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裏的歲月靜好/陳濤

陳濤

又是一年端午時。也許是因為屈原的緣故,在我的湖北老家,端午節到來之前,節日氣氛往往無比濃厚,除了轟轟烈烈的劃龍舟比賽正在緊張有序的籌備當中,就連各大超市裏也都擺滿了和端午節有關的貨物:粽子、皮蛋、發粑、粉蒸肉、端午餅等一應俱全,各式各樣。

我正在超市裏挑選粽子。粽子的種類可真多啊,有蛋黃餡、鮮肉餡、豆沙餡、火腿餡等等。簡直是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現在的人生活可真幸福,端午節還沒到呢,粽子就吃膩了。”

“誰說不是呢,我家那臭小子,竟然還嫌棄粽子不好吃。”

這時,有兩位阿姨路過我身邊,她們一邊挑選粽子,一邊相互吐槽。

聽到她們的對話,我不由得思緒飄浮,感慨萬千。

以往只能在端午節才能吃到的粽子,如今並不稀奇,甚至早餐店裏每天都可以買到。可在我小時候,卻是夢寐以求的美味。

我念小學的時候,是和住在農村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那時經濟條件不好,煮一只老母雞下的蛋,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奶奶知道我嘴饞,會在端午節到來的半個月前,花費來回兩個小時的時間,走路去鎮上買來糯米和蜜棗。這兩樣東西是包粽子的主要材料。村尾種了一棵芭蕉樹,奶奶就帶我摘芭蕉葉當粽葉。晚飯過後,奶奶將粽葉和糯米通通洗淨浸泡。由於夏天天氣炎熱,爺爺就想了個法子,把裝著糯米的盆兒吊在水井裏。在那個冰箱並不多見的年代,這種保鮮方式簡直絕了。

經過一晚上的浸泡,芭蕉葉軟硬適度,韌性十足,冷水下鍋再加少許鹽煮十分鐘後,洗淨瀝幹,就正式蛻變成可以包裹粽子的粽葉了。

奶奶的廚房裏平時只有菜籽油、鹽、醬油和味精四種調料,豬油也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熬。奶奶用泡好的糯米,撒幾粒蜜棗,拌上適量的四種調料醃制入味後,就開始包粽子啦。

奶奶心靈手巧,拿起一片粽葉,正面朝上,兩頭重合疊在一起,底部隨之形成一個圓錐形。奶奶裝好醃制過後的糯米,再用手壓實,一個三角面就出來了。

我也拿起一片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看奶奶兩個大拇指變戲法似的包完好幾個粽子後,我卻仍然沒有開竅,不得其法,就逐漸失去了耐心,賭氣的把未完成的半成品往桌上一扔。奶奶也不生氣,只是樂呵呵的順手撿來,只一折,一捏,一壓,就替我包好了。

因為調料簡單,這種粽子吃到嘴裏,實際上是沒什麼味道的,奶奶於是就往小碟裏倒上一些白糖,解開纏繞的線,撥開層層粽葉,再蘸上白糖,輕咬一口,糯米的香味夾雜著白糖的甜蜜,別提有多好吃了。

如今,奶奶已經離世多年。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粽子的餡料也在不斷更新,花樣雖然越來越多,但我卻再也吃不回奶奶做出來的那種味道。那段祖孫相依為命的時光,將成為我生命中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