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劭華糖尿病史11年 醫師提醒脖子腋下黑黑要小心

資深藝人龍劭華14日晚間驟然離世,享壽68歲。龍劭華生前遭糖尿病纏身11年,根據統計,全球每11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我國患病人口也已突破230萬,成為新一代國民病。究竟糖尿病分為哪些類型?致病原因與病徵為何?應如何預防?

糖尿病為通稱 傳統I型II型差別在「先天與否」

糖尿病屬於慢性代謝疾病,是多種相似疾病的通稱,根據統計,全球每11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我國患病人口也已突破230萬,成為新一代國民病,其共同症狀為血糖升高,目前無法根治,只能依賴藥物控制病情,過去醫學則主要將糖尿病分為I型和II型。

「I型糖尿病」又稱為「先天性糖尿病」,發病原因為胰腺部分細胞遭到破壞,體內無法分泌控制血糖的胰島素,導致血糖過高,僅有10%糖尿病患者屬於此類。「II型糖尿病」則是「代謝紊亂」引起,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效用低落,體重超標、肥胖,年齡增加或缺乏運動都是可能的致病原因。

延伸閱讀》腰部過胖健康亮紅燈 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你中了幾項?

根據統計,全球每11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我國患病人口也已突破230萬,成為新一代國民病(圖片來源:Getty)
根據統計,全球每11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我國患病人口也已突破230萬,成為新一代國民病。(圖片來源:Getty)

簡易分類難對症下藥 細分一二類患者多年輕體重標準

不過臨床糖尿病具高度異質性,簡易分類恐讓診斷難以對症下藥。對此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糖尿病與內分泌學期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一項研究分析了18至97歲的糖尿病患者,根據發病階段與年齡、胰島素分泌狀況等數值,將糖尿病細分為五種類型。

第一類「嚴重自我免疫性糖尿病」與第二類「嚴重胰島素缺乏性糖尿病」發病原因較為類似,患者多呈年輕化、體重標準,但因免疫系統或其他體內因素而無法製造胰島素,分別占糖尿病患者6%與18%。

三四類患者因肥胖引起 五類患者機能老化占比最高

第三類「嚴重胰島素抗性糖尿病」與第四類「溫和型肥胖性糖尿病」發病原因則是體重超標或過度肥胖,導致正常分泌的胰島素無法調節血糖,前者較為嚴重,後者則有機會透過減重保持正常血糖,分別占糖尿病患者15%與22%。

第五類「溫和型老年性糖尿病」則與年齡有關,誘病因素多為體內機能老化導致代謝不佳,而引起較輕微的血糖控制問題,占糖尿病患者39%,比例為五類中最高。儘管分類已較過去精確,但醫學專家指出,人類基因與環境因素都是糖尿病可能的致病原因,不排除還能細分為500個子類別。

糖尿病常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其餘徵兆還包含,傷口容易感染或癒合緩慢、體重不正常下降、容易疲勞或白天嗜睡、皮膚搔癢或腋下脖子等皺摺處變黑、手腳麻癢刺痛、牙齦或尿道反覆發炎等。
糖尿病常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其餘徵兆還包含,傷口容易感染或癒合緩慢、體重不正常下降、容易疲勞或白天嗜睡、皮膚搔癢或腋下脖子等皺摺處變黑、手腳麻癢刺痛、牙齦或尿道反覆發炎等。(圖片來源Getty)

日常生活暗藏致病原因 「三多」前兆應注意

除了身體缺乏胰島素、過度肥胖或代謝機能老化外,日常飲食如攝取過多糖分熱量又不運動;生活壓力如內分泌失調;健康問題如癌症、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都可能讓進食消化產生的葡萄糖,無法經胰島素被細胞吸收,導致血液中宛如「充滿糖水」,身體卻無法獲得熱量,不僅會傷害血管,也會造成營養不良。

糖尿病常見症狀為「多吃、多喝、多尿」,其餘徵兆還包含,傷口容易感染或癒合緩慢、體重不正常下降、容易疲勞或白天嗜睡、皮膚搔癢或腋下脖子等皺摺處變黑、手腳麻癢刺痛、牙齦或尿道反覆發炎等。

可能併發症則有眼睛病變,如白內障、青光眼;腎臟病變,如慢性腎衰竭、尿毒症;血管病變,如腦中風、心肌梗塞;下肢病變,如血液供應減少、傷口感染,嚴重恐需截肢。

健康飲食搭配規律運動 定期檢測才能即時預防

糖尿病許多徵兆相當輕微,但若放任不管,就會愈來愈嚴重。醫師建議,預防糖尿病應避免暴飲暴食、減少攝取高膽固醇與含糖食物飲料、拒絕油炸與加工食品,並戒菸戒酒,以「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飲食為主,維持規律運動與理想體重,適度調節生活壓力,就能有效遠離糖尿病風險。

患病高風險族群也應定期檢測血糖、血壓、血脂。醫師提醒,血糖值落在「正常」與「糖尿病」之間時,就可能是「糖尿病前期」,應多加注意。而健康檢查除了測量「空腹血糖值」,也應檢驗「飯後血糖值」,確定體內「調降高血糖」的功能是否正常,才能有效即時預防。

【糖世代糖糖危機】
什麼是「糖世代」嗎? 符合這條件就算
下午茶有陷阱 TOP10鹹甜點心大公開
「醣」與「糖」怎麼分?日常飲食小測驗
看更多「糖尿病」專題內容

含糖計算機馬上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