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高美館長李玉玲喜迎「行政法人制」

簡秀枝》高美館長李玉玲喜迎「行政法人制」
簡秀枝》高美館長李玉玲喜迎「行政法人制」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2016年6月14日在高雄市議會完成三讀通過的《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設置自治條例》,決定了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歷史博物館、高雄電影館,改制成行政法人的未來。

時光荏苒,高美館奉行「台灣地方行政法」,迄今已是第5年,從初期人人喊打,藝術文化界群起反抗,到目前偶爾在高雄市議會,傳出議員質疑的雜音。

然而,輕舟已過萬重山,以高雄市立美術館來說,不但館社內外的硬體建築,改頭換面,躍升為新型態美術館,展覽內涵也在結合國際大展下,逐步找出自己的新定位,成為高雄市民的新驕傲。

高雄是推動「台灣地方行政法」的首例,1月15日下午,趁著李玉玲館長回台北探親的機會,在婆家寓所,作了訪問,北來南往,風塵僕僕,但不改熱情。

「行政法人,只是工具而已,在地方推動行政法人化,可以讓愛做事的人,好好做事,落實許多夢想。」李玉玲一針見血。

李玉玲分析目前現況有兩個潛在問題:

1、在台灣的公務體系,受限於組織與經費,約定俗成的應對方式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而機構用人,一個蘿蔔一個坑,除非有人退休,才能補人,而且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補人,非常僵硬。

局勢的發展,日新月異,需要的專業與人才,完全不同,身為館長,在忖時度勢,需要不同的專業與人才,但在公務舊制人,綁得死死的,動彈不得。

同時,中興以人才為本,行政法人化的美術館,是要與民間搶人才,前提是薪資與環境的競爭力。增加書店策劃人才,書店也需要策劃,不是把書堆上去排排站而已。

行政法人制,給予首長用人彈性,例如,為了加強對外宣傳與聯結,高美館行銷部增加到6人,現在高美館有自己的書店、禮品研發設計專人,連書店也是專業人士的展、售、行銷,一起思考。

現在高美館能夠提供較優厚條件,挖掘人才,引進美術館,在以前,綁手綁腳,根本做不到。現在越來越跨域才子投入,讓團隊更有能量。

李玉玲樂見在行政法人制度下,人才滙集,薪資水準提升,館員覺得工作有成就感,未來前景光明,願意為高美館的成長,腦力激盪,全力以赴,發揮最大的team work 效益。

2、對於經費使用的彈性與鬆綁。行政法人化最直接的解釋是,用定額的錢,作出無限大效益。法人化,一般容易誤解為脫韁野馬,不易控制。其實,內部的監督機制,並沒有少。

另外行政法人推動,常被關注的是「自籌率」問題。李玉玲解釋,「自籌率」與「自償率」不同,前者包含效能的無限大,後者偏重數字變化,所謂收支平衡。

根據維基百科,「自償率」的說法是:若投資計畫之自償率大於1,即代表該計畫具完全自償能力,亦即計畫所投入的建設成本可完全由淨營運收入回收之;若「自償率」小於1而大於0,表計畫為不完全自償,需政府投入參與公共建設;若「自償率」小於0,則表該計畫完全不具自償能力,亦即計畫之營運淨收益為負,是否仍 執行該計畫則需視其他可行性分析或政策需要而定。

倘若行政法人只問「自償率」,就是說,投入100元,也如願收回100元,就是完美的自償率,但背後的建築硬體、冷氣、水電、人事等開銷,都沒有算進去,根本不符合實際。

至於行政法人掛在嘴邊的「自籌率」,是指有形無形的投資報酬率。以泰德美術館在高雄的《裸》展覽為例,高美館投入有型資金,但回收到的成果,完全不成比例,因為不只是有型的門票收入、禮品店銷售,還有許多無形的企業連結、社群互動、國際形象與知名度的加分。「泰德美術館《祼》展,沒有10倍、8倍,至少也有4倍、5倍,效益不是狹隘的數據」,李玉玲強調。

李玉玲在2017年5月,南下高雄,投身「行政法人化」下的「內惟藝術中心」改造,其中,推動高美館轉型,最為壯烈,成果也最豐碩。

現年58歲的李玉玲,是高雄副市長史哲為了高雄「行政法人化」,精挑細選的將才。當時李玉玲還擔任台新藝術基金會總監,台北市某文化基金會也強力挖角,等著她點頭,史哲覺得將才難得,親自北上遊說。

對於史哲盛情,李玉玲至為感激,但她還是婉拒了2次半,直到史哲強調「重新用藝術文化定義大高雄」,讓她發揮基督徒大愛,承擔責任。1年的預備,4年多的身體力行,果然讓高美館,從館內到館外,耳目一新,以藝術文化翻轉了大高雄,成為高雄的新地標,也是港都人的驕傲所在。

李玉玲輕嘆一口氣,笑著說,磨難與挑戰,大都撐過去了,連最困難的市議會會期,透過資料解說,誠心溝通、最後都能化險為夷,嬴得議員們的體諒與支持。「我心存感恩!」李玉玲不失虔誠教徒本色,雖然是公務,但她一直視為人生功課,竭誠戮力,全神貫注。

整軍、修館、活化園區、翻轉港都形象,這位擁有紐約市立大學藝術、建築雙博士學位的李玉玲說,在主的恩典下,透過高雄法人化的彈性,讓她把大半生的雜學與信仰,從容落實在高美館偌大舞台上,尤其高美館的專業內涵,透過Co-Branding 到Re-branding,找到屬於自己的容顏。在台灣邁向「二次美術館」的關鍵時刻,高美館透過「變臉整容」,擠身「現代美術館」之林,尤其在北中南的公立美術館運作排序上,穩穩坐上一姐寶座。

內惟藝術中心向來肩負著縫合都市新舊紋理使命,也是高雄專業文化機構轄下三館(高美館、高史博及電影館)共同構築藝術史、歷史文化與電影美學的典藏教育基地。

這回高雄市在「三館一法人」的新制下,先行探路,在確定發展平順後,高雄市立圖書館、高雄市立流行音樂中心,也相繼跟進,高雄,蔚為台灣地方行政法人化的先峯城市。

2019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建築大師磯崎新(Arata Isozaki,1931-),曾提出美術館「三個世代」理論,從羅浮宮式的古典博物館,到紐約MoMA式的現代主義白盒子美術館,再發展下來的就是現代館博界絞盡腦汁的「當代美術館」。根據磯崎新的「空間化」概念,是美術館建築空間,與藝術空間,以及城市的關係,環環相扣,互為表裡。

身為磯崎新的後學,李玉玲奉為圭臬,並作為高美館整建的核心架構。她認為,21世紀的美術館強調公共性,以「人」為重點,美術館不再只是神聖殿堂,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是城市創意的發電機,也是接軌國際的平台,所以要結合歷史風土與在地特色,發展獨具特色的大美術館園區,讓新空間更具開放性、可近用性及公共性的關懷。

然而,一座城市,如果有美術館作後盾,是何其驕傲與幸福。李玉玲把高美館環境打造,切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美術館內的空間整修,另一是戶外庭院的大破大立。在這樣饒富當代館的美術館硬體空間之外,藝術的空間,以及城市的關係,就得靠更多的藝術策展與連結,才能坐收藝術文化的與時俱進。

接著,整軍,提振團隊士氣與作仗實力,同時以聯名方式(Co-Branding)扣接國際,墊高國際聲望、以南島計劃,為美術館重新定位(Rebranding),最後與市民有約,推動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高美館成為高雄人的新地標。

用人,也是行政法人化後的轉變所在,她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多少錢辦多少活動」的陋習中,以身作則,迎向新世紀的網路AI時代,行銷文宣,跨域合作與國際連結,打造自我品牌,蓄積更多戰果與自信心。

努力提升高美館的全球知名度,一直是李玉玲的夢想,一如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東京的森美術館、巴黎的布朗利碼頭博物館,具國際城市的代表性。

其中,借力使力,以聯名方式(Co-Branding)扣接國際,增加高美館的國際對話機會,無形中也墊高了高美館的國際聲望。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祼》展,落腳高雄,就是件了不起的事。

日本東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的《太陽雨》,以及法國巴黎凱特伯利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dy)的《刺青—身之印Tattoos》展,成為接二連三,形塑與強化高美館聯名的最大宣傳綜效。

錄像藝術鬼才湯尼・奧斯勒在高美館展出,被形容是亞洲超跨界的磅礡登場,這是高美館從cobranding到rebranding 的躍升,這是自我策展的自信展現,也是高美館自我品牌打造的試金石。

湯尼・奥斯勒(Tony Oursler)為美國錄像藝術之先鋒,作品結合獨特且創新的錄像雕塑、雕塑與展演,將影像自二維空間中解放,實驗影像虛實交錯的介面,創造獨特且變動的影像空間。

《黑盒—幻魅於形》(Black Box) 一展開啟顯影空間內部的神秘未知及源起,透過光線與科學喻象所展開之無限可能。在光影,影像科技,聲音與詩文交錯之間,模擬人類和情感特徵,創造宛如附有生命的雕塑個體,並以幽默又譏諷的語彙,引領觀者穿梭於影像空間,探索個體心靈、精神及大眾文化及現代科技之虛實。

此次亞洲首次大型個展展出之經典錄像裝置作品,實驗短片及電影作品,呈現奥斯勒自早期生涯至今其影像創作軌跡。

湯尼・奥斯勒也非常認真看待這項合作,疫情中他親自飛來高雄,在14天隔離,7天自主管理,以及現場的佈展,幾乎花費了他一整個月時間在台灣。

為了表達他對台灣的重要,除了滙集他大半生最重要的作品都帶到台灣,分享給台灣民眾之外,他特別招募高雄在地兒童,量身打造兒童版影像,讓人驚喜不已。

湯尼・奥斯勒除了是最前衞的新媒體技術之外,其實他探討的還是經典的生、死、孤獨、永恒等哲學問題,新瓶舊酒,和高美館策展團隊,一起攜手打造「高美館」獨一無二的台灣品牌,讓高美館在cobranding到rebranding路上,步步高陞。

《泛.南.島藝術祭》開展,展現的是台灣與國陣連結的企圖,也是爬梳南方文化價值的誠意,更是高美館勵精圖治後,團隊策展實力的總展現,彌足珍貴。

這是海洋、島嶼、部落文化與當代社會的一場交融碰撞,期待尋找藝術與當代社會對話的更多可能性,也是高美館繼黑盒子展之後,另一個rebranding的傑作。李玉玲在《泛.南.島藝術祭》現場,透露出團隊籌辦不易自信與驕傲。

李玉玲館長自2016年就任高美館長以來,一直以「南方」為核心,擴延為更大尺幅的多元史觀概念「大南方South Plus」,作為高美館在策展研究的新座標,嘗試鬆脫地理指涉的「南方」,迎向具當代性策展思維的「全球南方」,爬梳多元豐富的在地文化與藝術史,啓動美術館典藏的各樣可能,進而開啟國際性的對話思考。

延續高美館長期經營南島當代藝術的使命,《泛.南.島藝術祭》由館長李玉玲擔任總策展人,紐西蘭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館長札拉・斯坦霍普(Zara Stanhope)以及帕特迦藝術博物館館長Reuben Friend擔任國際策展顧問,共組策展團隊,輝煌呈現。

這個團隊,以島嶼作為關注基準點,擁抱海洋流動、去疆界的特質,歷時將近3年紮實的研究踏查,收攏了高美館過去15年來,展演原住民文化的累積,並融合現行大南方(South Plus)多元文化、平行史觀的脈絡,將南島當代藝術的內容,擴展延續,既包含國際藝術語彙、又融貫在地文化脈絡的跨域展演,希望構築出高雄這座海洋城市的全新文化品牌。

展覧中同時揉和「去邊界」、「多元性」及「海洋文化」3大內涵,匯聚出自7國、23組創作者的62件作品,豐富媒材,呈現兼具國際藝術視野、在地文化脈絡的跨域展演,更譜出獻給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重建關係的序曲。

對於「新型態美術館」的期待,李玉玲絞盡心思。有進也要有出,今年十月,盛大推出的「大南方未來工程」,台灣傑出影像藝術家黃心健,為高美館自製國際特展,意味著,高美館展完,直接輸出,由國際其他美術館接手。黃心健的新媒體語彙,早已從國外紅回來,過去,台灣館博界過於恪守溫良恭儉讓原則,把台灣傑出藝術家做小了。反向思考,海潤天空。

現代社會談平權,不只人人可以進出美術館資源外,還有特殊需求的族群,身障、闇啞、視盲都是高美館結合企業資源,帶社福團體,一起為「文化新平權」作衝刺。

以前,高美館給人的印象:位處邊陲、公共交通可達性低,缺乏可使之融入城市的展覽活動,園區空間規劃上,也未臻友善。現在逐項被改善,偌大園區煥然一新,大惟埤塘的原生水草,植物盎然,禽鳥戯水,自有一番風情。

現在進園的民眾,越來越多,從早起的跑步、氣功、太極拳、土風舞應有盡有;白天,婦孺散步,情侶約會,到傍晚的親子互動,大家把進出美術館,看得越來越理所當然。

5年的時間過去,果然功不搪捐,大家提到高雄美術館,已經不再是附近豪宅的專利,高雄市民越來越有感,越來越以高美館為榮!

爸爸走了,媽媽倍顯孤單,丟下台北家庭,南下高雄,彷彿逆勢而。然而,身為基督徒的李玉玲認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在神的指引下,她服膺主意,希望用大半生的智慧,為高雄多做事,多留些什麼給高美館!」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