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引發對米製品疑慮 王必勝:將討論是否更名

台北市遠百信義店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造成2死、超過30人身體不適,有多位患者體內驗出米酵菌酸,被外界認為是這次食物中毒的禍首。

  • 寶林茶室2死者體內皆檢出 米酵菌酸怎麼產生?如何預防?

對此,來自馬來西亞的清大教授黃貞祥認為,應該將「米」酵菌酸,更名為「椰」酵菌酸較為精確。

清大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暨生科系副教授黃貞祥指出,「椰漿飯都會加入椰漿去煮,椰漿飯很好吃,可是很容易食物中毒。這一個會發酵出毒素的細菌,都是跟椰子有關。所以我認為說,比較適合的譯名應該叫椰酵菌酸,可能會比較貼切。」

由於米酵菌酸是國內首度檢出,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米酵菌酸的產生有3個重要條件。

第一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是相當特別的細菌,而且要特定亞種,是屬於土壤細菌,但毒性很強。第二是介質,一般是澱粉、椰子等。第三是溫度介於22到33度的中性環境,且食物本身有發酵情形,要符合以上3要件才會產生米酵菌酸。

目前鎖定摻有玉米澱粉的粿條,為米酵菌酸最可能來源。而為避免汙名化米製品,將討論改名。

王必勝說,「毒素的名稱一開始就有一個米,所以就很容易讓人家誤解,我想是不是未來我們在更名的時候,也列入這個考慮,我想這次跟米食的關係是比較小一點。」

王必勝強調,「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台灣很少見,因此不排除是國際通聯頻繁下人為帶進來的,目前已對寶林茶室的廚房環境進行採樣,後續進行細菌培養,以確認能否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最快2週內會有結果。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寶林茶室信義店生物跡證送驗 蔣萬安:米酵菌酸呈陽性
寶林中毒案保險理賠最高4千萬 3分店保險失效北市府重罰百萬
「米」酵菌酸引發對米製品疑慮 王必勝:將討論是否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