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條/木耳有毒?寶林食安風暴釀2死 2致命毒素上榜

[FTNN新聞網]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寶林食安風暴」延燒,目前已造成八病二死的悲劇,其中2人正在ICU加護病房搶救,有醫師向媒體透露,恐是「米酵菌酸」毒素惹禍。「米酵菌酸」和民眾較為熟悉的「黃麴毒素」一樣,除了存在於保存不當的粿條等澱粉食物,也會出現在長時間泡發的黑木耳、銀耳裡。FTNN調查,在10名傷亡者中,八名吃了炒粿條、二名吃下河粉,而在「寶林餐飲事業」官網的炒粿條照片,配料就有黑木耳!此外,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則在臉書表示,不排是特殊細菌「仙人掌桿菌」滋生造成集體食物中毒。

「寶林餐飲事業」官網的餐點照片,配料出現黑木耳,長時間泡發的黑木耳可能會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圖/寶林官網)
「寶林餐飲事業」官網的餐點照片,配料出現黑木耳,長時間泡發的黑木耳可能會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圖/寶林官網)

新光醫院收治「寶林食安風暴」的一例個案後,由於院方沒有培養出細菌,初步懷疑是這場食安風暴是毒素所致,「這樣的急症實在不常見,這波來的又急又快,不過一切還仍待採檢結果。」

FTNN調查,無論是「寶林餐飲事業」官網或消費者貼在Google評價的炒粿條照片,明顯可看出炒粿條的配料有黑木耳,而發泡黑木耳和粿條、河粉、涼皮、腸粉等澱粉類米製品,一旦保存不當變質或受到污染,確實極有可能產生「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

可怕的是,「米酵菌酸」非常耐熱,即使是用攝氏100度的開水煮沸也無法破壞它的毒性,一旦中毒病死率高達40%以上,是致死率相當高的毒素。

輕微的「米酵菌酸」中毒類似胃腸炎,嚴重則會出現嘔吐、抽搐、尿血等症狀,導致肝腎臟、腦部受損,甚至陷入肝昏迷而造成死亡,目前沒有解毒特效藥。據報導,「米酵菌酸」中毒後30分鐘就可能發病,但根據個人體質,也可能遲至12小時甚至1到2天後才發作,這與此次「寶林食安風暴」40歲死者的發病過程相當類似。

雖然台灣未曾傳出「米酵菌酸」中毒死亡案例,但中國已傳出多起悲劇。3年前,中國黑龍江省一個家族12口聚餐時,大家食用冷凍近1年的自製「酸湯子」(類似粗麵條),導致集體「米酵菌酸」中毒,一共奪走九條人命,衛生單位不排除製作「酸湯子」時就已經遭到汙染。

根據「寶林餐飲事業」官網,炒粿條也會用黑木耳當配菜。(圖/寶林官網)
根據「寶林餐飲事業」官網,炒粿條也會用黑木耳當配菜。(圖/寶林官網)

此外,中國廣東除了有家腸粉店發生集體食物中毒、1人遭到「米酵菌酸」奪命,還有一名34歲女子,吃下浸泡超過24小時的黑木耳後身體不適緊急送醫,最後「急性肝功能衰竭」致死,院方在該女子體內檢驗出高含量的「米酵菌酸」。今日

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提醒,黑木耳等乾貨泡水後,用不完必須要冷藏,泡太久也不要食用,否則養生的食材恐會變成奪命的毒藥;一般而言,黑木耳發泡以1至2小時為限,最長不要超過4小時。顏宗海指出,2015年,莫三比克有234人因為喝了當地一種用玉米澱粉釀製的酒,結果造成75人死亡,這是目前已知最大宗的「米酵菌酸」中毒事件。

另一方面,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今天(27日)在臉書表示,「寶林食安風暴」符合群聚、食物交集和類似症狀的三元素,確實可以定調為「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此外,由於八名患者都吃了「炒粿仔條」,讓他想起醫學上的「炒飯症候群」( Fried rice syndrome),即是煮熟的米飯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時,就可能導致「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生長。

李建璋認為,裸仔條通常是以煮熟狀態放在外面,需要烹調時才大火拌炒,確實有可能造成「炒飯症候群」。由於「仙人掌桿菌」孢子即使炒過也殺不死,一旦吃下肚,這些孢子在適當溫度下就會萌芽而讓身體產生症狀,近期就有美國女大生因此喪命。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寶林茶室食安連環爆 陳建仁裁示:須阻斷事件擴大
中國進口食品「不合率高」 鄭文燦:擬全面擴大稽查
全文 /「蘇丹紅」津棧負責人聲明 「成立10家公司的理由」我無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