王友輝展現了幾十年來的看家本領,賦予淒美、浪漫,又理直氣壯,大義凜然,可以撥亂反正,重返「阿婆蘭」原鄕,回歸幽蘭密境之中。

台日友好共創合製

綜觀《阿婆蘭》演出的成功,團隊的分工合作,是重要因素。從作曲家周以謙、音樂設計朱雲嵩、服裝設計統籌靳萍萍,服裝設計吳照祥、林玉媛,燈光設計藤本隆行、影像設計三谷正,以及蔡博丞編舞,可說中日大聯手,專業熱情、以及企圖心,不但戰勝疫情,戰勝地緣阻隔、文化差異性,最後連老天爺都打下了一半的雨水打住,真是萬民齊心,讓《阿婆蘭》漂亮完成世界首演,留下寶貴記憶與紀錄。

同時,為台灣歌仔戲劇團的再起,找到重生之路,而台日文化交流,也在密切合作中,找到新方向。

台灣用日本藝術家柳美和的視角,台灣在地元素,為日本帶來歌舞伎的刺激、交流,以及祝賀奧運、撫慰疫情的諸多療癒能量,在這樣的誠懇、友善之下,連帶讓台灣被看到,一魚多吃,賓主盡歡。

跳脫了黨派的紛擾,沒有職位的慾求,Taiwan Now 的靈魂人物林曼麗董事長,展現了她25年前的識人善緣,延續改造地方傳統戲團的決心,還有以「站在對方角度著想」的體貼外交策略,先讓日本人覺得被需要、被祝福、被讚頌,最後台灣不但被看到,而且是Taiwan Now的當代自信容顏,留下鏗鏘有力的完結篇。

當《阿婆蘭》的歌謠,透過公視轉播,優美動聽,餘音繞樑,也許假以時日,成為台式新版的「望春風」、「月夜愁」,值得期待!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阿婆蘭》相關圖片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