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肥胖治療藥物開發幕後功臣 3科學家獲唐獎「生技醫藥獎」

喬爾哈本能(Joel F. Habener)、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以及延斯祖爾霍斯特(Jens Juul Holst)共同榮獲第六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圖翻攝自唐獎第六屆得獎人公布記者會)
喬爾哈本能(Joel F. Habener)、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以及延斯祖爾霍斯特(Jens Juul Holst)共同榮獲第六屆唐獎「生技醫藥獎」。(圖翻攝自唐獎第六屆得獎人公布記者會)


為了鼓勵全球具有創新、卓越貢獻的行動者,工研院院士尹衍樑在2012年成立唐獎,單項獎金高達新台幣5千萬元,比諾貝爾獎還高,被外界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繼昨天(18日)公布第六屆「永續發展獎」得主之後,「生技醫藥奬」得主也在今天(19日)揭曉,由3位發現促胰島素因子的科學家獲得殊榮,由於這3位得獎人的研究成果順利推動製藥發展,上億名糖尿病以及肥胖患者因而受惠。

唐獎教育基金會19日公布第六屆生技醫藥獎得主,由3位科學家獲得殊榮,分別是美國哈佛醫學院退休教授喬爾哈本能(Joel F. Habener)、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副教授司維特蘭那莫依索夫(Svetlana Mojsov)以及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延斯祖爾霍斯特(Jens Juul Holst),3位得主突破性的發現是第二型糖尿病新藥問世的關鍵,為人類健康做出巨大貢獻。

中研院院士龔行健指出,當人類進食之後,血糖會增加,正常情況下,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會促進細胞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為身體提供能量,或是將血糖轉化為肝糖儲存備用,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問題就出在胰島素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導致血糖過高,容易引發器官病變。不過,腸道分泌的「腸泌素」具有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的作用。

龔行健表示,多虧了3位科學家發現了腸泌素「GLP-1」、找到GLP-1發展成糖尿病藥物的關鍵,並提出報告指出GLP-1具有抗肥胖的潛力,由於3人非凡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礎,最後為全世界帶來效果極佳的重磅藥物。龔行健說:『(原音)根據統計,全世界有超過五億人罹患糖尿病,有十億人為肥胖者,專家預測,到2035年的時候,全球將有50%以上的人會超重以及有肥胖症。這類的藥型不但可以治糖尿病,也可以治肥胖症,可以說一箭雙雕,前所未有。』

唐獎教育基金會指出,目前,至少有13種GLP-1相關藥物已被美國FDA核准用於治療糖尿病或肥胖。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誇讚,這類藥物能夠從源頭調控胰島素,這是相當重要的突破,而且過去幾十年來,從來沒有任何單一藥物能同時調控胰島素又控制食慾,甚至能對心臟、血管、神經細胞、腎臟細胞產生保護作用,3位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李弘元則指出,不論在糖尿病還是肥胖問題上,GLP-1相關藥物的治療效果都非常好,但是,國內健保給付範圍相當限縮,加上藥物製造原料短缺,所以供應量不足,物以稀為貴,估計在1年至2年後,缺藥問題可能會緩解,期待屆時政府也會順勢鬆綁健保給付規定,讓更多國內病友受惠。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美化學家奧馬爾・亞基 獲第六屆唐獎「永續發展獎」
第6屆唐獎 18日起陸續揭曉得獎者
「瘦瘦筆」成減重新寵 糖尿病學會:若副作用嚴重應調整