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治療皮膚病 小分子藥物成利器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醫師(左)與AMWC Asia-TDAC 2024大會祕書長王昭欽醫師(右)合影。(劉宗龍攝)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黃毓惠醫師(左)與AMWC Asia-TDAC 2024大會祕書長王昭欽醫師(右)合影。(劉宗龍攝)

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等皮膚疾病,過去多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藥物治療,但即使規律用藥仍可能復發。近年皮膚科已逐漸走向精準治療,隨著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研發問世,可針對不同細胞激素造成的的疾病發揮阻斷功能,讓患者更快恢復生活品質。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昨天舉辦「AMWC Asia-TDAC 2024世界美容醫學高峰會亞洲大會」,超過200名國內外醫師與會,聚焦再生醫學、抗老等議題。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毓惠表示,皮膚科的精準醫療時代來臨,皮膚疾病的治療不再只是傳統的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醫師陳志強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癢疹、白斑等皮膚疾病,都是體內激素異常造成,和免疫系統有關。例如慢性蕁麻疹是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造成過敏,傳統治療是使用抗組織胺或類固醇藥物,但無法有效阻斷疾病,且會反覆發生。

陳志強說,近年發展出生物製劑,可以對抗免疫球蛋白,讓患者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藥效發揮較慢;小分子標靶藥物則是針對疾病進展阻斷下游發炎反應,可更快速治療疾病。

該如何選擇治療方式?陳志強表示,應視病人需求做調控,例如處於工作、考試高壓狀態時,可以先使用小分子藥物,啟效快,後續再搭配注射生物製劑,達到維持效果,以利精準調控。

但他也強調,不能期待靠吃藥、打針就會好,平時保養更是重要,如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要保持肌膚溼潤,平時洗完澡、天氣乾冷時需要擦乳液,以減少對藥物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