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錯了!馬籍清大副教授籲正名:「椰酵菌酸」才對

【王怡人/綜合報導】台北市信義區百貨餐廳「寶林茶室」中毒案,截至昨日(31日)已累計31例,其中2死6重症患者體內都驗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BKA)劇毒,引發食安恐慌。對此,馬籍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貞祥在臉書上呼籲應將「米」酵菌酸更名為「椰」酵菌酸。

黃貞祥副教授在臉書上表示,極其危險的毒素Bongkrekic acid中文被譯為「米酵菌酸」是很大的錯誤,此名稱應該是從對岸抄來的。

他寫道:「Bongkrekic acid其原文名稱來自印尼用椰子渣製作的天貝tempe bongkrek。我主張Bongkrekic acid應譯作『椰酵菌酸』才更為正確。」

他強調Bongkrekic acid甚少在大米製品產生,而是在「椰子」或「玉米」製品中產生,和大米幾乎無關,譯作「米酵菌酸」不僅不對,而且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恐慌。

黃貞祥指出,產生Bongkrekic acid的細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的一個致病變種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其致病變種名稱cocovenenans來自拉丁文,其中「coco」通常指的是「椰子」,而「venenans」意味著「有毒的」或「產生毒素的」。

由於他來自馬來西亞柔佛州,他表示在馬來西亞,食物中毒十之八九和椰子製品有關,他寫道:「我們從小就被教導椰製品要選吃衛生良好的,並且保存不易要迅速食用,因此譯作『椰酵菌酸』,才符合其原名出處、致病變種的意思,並且有公共衛生上的意義!在此呼籲『衛生福利部』和『農業部』審慎考慮統一和規範這個譯名。」

翻攝《Gene Ng》臉書
翻攝《Gene Ng》臉書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驗出「米酵菌酸」,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翻攝自寶林茶室臉書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驗出「米酵菌酸」,其名稱與「米」並無直接相關。翻攝自寶林茶室臉書

【看原文連結】

更多壹蘋新聞網報導
大谷翔平輕輕一揮就是全壘打!連2場開轟 差2轟追平「酷斯拉障礙」
誰亂報!台東特搜闢謠「九曲洞9人安全」將引導脫困 花蓮強震累計12死
獨家|陸戰隊體測造假不只一人 軍方證實:超過10人因差勤、衛哨沒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