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正名邦克列酸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由於「米」字易有誤解,導致不必要的恐慌,經專家會議一致決議將「米酵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中央社)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由於「米」字易有誤解,導致不必要的恐慌,經專家會議一致決議將「米酵菌酸」更名為「邦克列酸」。(中央社)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為避免對米食造成誤解,衛福部次長王必勝3日指出,經專家會議討論後,大家一致同意將米酵菌酸改用音譯稱為「邦克列酸」。

衛福部3日舉行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專家會議,邀請食品、毒理、微生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等專家,及衛福部食藥署及疾管署、農業部農糧署及農試所、環境部化學署、台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等代表與會。

王必勝指出,與會專家一致認同米酵菌酸名稱有待商榷,尤其國人日常生活食用非常多米製品,擔心「米」字可能造成不必要恐慌因此決定改名。未來使用名稱不以其他食物為名,參考過去細菌命名稱是以音譯居多,所以將Bongkrekic Acid改採中文音譯為「邦克列酸」。

王必勝表示,在寶林茶室調查方面,已在22名個案身上檢驗出邦克列酸毒素,但食材相關檢驗卻屬於陰性,最新調查則是廚師的手部檢體出現陽性,案情還在釐清當中。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表建議,中央應把邦克列酸納入常規毒物檢驗,且未來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死亡事件,到場採檢時更應直接查扣所有食材,而非只採食餘。

王必勝表示,食物中毒事件很常見,不可能每次都將食材統統帶回化驗,但可進一步討論一般性事件、嚴重性事件個別處理模式;既然邦克列酸食物中毒事件發生過就可能再發生,目前六都備妥標準品,將由食藥署傳授地方實驗室技術,協助建立檢驗模式與量能。

王必勝指出,「這是不幸事件也是寶貴經驗」,醫院治療患者同時可收集臨床資料,萬一未來不幸再發生類似事件,可有更好治療方法,行政部門將全力協助。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花蓮發生規模7.2強震造成食藥署昆陽大樓實驗室停電,外界擔心是否影響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中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培養作業。食藥署指出,電力僅短暫停止供應,尚不致影響檢驗工作,預計下週就可以確認細菌培養結果。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食藥署化驗採自寶林茶室之粿條、在來米粉、香蘭葉、醬油、老抽等檢體,都沒有驗出邦克列酸,卻在胡姓廚師的手部驗出邦克列酸,衛福部3月30日會同檢察官前往越籍廚師住所採樣14件環境檢體,包含廚師手部、大門把手、冰箱把手、湯匙、水壺把手、刀具、洗臉台、床面等,進行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培養檢驗。

林金富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培養結果大約1週,但本案是由檢查官主導辦案,食藥署僅是提供技術協助,越籍廚師住所環境檢驗結果原則上將由檢察官公布。

食藥署指出,粿條供應商「大粄城」採樣之10件各類原料粉,包含麵粉、玉米澱粉、小麥澱粉、樹薯澱粉、在來米粉等,及儲料桶、漿桶、輸送帶前方、輸送帶中間、輸送帶後方、冷輸送帶前方、滾油區、切刀等環境檢體,也都正進行邦克列酸及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都檢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